Tuesday 5 April 2011

『分享』從慈濟到中國文化的賣點

《世界日報》日前報道,加拿大的中學選修教材「世界接觸」課本,最近刊錄了台灣慈濟功德會和證嚴法師的介紹,美國今年內也要採用這套教材。證嚴法師是這套教材所介紹的唯一亞洲宗教領袖。這則消息引起我深深的感嘆。    

我一直對慈濟有極高評價,認為慈濟的志業,是中國的「宗教改良運動」,會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慈濟的緣起,受到天主教啟發,但目前慈濟志業達到的境界,已在多方面超越了西方宗教。慈濟志業的理論、信念、宗旨和實踐是在不斷進化的。按現在的步伐走下去,或是慈濟組織,或是證嚴法師本人,早晚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會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此獎。要知道,證嚴法師已在幾年前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而去年獲得此獎的,是理念與慈濟相當接近的國際慈善團體「無國界醫生」!            

因此,我對多位有成就的學者、文化人和宗教人士鄭重推薦過慈濟,強烈建議他們,研究中國文化,不能不探討慈濟;從事社會慈善事業,不能不瞭解和參考學習慈濟。不要等諾貝爾獎發下來了,我們才回過頭去,跟在西方後面「發現」慈濟。可惜,這樣的呼籲似乎并沒有引起多大回響。在本地,到底有幾位從事中國文化或東西方文化研究的學者對慈濟有真正的瞭解,并在做深入的學術研究?我很希望我的質問是錯的!可是連慈濟的故鄉台灣,這種對慈濟的「文化失明」,程度也差不多!「慈濟學」何時能誕生? 

中國人好像有一個視野盲點: 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好東西。往往要到西方把我們的好東西發掘出來了,加以認可了,我們才恍然大悟似地一窩蜂上去擁抱自己的寶物。慈濟的被人認識,似乎正再次重復這個讓我們慚愧的過程。今天,慈濟和證嚴法師進入了西方的教科書。明天,西方會怎樣褒揚慈濟?與此同時,我們自己的態度呢? 

我們有多少學者熱衷於「東西方文化交流」?這種「交流」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不過是渴望得到西方的認同和肯定,能多少和西方「平起平坐」,說穿了,也是一種「自卑自大」心態。我且不說慈濟從不搞這樣的「交流」,而是以自己的理念和實踐來贏得西方發自內心的尊敬(當然,這并不是慈濟的目的)。我想說的是 : 我們的學者在「交流」時,端出什麼中華文化的瑰寶來吸引西方?效果又怎樣?這個答案恐怕大家都知道。

其實,真正在西方引起普遍興趣,以至佩服,甚至願向我們學習的中華文化瑰寶,古代的,不是我們的孔孟之道儒家學說,而是號為「天人合一」,統轄在陰陽五行、經絡穴位和易經八掛理論下的的人體 —自然學說體系,包括中醫中藥、針灸、武術、氣功,乃至風水。現代的,除了慈濟,幾乎沒有其他。而這兩項,即古代的人體—自然理論,現代的慈濟人文理念與實踐,卻都在當代中國「主流」學者的思維範圍之外。這種方向性的認識錯位,是否到反省的時候了?      (完)

以下作幾點說明﹕

一、我(以及許許多多了解慈濟的人)認為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和慈濟這個組織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證嚴法師和慈濟至今未獲此獎,也許以後也不會有此機會,雖然我仍然很希望證嚴法師和慈濟能有此殊榮。但能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已不最重要。慈濟不是為了這個獎去做事的,慈濟的存在意義也不取決於這個獎;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不要對慈濟現在「熟視無睹」,要到西方肯定了慈濟之後再來「發現」慈濟;

二、盡管六年前就已呼籲「慈濟學」,這些年來也一直密切關注慈濟,思考慈濟,但因慈濟的志業規模如此宏大、意義深遠,自己則才疏學淺,我一直對「慈濟學」感到迷惑,不知道該從什麼角度入手來揭開「慈濟學」的第一篇章,直到最近才剛有一點頭緒。我打算從《台灣最珍貴的軟實力》角度來初步探討慈濟。「台灣最珍貴」的視野僅局限於台灣島內,出了台灣,應該是《中國最珍貴的軟實力》;

三、前不久看到報道說,「國內幾個文化氣息較濃的網站」把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對中國文化的批評解讀成「中國當代文化在世界上毫無力量」,並同意這個說法。我想,這是因為撒切爾夫人和這幾個網站都不知道慈濟,更不了解慈濟的意義,否則他們不該對「中國當代文化」如此悲觀;

四、站在中國或台灣的角度,我們會看到形形色色的「本土」宗教流派,比如台灣的「人間佛教」還有「法鼓山」和「佛光山」,在台灣都有眾多信徒。但站在世界舞台、從聯合國的角度看台灣,你只看到慈濟。今年五月慈濟成立四十週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擬了一份賀辭,派特使到慈濟的紀念大會上宣讀。我不知道在台灣,乃至包括大陸在內的「全中國」,還有哪一個宗教或慈善機構能有此殊榮。這也是我認為慈濟是台灣(以及中國)「最珍貴的軟實力」原因之一; 

五、面對中國大陸,台灣有三項競爭優勢﹕經濟實力、民主制度、慈濟人文。這其中,第一項的「經濟實力」是「硬實力」,目前正被中國大陸快速追趕和超越,後兩項的「民主制度」和「慈濟人文」是「軟實力」,中國大陸將在長時間內望塵莫及---- 這也證明了「軟實力」學說之精要﹕「硬實力」易仿,「軟實力」難追,「軟實力」才是真正的實力。

但面對西方,台灣只有一項競爭優勢﹕慈濟人文。慈濟人文的理念和實踐在很多方面超越西方。我不知道東方還有哪些國家、哪些文明具備像慈濟人文那樣能超越西方的「軟實力」;

六、或是直接從台灣出發,或是通過當地台商,慈濟在中國大陸也做了大量的慈善和人道救援工作﹕救濟災民、濟助貧民、蓋「大愛村」、實施「希望工程」、在黃土高原蓋水窖……,慈濟人的腳步,幾乎走遍大陸的全部省、市、自治區。慈濟的骨髓中心至今向世界各地提供了一千多筆骨髓捐贈,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三百多筆,是捐給中國大陸的,超過對台灣本島的捐贈;

七、約兩年前,我曾讀到知名寫作人薛涌的一段文字,薛涌描寫中國大陸有幾個大學生志願工到偏僻農村去義務教學,當地政府為了感謝他們,準備了一些飯菜招待。那幾個大學生看到飯菜,想起農民的慘況,流著淚謝絕招待。薛涌在文中疾呼﹕這就是中國文化在民間底層的動人精華!

我很認同薛涌的看法,也欣賞他的正直和敏銳,可也不無遺憾﹕他不知道慈濟,否則真不知他該如何歡呼慈濟?那幾位大學生的精神當然可貴,但與慈濟的實踐相比,是「九牛一毛」,慈濟內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實在太多太多,多得說不完。

中國大陸有句流行一時的話﹕千萬個雷鋒在成長。今天,這話在慈濟裡面是「願望成真」了,只不過,慈濟的「雷鋒」絕不會「對待敵人像冬天一般冷酷無情」。慈濟不會製造敵人來仇恨,她永遠「像春天般溫暖」地去「感恩、尊重、愛」,去關懷和幫助人;

八、慈濟的志業具有如此的廣度和深度,為什麼會遭遇到「文化失明」?我認為一個原因是慈濟嚴格不介入政治。與政治脫鉤,和權力無關,就不會吸引鎂光燈,也沒有立即(instant)的影響力,習慣上總是從政治(民主、人權、法制、自由……),從權力(三權鼎立、公正選舉、清廉執政……)角度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當然對慈濟興趣缺缺。

另一個原因是慈濟和「西方」無關。證嚴法師不懂英語,因健康原因,不能搭飛機,所以也從未離開過台灣,她一生的活動範圍,就在這個小小的台灣島內。盡管她是全台灣最具「國際視野」和「國際事業成就」的領袖人物,她對「西方」的了解是有限的,她對世界的解讀和願景想像基本上根植於傳統中國文化和佛教教義。

但是,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中國當代文化界、思想界的主流是「西向」,是用西方的概念---- 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馬克思主義……來解讀和詮釋世界,像慈濟那樣的「老土」事物,當然難以進入他們的思考範圍。

如果我的判斷沒有錯,則慈濟的人文實踐已經證明,這種「唯政」、「唯權」、「唯西」的文化視野,很有問題。

九、慈濟組織機構宏大、志業範圍很廣,三言兩語無從介紹清楚,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了解,最好是就近訪問慈濟的分支機構,有問題可立即得到解答。慈濟的網站提供他們在世界各地的聯絡資訊。

慈濟總合網站﹕http://www.tzuchi.org.tw/
慈濟電視台「大愛台」網站﹕http:/www.newdaai.tv/

李國政
原載2000.2.19《世界日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