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好文共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好文共享.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29 March 2012

【慈青】雪隆慈青烹飪賽 大家來素一素

JY_KL20120324_021d_szh 
限時四十五分鐘的烹飪,慈青同學們發揮默契,搭著細心、專心與巧思地把作品呈現出來。【攝影: 蘇稙涵】

週六,2012年 3月24日 【雪隆綜合報導】

雪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於2012年3月24日在吉隆坡靜思堂建設工地食堂、雪蘭莪萬宜以及梳邦USJ共修處三個地方,同步舉辦別開生面的健康素食烹飪比賽。這場比賽吸引了七十七位來自不同大專的參賽者、共二十個組別參與其盛。


“請問你們在準備什麼?”

“我……我……現在沒有時間回答你喲!”

“好香啊,口水快流出來了……”廚房裡傳出了這樣的對白。

為了推動健康素食,也為了讓年輕學子們共同體驗烹飪的樂趣,雪隆慈濟大專青年首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健康素食烹飪比賽。吸引了七十七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參賽者、共二十個組別參與其盛。

這場比賽不為獎狀、也不為名次,而是健康與創意的交匯,讓大家共同體驗與見證素食並不難、烹飪更不難。

“比賽開始,計時開始……”主持人一聲令下,同學們分秒不空過,大顯廚藝。限時四十五分鐘的烹飪,大家動手多於動口,氣氛也隨著漸熱的鍋,越炒越熱。同學們發揮默契,搭著細心、專心與巧思地把作品呈現出來,在剁剁切切之間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 廚房新手VS專業大廚

“放菇類,等下!等下!……放太多水了……”
“好累哦,我切菜切到腰酸背痛。”
“好緊張……”

參賽者不乏一些平時都沒下廚的新手,更有學員大剌剌地說:“這是我第一次下廚!”雖然如此,拉曼學院慈青廣文淵就從籌備中學習到了許多有關烹飪的技巧,也體會到當一位廚師很不簡單,更感恩慈懿會的媽媽們在活動中為大家準備大量的食物,反觀自己四十五分鐘的烹飪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腰酸背痛”。

就讀於思霖廚師培訓學院(cilantro culinary)的慈青劉瑞家,帶來了全套的刀具,頓時讓整個烹飪比賽變得更加“專業”。

比賽地點位於雪蘭莪萬宜的參賽者把心思揮灑在食材的搭配裡,就如把芋頭與番茄切塊一起煮,為的是讓番茄的味道與爽口的芋頭融合在一起;有的還細膩地用蘿蔔雕出孔雀。精英大學的三位中國籍學生帶來了一道中國傳統菜餚——鍋貼。他們坦言因為不習慣大馬的辣食,平日在宿舍有下廚做家鄉菜的習慣,既健康又方便。

比賽地點位於吉隆坡靜思堂建設工地食堂的氛圍,結合了日式與中華的料理的福慧平安飯,還有參賽隊伍利用小番茄製成的小兔子,讓人不停地讚:“好Q(可愛)哦!”
三個地區的烹飪場合皆出現廚房新手,然而搭上擁有烹飪經驗的夥伴,讓整個比賽過程充滿活力與創意,趣味不亞於一般的電視烹飪節目。

◎ 菜餚裡最好的調味 創意與健康

再普通的菜餚,若發揮創意,也能喚醒味蕾、娛樂視覺。從食材的選擇、搭配,再到菜餚的命名,無不讓人驚嘆!

參賽者們除了發揮廚藝,也揮灑無限的創意。一道道菜餚伴隨著閃亮的名堂如“春夏秋冬”、“金玉滿堂”、“五彩繽紛”等等,讓人不禁眼前一亮。其中一個最特別的就是“契合素緣”,出自於博特拉大學學生,他們是全場唯一的男生組合。

“契合”寓意著他們三個臭皮匠同心協力來呈現這份“素緣”。為了這次的比賽,他們還特意請教了就讀營養系的好友。因此,這份“契合素緣”不僅色香味俱全,也具足各種營養。這群男生直呼:“吃素要吃得健康並不難,只要懂得怎麼吃!”。創意又健康的菜餚讓擔任評審的隊輔爸爸媽媽不由讚歎:“可以吃到食物的原汁原味,不簡單!”

除了健康的考量,創意也不遑多讓,來自國大分校的同學們融合了紅色小番茄、黃梨和青蘋果,還加了黑香菇,讓炒飯充滿水果的芬芳以及清甜的味道,命名為“幸福調色盤”,拿下了最佳創意用心奬。這一組成員透露,他們特別採用印度米,因為它好吃又有嚼勁,是印度飯的特色。

就讀師範學院的何欣洳同學表示,在參與此烹飪比賽,她與組員們都不知道素食的“秘密”,如香菇有助提升身體的抵抗力、有抗癌作用,花椰菜還能減少患有糖尿病的機率咧!也正因如此,他們這組用了各種菇類做出了這道“全菇一家喜”。為了讓菜餚更有口感,還加了腰豆,以及在盤圍擺放了橙與葡萄來增加美感。賽前調查、健康的資訊讓眼前的菜餚變得更加誘人。

◎ 將失敗轉奇蹟

摸索的路途裡,往往會讓人看見不一樣的風景,而這次的烹飪比賽也因參賽者的烹飪經驗不足而讓年輕人看見了不一樣創意。就如思特雅大學的慈青林成傑表示,在比賽當中出了一些小狀況,靈機一動,把失敗的壽司卷弄成飯糰;無意中的小插曲竟讓參賽者捏出一份奇蹟。

他們的“五彩繽紛”是由壽司搭配糙米綠茶的小食。靈感來自於靜思語:“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勿因善小而不為。”他們把糙米綠茶當成了“滴水”、壽司當成了“粒米”;然而,在面臨“失敗”這變化球,還能臨危不亂,體現了靜思語“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很有默契地改變之前的構思,因而獲得最有默契獎。

相較一般的比賽不同的是,比賽的結果不是由冠、亞、季軍來獎勵,而是按照各組特點如:最佳默契獎、最佳創意用心獎、最佳健康烹飪奬、最佳和合互協將等以資鼓勵。評審之一的顏榮來媽媽叮嚀大家不要太在意輸贏,重要是享受努力的過程。

◎ 素食有心就不難

“一公克的蔬菜和一公克的肉,肉的農藥比例是素的十三至四十倍……“為了讓參與烹飪比賽的同學們能更了解如何吃出健康,慈青學長姐與同學們分享了一則慈濟綜合醫院主治醫師許瑞雲醫師主講的短片——《健康密碼》。

慈青江其能跟大家分享了他持素三年的心得與經歷。在持素期間,由於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環境緣故而斷了持素;隨後慢慢得知吃素的主要因素,他發願重新吃素,再也不被外在因素而動搖了信念。國能大學的畢業慈青劉仁俊表示這次是他第一次下廚,雖然烹飪出來的菜餚沒什麽特別,可是卻覺得特別好吃,這讓他覺得下次可以再試試下廚烹飪。

來自博特拉大學的劉宇揚同學表示,早在去年就想當勸素大使了,可是因為因緣不具足無法落實;藉由這次的烹飪比賽擔當勸素大使,他希望能接引身邊更多的人加入吃素的行列。

來自林國榮科技創意大學的印裔慈青迪尼斯(Tinesh),帶來了他的室友狄尼斯然(Dineshram)同學,在這次的活動承擔工作人員,他也有意願嘗試增加吃素的餐量。

素食除了環保,也是為了尊重生命。證嚴上人開示勉勵人人應茹素,讓身心一起環保,淨化人心。期許這場烹飪比賽,能牽引更多的年輕菩薩加入大愛的行列,一同持素救地球。

(撰稿人:陳善沛、彭奕翔、林慧雯、梁蜜雪、李佳恩)

JY_KL20120324_002d_pyz   JY_KL20120324_041d_szh
廚房新鮮人碰上使用廚房用具的難題,常下廚的懿德媽媽隨時陪伴和引導。【攝影:彭宜焯】
 
由慈懿會的媽媽們組成的裁判團,為慈青同學的作品評分。【攝影: 蘇稙涵】
 
 
JY_KL20120324_039d_szh   JY_KL20120324_005d_lrq
參賽隊伍利用小番茄雕出的小兔子,讓人不停地讚:“好Q(可愛)哦!”【攝影: 蘇稙涵】
 
同學們透過素食烹飪比賽,體會煮素和吃素不難,也了解到素食的重要,大家都願意簽下齋戒卡來響應吃素。【攝影:黎日泉】
     
JY_KL20120324_031d_hrq   JY_KL20120324_044d_pyz
參賽者細心的把碟子的邊緣擦乾淨,讓每一道素食展現得更有人文。【攝影:洪瑞勤】
 
國大分校的參賽隊伍運用巧思設計了食譜,透過畫工用圖文並茂呈現烹飪的步驟。【攝影:彭宜焯】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雪隆慈青烹飪賽 大家來素一素

Wednesday, 14 March 2012

『慈青』把志業當家業 廣邀畢業慈青回歸清修

SG20120302CUA_WSX_027 
圖:葉秉倫師兄娓娓道出自己如何選擇放下名利追逐,毅然投入慈濟志業體,更把握殊勝因緣,立願為第一代“清修士”的因緣。【攝影:王綏喜】

週五,2012年 3月2日 【戴佳璧、陳柔潔/ 新加坡報導】

2012年3月2日,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葉秉倫(誠碄)學長,帶著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和祝福,前來新馬進行海外首場“清修士說明會”,與百多名慈青及學長姊和社區核心幹部深入交流心靈體悟。


“大好人生,我們在做什麼?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2012年3月2日,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葉秉倫(誠琳)學長,帶著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和祝福,前來新馬進行海外首場“清修士說明會”,與百多名慈青及學長姊和社區核心幹部深入交流心靈體悟。

秉倫學長首先以幽默的28秒短片,從一個人一輩子的縮影,向眾人提問:“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究竟是為了什麼?從呱呱墜地、努力唸書、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結婚生子一直到終老,僅此而已?”

◎ 上人感嘆“來不及”

成長歲月一帆風順的澳洲慈青學長葉秉倫,畢業後即加入東南亞最大的律師事務所。每天西裝筆挺、體面舒適的工作中,他仍深入思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他最終選擇放下名利追逐,回歸生命原點,毅然投入慈濟志業體。八年職掌國際慈善和海外志業,隨師歷練,親炙上人教誨,其間更把握殊勝因緣,立願為第一代“清修士”。這兩大契機,皆來自感念天下苦難沉重,秉持師訓而提起有志一同的承擔願力。

慈濟邁入第46個年頭,證嚴上人近來感嘆“來不及”——“我的生命還剩下多少個月圓日?”非憂懼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而是思慮宗門法脈的延續,全球四大志業的鞏固和傳承。

由精舍常住眾、清修士和全球慈濟人分別形成“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如立體琉璃同心圓般圈圈擴散,以法華精神行入人間。慈濟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常住眾入群交涉會務,難免有所不便,而清修士以“出家心、在家身”則更圓通靈活。為此上人期盼清修士是終生奉獻的在家修行者,捨棄私情小愛,“能把志業當成生命中的家業去堅守。”

◎ “清”、“修”、“士”

“上人對所有靜思弟子都抱著同樣的期許,而開啟清修士的法門,是讓我們更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秉倫學長遂以“清”、“修”、“士”延伸闡述其精神內涵。

“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銜接靜思精舍和全球志業的重要橋樑,清修士身負內守外弘、內修外行的使命,拳拳服膺上人教誨和調度。如同第一代常住眾,需“能忍別人不能忍的痛,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專心致志救濟群生。

人人皆有自性三寶,皆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才德兼備者,尤重以德帶動、以德服人。秉倫學長表示,“養德”是達到“清”的氣質和情操——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如清淨之水,隨方就圓。

秉倫學長分享:“那份自然流露的清淨氣質,是不可思議的涵養,能讓人人樂於親近和追隨,繼而在四大志業中去發揮‘四攝法’和‘同事度’的力量。”因此上人期待清修士的養成,是在靜思精舍的修行氛圍中熏陶。

慈濟宗門的修行法門在人群中。秉倫學長指出:“修就是能捨,捨去私情小愛、舍時間空間、捨去我執。”在人事互動中,學習開闊心胸,耐聽耐看耐勞耐煩耐相處……非為樂於配合的好好人,而是“謙卑、柔軟、勇於承擔責任的好好人”。

◎ 身心依止處

靜思精舍是清修士永遠的身心皈依處,也像是“種子訓練所”。精舍一切戒律和作息,清修士都須遵循。

秉倫學長幽默地分享自己輪值大寮作香積的初體驗。凌晨三點起床準備幾百人早飯,他在一片漆黑中走進大寮,準備燒材生火,燙傷燒傷時而有之,才終於燒出看似平凡但自己吃得很有滋味的稀飯。原來風王水土恩,一一都要感恩。

他形容:“生火時需要常常‘鼓勵’時而微弱、時而搖擺的火苗;控火也不像一般的左轉右轉那麼簡單。”從而體會到生火就像修行一樣,“木中有火,不鑽不出;沙中有金,不淘不得;心中有道,不覺不悟。”

精舍的生活點滴說不盡,秉倫咀嚼出了一分“甘願”的甜美。他說:“人生當中有多少決定,真正是我們為自己做的決定?”立願清修,讓他突破了“作為同仁的全部”,更體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 荷擔如來家業

面對“證嚴上人不在時,慈濟會如何?”提問,上人回應:“我會做到最後一口氣。我還會再回來繼續淨化人心的使命。”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開示:“五十位個有慈濟精神的人匯合在一起,就是一位證嚴法師。”這個想法上人放在心中二十多年,如今“因緣不得不成熟”,深思熟慮後明訂“清修士”制度,共同荷擔如來家業,讓慈濟志業綿綿延長。

“將來我們要如何傳承?現在就要趁上人還在時回去用心學。”秉倫學長最後語重心長地說:“佛陀曾經預言,末法時代將有一群賢人從地湧出來承擔大任……或許我們就是注定要在這一段過渡期來接棒,來鞏固慈濟志業,這就是我們的一大事因緣。”

今年二月,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會見上人,回到新馬即積極促成“清修士說明會”,廣招有志青年前來瞭解和共識。他表示:“這兩地的志業體,慈青是其中的主力,說明了慈濟的希望在慈青。這次清修士的招募,正是向一代明師求法的最佳途徑,也是慈青孩子的一大事因緣。”

新加坡分會醫護同仁黃恩婷分享:“明師難得,佛法難聞。《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有云:我本着邪見,為諸梵志師。釋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彷彿就像上人與我的師徒對話。”她也立志回歸本會。“上人立願要擋在地獄門口,讓天下眾生開啟佛性。上人的使命需要我們來完成,期待更多有心的學長姊提起正念正信走慈濟菩薩道,回歸志業體來承擔。”

難得有機會向秉倫學長請法,3日上午慈青再闢雙向交流座談。新加坡國立大學慈青張佑平曾耳聞關於清修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志業”,未來將投身教育工作的他,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在兼顧學業之餘,以清修士為人生方向,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培養清修的德行。

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上,秉倫學長都期待大家省思“要發揮最大的良能”(What’s your max capacity),如上人四十多年前髮心挑起天下菜籃,秉持佛心師志不退轉,在此大時代共同挑起天下大米籮。

SG20120302CUA_WSX_036   SG20120302CUA_WSX_094
宗教处同仁叶秉伦师兄,带着证严上人对慈青的期许和祝福,前来进行海外首场“清修士说明会”,与百多名新加坡慈青、学长和志工深入交流心灵体悟。【摄影:王绥喜】
 
新加坡分會大家長劉濟雨師伯在法脈傳承環節中,殷切地叮嚀慈青孩子們要肩負起傳承慈濟歷史的腳步外,並廣招有志青年一起幫師公上人(證嚴上人)承擔慈濟志業。【攝影:王綏喜】
 
 
SG20120302CUA_WSX_106   SG20120302CUA_WSX_072
劉濟雨師伯及葉秉倫師兄領眾唱誦《立願文》,大家發心立願、立志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攝影:王綏喜】
 
慈青張佑平(中)參與2日晚間的清修士說明會後,隔日更精進出席雙向交流座談。他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兼顧學業之餘,以清修士為人生方向,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培養清修的德行。【攝影:王綏喜】
     
SG20120303CUA_XCQ_049   SG20120302CUA_YJP_042
3月3日上午,慈青們再闢雙向交流座談,把握難得的機會向葉秉倫師兄與濟雨師伯請法。【攝影:許翠琴】
 
“上人立願要擋在地獄門口,讓天下眾生開啟佛性。上人的使命需要我們來完成,期待更多有心的學長姊提起正念正信走慈濟菩薩道,回歸志業體來承擔。”分會醫護同仁黃恩婷殷切呼籲。【攝影:楊嘉珮】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把志業當家業 廣邀畢業慈青回歸清修

Tuesday, 6 March 2012

【慈青】做對的事 雪隆大專青年一日營

JY_KL20120303_010a_csp 
「、葉秉倫學長分享當慈青的使命就如超人,哪裡有需要,這一群青年就會出現給予援助。【攝影:陳善沛】

週六,2012年 3月3日 【雪隆八打靈再也報導】

來自雪隆區二十七所大專院校的一百四十二名青年參加由雪隆慈青學長會結合慈濟大專青年所舉辦的“快樂大專生一日營”,一同探索人生價值的方向,堅持做對的事情!


“老師說如果慾望能夠少一點,快樂才會多一些……”隨著《幸福的臉》輕快的旋律,慈濟大專青年(簡稱:慈青)活力十足的帶動,慈青快樂大專生一日營正式掀開了序幕。來自雪隆區27所大專院校的一百四十二名青年,其中還包括了十三位友族同胞聚集,一起來探索快樂的意義。

輕輕松松的手語帶動,讓原本陌生的同學之間有了互動,現場在一片快樂歡笑中。“什麽事會讓你覺得快樂呢?”主持人讓學員們寫下三項讓自己覺得快樂的事,然後引導大家分享。有人說吃喝玩樂會讓他覺得快樂,也有人表示自己所愛的朋友和家人開心、快樂,就會讓他覺得快樂。

◎ 我是幸福的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斷為我們付出,而我們對父母了解有多少?回饋有多少?”

藉由《心中的聲音》音樂,慈青李宜芳帶領同學們回憶父母陪伴著自己的每一個第一次。從孩童開始學走路,牙牙學語;長大後,第一次離鄉背井去求學……父母的關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孩子們的眼中變成了嘮叨。

“常常回家”是曾慧盈一直想做的事,就讀馬來亞大學的她,在面對繁密的課業與活動,總是讓她無法實現。慧盈表示,經過環節的帶動深思,她對自己說一定要常撥電話回家,讓每通電話都把心裡的掛念傳達給父母,做到讓他們安心及放心。

在馬來西亞留學兩年的中國籍學生史記,覺得自己身在異鄉,距離父母很遠,貼近家人的行動也因此大大減少。史記希望她能多聯絡父母及抽空回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道理銘記。

“你知道爸爸媽媽今年幾歲嗎?他們喜歡吃什麽食物?鞋子的尺碼是多少?他們有什麽嗜好?”李宜芳以幾道問題,引領在場的同學們思考:“我們是否有真正的關心過父母,了解過他們嗎?”

東方人的家庭較為保守,親子之間的代溝及思想差距,造成黃紫騰同學不喜歡與父母交談的原因。在寫家書的環節,黃紫騰同學領悟到孩子不應該要求父母去體諒孩子,反而他覺得自己可以先跨出那一步,多了解父母的想法和習氣。

◎ 地球暖化與你我有關

“一善疼惜綠森林;二善珍惜水資源;三善時時省能源;四善餐餐多蔬果;五善向寶麗龍SAY NO!”慈青們以活潑易記的手語帶出愛惜地球母親的口訣,加深學員們對一日五善的印象。

慈濟志工鄭佐弘以一則短片播映,講述人類為了滿足口慾又想減少成本,廠商將公雞挑出攪成肉醬,只為留下擁有生產能力的母雞,畫面駭人。“科技的發達,是顯示出人類的偉大?還是增加破壞地球的速度?”

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與大地共生息,無節制的砍伐森林只為了挪出土地來發展畜牧業, 續而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與資源的消耗。地球是唯一的家園,如果人們不懂得珍惜與做出改變,預測在未來的四十年內,石油與食用水將會被耗盡。

從印尼來馬求學的含娜(Hanna)表示,馬來西亞的人很幸福,不被天災困擾日常生活。她希望大家能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也願意付出一分力,為地球做出改變。

“因為宗教的關係,我一向來都有吃素的習慣。今天我從中得知持素不單止是尊重生命,也可以環保減碳救地球!這讓我在日後更堅定地持素!”來自國民大學分校(UKMB)的黃紫騰同學分享道。

◎ 時代青年的使命

二十三歲在東南亞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當一名企業并購律師,穿名牌、開名車、賺取百萬年薪,夢想就是在美麗的海灘上建造屬於自己的屋子……首次蒞馬的畢業慈青葉秉倫是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職工,與慈青學弟妹們分享自己的人生規划。

“大好人生,你在做什麼?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嗎?”一天,他從三十二樓公司望著窗外燦爛的澳洲陽光,內心深處的聲音喚起了他。

領到律師執照五天後,秉倫呈辭了;離開生活了十多年的澳洲,到台灣花蓮慈濟基金會當職工,開始了海外賑災的工作。

葉秉倫侃侃而談,八年前的決定讓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充實的生活。回到台灣靜思精舍服務,沒有私人辦公室,沒有冷氣吹,薪水也不高,他不曾後悔;多年來,他跟著慈濟隊伍到全球做賑災工作,開闊心房,他堅持走對的路。

秉倫以自己平凡的生平,循循善誘著大專青年不把物質享受當成追求的理想,而是手心向下,造福社會,心靈才會滿足、圓滿。

梁文莉贊同秉倫學長所說的:“能夠付出幫助別人,造福社會才是時下青年重要的使命”。文莉的朋友常問她:“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行善?這是那麼疲累的活動。”她覺得幫助別人是很開心、滿足的事,不會覺得後悔。

溫淑彬認為能出席此營隊的人非常幸福,很慶幸地聆聽葉秉倫學長的故事。淑彬表示,學長的分享讓她深知,地位與金錢不該是人生的盲目追求,需要學會如何取捨。

“我們身為時代青年,要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麽,了解自己的可信價值,學習‘四兩撥千斤,不是千斤撥四兩’。”慈濟新加坡執行長劉濟雨以此鼓勵青年應該學習把知識化為智慧,以智慧帶動身邊的親友,並實行展望新時代的使命。

(撰稿人:彭奕翔、黃天驕、李佳恩、謝集財、翁妤珊

JY_KL20120303_013a_lrq   JY_KL20120303_009a_csp
來自雪隆區二十七所大專院校的青年活力十足,大家集聚在一起探索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大專生。【攝影:黎日泉】
 
慈濟志工鄭佐弘為青年分享當今最迫切的環保課題,引導人人必須要從自身做起減碳救地球。【攝影:陳善沛】
 
 
JY_KL20120303_056a_lrq   JY_KL20120303_022a_wzk
素食是一種環保,學員紛紛響應,簽下齋戒卡同時,也讓自己踏出吃素的第一步。【攝影:黎日泉】
 
課程中雙向交流的環節,學員分享學習心得。【攝影:萬志坤】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做對的事 雪隆大專青年一日營

Sunday, 19 February 2012

【慈青】薪傳.傳心 不後悔的將來

115 
「師徒之間」這堂課中,蕭菊貞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引導學員思考人生問題。(攝影者:黃新,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2/02/07

週五,2012年 2月10日 【林俞如報導】

「每個人都曾有過後悔,如果可以選擇,要如何渡過明天?」2012年慈青薪傳營於2月7日在花蓮慈濟靜思堂開營,來自全臺102所大專院校、226位慈青幹部搭上開往花蓮的火車,一同回到心靈的故鄉,重新找回生命的感動,以及承擔使命的勇氣。


延續去(2011)年經藏演繹的精神,今年為期五天四夜的營隊課程,依循《法譬如水》經文的精神,引領慈青學員透過懺悔自省,學習調整好自己的心,倒空心中那杯水,再將空杯注入滿滿的法水,內化於心,涵養正向的力量,繼而將善法帶回學校,迎接更多菩提「心」芽。

螞蟻雄兵 承擔家業

「時代青年擔使命,懺悔清淨承家業!」慈青同學整齊清亮的口號,響徹在花蓮靜思堂裡,來自各大專院校的慈青同學,用最堅定的語氣拉開了本次營隊的序幕。靜思精舍德格師父期許慈青同學肩負時代青年的使命,學習勇於承擔,並從人與人之間的感動,找到心中的答案。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自1992年成立至今,已經滿二十年,一粒粒的種子已發芽成長、蔚然成林。然而二十年前的慈青,雖然都穿著藍色制服,褲子卻各形各色。

「有人的地方就有藍天,有白雲飄過的地方,會讓人感到格外清新。」任職於宗教處的慈青學長黃芳淇,在第一堂課中分享證嚴上人為慈青設計白色褲子的因緣,讓慈青同學穿上藍天白雲的制服時,在每個生活與動作中都要用心,男生顯現朝氣,女生綁上辮子顯現端莊。

人生無常 把握當下

著名的紀錄片導演蕭菊貞,因為製作上人紀錄片而走入慈濟,得過兩次金馬獎的她,分享已故的生命作家杏林子(劉俠)曾經邀她拍紀錄片,她卻因故一直拒絕,等到答應以後,才知道劉俠已經往生,讓她非常難過。

「每個人都曾有過後悔,如果可以選擇,要如何渡過明天?面對無常,就是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蕭菊貞以自身的故事為例,期許大家把握生命中所有相會的每一個人。

就讀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的歐潔安,聽完蕭菊貞的分享後,想起自己承擔慈青社長這一年的過程,感觸特別深刻,「去年我承擔慈青社長這一年中,和幹部之間難免有磨擦和溝通的問題;但,感恩我有機會承擔!」歐潔安把握住磨練的機會,藉由與幹部共事,讓她成長了很多,學會了「人圓、事圓、理則圓」的道理。

來自明新科技大學的黃品齊,自悔去年沒有把握因緣皈依上人,內心後悔不已。今年他發願一定要回薪傳營皈依上人,當上人的弟子,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用堅定的道心行在菩薩道上。

「如今慈航已經啟動,期待各位慈青發心立願,人間菩薩大招生,把握機會恆持剎那,別因為轉換而放棄。」德(耒曼)師父的殷殷叮嚀,每一位慈青幹部都牢記於心。德格師父也勉勵學員,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阻力化為助力,超越事項上的煩惱,慈濟的道路上才能愈走愈堅定。

116   117
任職於宗教處慈青學長黃芳淇,分享慈青成立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與最初的意義。(攝影者:陳秋菊,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2/02/07)
 
練歐潔安回想起承擔社長這一年中,與夥伴們的相處與溝通,深刻感覺到蕭菊貞說的:「把握生命中與你相會的每個人。」(攝影者:羅明道,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2/02/07)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薪傳.傳心 不後悔的將來

Wednesday, 15 February 2012

【慈青】從0到1 新鮮人初次手語秀

200 
加入歲末祝福經藏演繹時,黃敬權剛轉換新的工作,同時肩負學院慈青(JIPOS)聯絡人的責任。他覺得在平衡工作與志業間,時間管理很重要,「活在當下」是他的人生價值觀。(攝影者:張佑平,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7

週二,2012年 2月14日 【吳佳翰 蔡寶玲報導】

「第一次參與妙手(手語)練習時,我的『點播率』很高。」從加入慈青、踏入社會工作,一直到參與《水懺》經藏演繹,對新加坡畢業慈青徐鴻業來說,不過是半年的光景,在《水懺》的手語練習過程中,雖然頻頻被種子老師及夥伴們「叮嚀」,仍不改他堅持完成演繹的勇氣與定力。


新加坡畢業慈青學長徐鴻業與黃敬權,對於手語完全沒有任何的基礎,然而為了響應「誠齋戒、入經藏、滌心垢、去習氣」,報名參加歲末祝福《水懺》序曲演繹,並全程參與演練,直到正式演出完的那一刻。

學長智慧 引導消傲慢

初次接觸手語的黃敬權,自我要求甚高,常把握時間練習,連走路時也不空過。同爲慈青學長的表哥余承翰,逐字逐句地細心教導,讓他深入《水懺》義涵,從中學習手勢和動作。而吳宣儀、蕭宏倡兩位學長姊則在教學過程中,讓他省察到自己的傲慢心。

「原本反復練習後自認為表現很好,不明白學長、學姊爲何還有那麽多糾正。」蕭宏倡以分享的方式,溫和地引導和集訓,讓黃敬權有所深刻的體會,以致於能全心投入排練和演繹的過程中。唱誦到〈懺悔果報障〉時,黃敬權感觸良多,覺得自己有很多習氣需要改。

「苦海茫茫無邊,回頭明明是岸」最讓他感動的兩句歌詞,讓黃敬權回想起在職場上的人我是非,他的眼角閃爍著淚光地說,「很多人身在苦海而不自覺。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無法拉人『回岸』,但藉著經藏演繹的機會,讓苦海中的人們聽得見『諸佛的呼喚』。」

「希望我的聲音能震撼到別人!」每每唱誦到「三障諸惑應斷,諸佛聲聲呼喚……」,黃敬權就士氣高昂,仿佛要將自己心底的希望,用力地唱出來讓大家也能知道。

學習縮小 自己說環保

承擔學院慈青(JIPOS)聯絡人的黃敬權,曾經過度熱心宣導環保,卻換來他人的冷漠以對,這讓他感到有些喪氣。

「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先感受別人的感受,以同理心去勸說,別人就會較容易接受。」余承翰及張瑜珊以自身的經驗,與黃敬權分享;現在,黃敬權在公司推廣環保時,會先觀察每個人的接受程度,循序漸進地宣導。

人和人之間的磨合在所難免,黃敬權常常把在慈濟所學的道理,運用在生活和職場上。「一個經常懷著感恩心的人,不會遇到絕境。」這句他最喜歡的靜思語,提醒他處世的智慧,明白到所謂感恩就是縮小自己,才會時時開心自在。

法水入心 警惕提正念

「起初常常因為比不好而有挫折感。」在練習手語的過程中,徐鴻業感恩有夥伴們「義氣相挺」。「雖然他們很忙,但願意花時間給予教導。黃嬿芯學姊還錄了一段手語示範的影帶,讓我可以在回家時透過手機揣摩。吳宣儀學姊則利用健檢中心值班的空檔教導我。」

爲了把歌詞深印在腦海中,徐鴻業晚上都聽著《水懺》音樂入眠,「練習的時候,我會試著把心靜下來,從中感受一個團體的美,其實需要大家的成就,並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共事時,可以做到更好。」

「以前曾經認爲錢愈多愈好,可是現在發現錢不是最重要的,錢很好用,但人不要被錢控制。我們需要做些對自己有好處,也對大家有好處的事。」對照兩年前的自己,徐鴻業的價值觀改變不少。

影響他最深的其實是大愛劇場《一閃一閃亮晶晶》主角曾裕真老師的無私大愛。徐鴻業參與了社區《水懺》讀書會後,慢慢從懺文中反省自己。現在的他,清晨五點半就會起床參與「晨鐘起.熏法香」,恭聽證嚴上人的《靜思晨語》,透過網際網絡與夥伴們深入討論共勉,點滴的分享都讓他受用萬分。以前隨心所欲的徐鴻業,現在更相信因果,警惕自己不造惡因,不結惡緣。

勇於承擔 走入苦難處

2012年1月7日、8日,新加坡歲末祝福的經藏演繹前,徐鴻業站在後臺,看見《2011年全球慈濟大藏經》影帶中有一幕,一位入經藏菩薩躺在病床上還爲大家加油,讓他感覺到:「演繹不是個人的事,而是要把善的力量傳出去、弘揚佛法,接引更多人來行善。」

徐鴻業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他期許自己有一天能參與海外義診,在這個災難頻傳的時代,提起正念,勇於承擔,讓世界變得更好。

074   075
一場場演繹前的空檔間,大家積極把握分秒專注練習和唱誦經文,句句入髓,洗滌心靈。(攝影者:黃瓋瑩,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8)
 
「練習的時候,我會試著把心靜下來,從中感受一個團體的美,需要大家的合作;同時希望在日常生活與人共事時,可以做到更好。」這是徐鴻業(右二)入經藏後最大的收穫。(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7)
 
 
076
「慈青,二十年!」全體參與歲末祝福經藏演繹的妙手、妙音及演繹組的慈青、畢業慈少及慈青學長們,用最虔誠歡喜的心,迎接全球慈青邁入二十周年的到來。(攝影者:劉素方,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8)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從0到1 新鮮人初次手語秀

Tuesday, 14 February 2012

【好文共享】哈佛的幸福課

文/董月玲 張開平

幸福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
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甚至從漢堡裡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本‧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
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
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
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
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

20100401xf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
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
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被身邊的人
認定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用酗
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起
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這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
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
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每天並不開心。

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
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
是打傢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能讓你快樂的課。
  2. 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
  3. 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 接受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兒。
  5. 簡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 有規律地鍛煉。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 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更開心。
  8. 慷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 勇敢。
  10. 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青年文摘錄版2007年11月‧心理視窗 / 2007-11-26

Saturday, 11 February 2012

【好文分享】善意像顆球 丟出還會再回來

善意

有一次與家人一起到一家西餐廳用餐。
那天客人蠻多的,菜出得慢,不過還好,陸續送了來,大家開始用餐,吃到甜點時,我點的餐還沒送來,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我吃一點你的前餐,你吃一點他的主菜,大家都沒注意到這事,但我沒忘記。

送飲料來時,服務小姐很不好意思地詢問,是不是還有一份餐未送來?
我說是,服務小姐很客氣的說了一聲對不起就離開了。
不到三十秒,老闆娘帶著大廚到我旁邊,連聲抱歉,說剛把主菜放下去而已,還要一二十分鐘,問我能不能等一下,或者要退掉。
我答:「沒關係,我知道你們今天忙,難免會慢一些,我等一下好了,等好的時候幫我打包起來,我帶回家。」
老闆娘跟大廚連聲道謝離開。

然後,原來沒點餐的小朋友都有了甜點、水果與飲料。
埋單時我驚訝地問說是否算錯了,老闆娘在旁邊解釋道:「因為你的諒解與客氣,所以餐點打八折,沒上桌的那一份免費,小孩子的附餐也免費招待。」
我笑笑說:「妳太客氣了。」
老闆娘回了一句話:「因為你的客氣,所以不得不讓我們更客氣。」
我笑著離開,不因少花錢,只因客氣也可以傳染給別人……

我的工作讓我常常有機會介紹想裝潢的客戶給做室內設計的朋友,按照行規,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介紹費,但我從來沒接受。
大概是從高中開始,當朋友要回報我對他們的幫助時,我總是拒絕。
我只認真的告訴朋友,那天我需要幫助,拉我一把就好了。

因此,當我須全家外出離家數天時,我不用擔心家裡的魚會餓死、花會枯死,當我需要搬運東西時,我不用找搬家公司﹔當我無車可用時,不必擔心沒人載……
善意與幫助像是一顆球,當你毫不遲疑的將球丟向對你招手的人後;有天,當你也在招手時,也會有顆球飛到你手中,或者,還不只一顆。

怎么样?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
就把它當顆球讓別人也感受吧!

【好文分享】不再習慣性詛咒過日子

用心祝福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
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部的祝福來取代擔心的心情,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囉!

因為,心想事成!!!

Sunday, 5 February 2012

『好文分享』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小女子大事業

2004年的夏天,我參加了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博覽會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出版集團,各家設有大大小小的展區、展臺,各種琳琅滿目的書籍,摩肩接踵的人群,嘈雜喧鬧的活動……這一切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而有一群人,一群身著藍色服飾的人們,卻永遠留在了記憶深處。

這些人都是來自一個叫做“靜思文化”的臺灣出版社。她們綰著一樣的髮式,幾乎都是女性,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之間,穩重幹練。說來令人不敢相信,令我震動的僅僅是由於她們的微笑。看慣了五星級酒店、飛機上空姐那“標準式微笑”,極其難得地看到這種發自心底,真誠又善意的微笑,心底不由得溫暖起來。展廳門口幾位接待者,不僅微笑,而且對每一個參觀者都鞠躬示意。這個鞠躬,不是禮貌性地點頭彎腰,而是莊重誠懇地九十度鞠躬。我略加留意了一下,那天展覽會人極多,一段時間裏幾乎每秒鐘都有人進來,門口的女士竟能保持都認真地九十度鞠躬且真誠地微笑。這份微笑絕不會讓你感到她的疲憊,她的辛苦,只會傳遞給你她的親切,善意,祝福。這份善意傳遞給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臉冷漠、目光呆滯的陌生人也都不由動容。我被她們深深地吸引了。更令我驚訝的是,她們竟然不是員工,而是義工,做這一切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並且連往返的機票都由她們自己負擔!對我而言,這真是聞所未聞的奇事!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什麼文化、什麼領導人有這等魅力?!

於是,我開始對這個“靜思文化”出版社背後的主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靜思文化出版社是由臺灣慈濟功德會創辦的,而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就是證嚴上人。

證嚴是誰?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很多人是比較陌生的,然而在臺灣省乃至全世界卻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她曾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獲得“社會服務獎”、“麥格塞社會領袖獎”、“國際和平獎”、“醫療奉獻獎”等等,被臺灣民眾選為“最美麗的人”,有人稱她為“東方特蕾莎”,有人則把她看做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

1966年,證嚴29歲時,正式創辦了慈濟功德會。從最初竹筒裏節省下的五角錢到今天募集的上百億資產;從最初只有30多個信眾到現在有400萬會員;從救助第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太太到賑濟臺灣幾萬戶貧病無依的大眾,甚至援手大陸,遠涉南非、阿富汗、朝鮮、科索沃等世界各地;從小小的臺灣花蓮起步到全球60多個國家都設有分支機搆!

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以超過政府的速度最先趕到協助救援。無論印尼的海嘯、中國的SARS,包括骨髓配對,其中都有著慈濟的救助;不管是做環保、幹細胞移植,慈濟都做到了其他組織無法做到的境地。

人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慈濟志工,他們中有老闆、巨富、高級行政人員、明星、家庭婦女、學生,不同國籍、種族、宗教信仰的人,紛紛投身於慈濟事業中。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跡的“一步八腳印”。在證嚴的慈濟事業中,有自己的慈濟醫院、慈濟醫學院、慈濟護專,有從慈濟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專科學校和大學完整的慈濟教育系統,有出版社、電臺、電視臺……這一切龐大事業井井有條,欣欣向榮。

創造這一切的領頭人證嚴只是一介貧尼,她並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也不會行醫治病,也沒有經營過電視臺,也不會搞建築設計,卻能夠啟迪了那麼多的愛心,管理幾百萬會員,創建如此龐大的事業,她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

在2002年底,英國著名管理學大師查理斯·漢迪拜訪了慈濟,他說“慈濟在全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創造了很多奇跡,對我而言,法師能夠鼓舞這麼多人付出心力、愛心與金錢,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而《天下遠見》雜誌的創辦人高希均則認為一門“慈濟學”誕生了。

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這麼大的事業卻不過是從竹筒裏省下的五毛錢開始的。最苦的時候,跟人家打毛線賺錢,沒有菜只有吃野菜,下雨天無法拔野菜只能吃鹹豆腐。慈濟功德會1966年成立,2006年是它成立40周年,當時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型展覽紀念。比起許多企業,慈濟由小做大,算是長壽組織、基業長青組織。

證嚴這樣一個清瘦、平實、羸弱的女性,從五毛錢起家,為何能夠創建起一個掌握了上百億資產的長壽組織、擁有千秋萬世、濟世救人的宏大事業?這偉大奇跡的奧秘究竟在哪里?

人人都是一個寶藏 五百個人合一尊觀世音

證嚴上人在創建慈濟功德會時,條件異常窮苦。最初成員只有證嚴上人和30多位信徒。由4名弟子和2位老人,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4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24元,一個月平均多720元;而30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證嚴自己一貧如洗,她耕種花生,到工廠拿原料進行加工,買水泥袋糊成小紙袋賣,或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縫製成嬰兒鞋。最苦的時候,一塊鹹豆腐可以吃一個月。

在這種窮苦的條件下,證嚴還要決心濟世救人,怎麼辦呢?她無權無勢無錢,既不會點石成金的法術,也沒有改天換地的權謀,怎麼樣才能普度天下眾生呢?

證嚴腦海中靈光乍現佛教的那句“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她突然悟透了。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500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了嗎?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于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她心底紮了根: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500個人就是一尊觀世音,就可以救苦救難了,只要人們都參與進來,就會有很多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四十年來,慈濟各項事業的點點滴滴都是靠這種“千手千眼”的精神創建的。無論是早期的救濟貧戶、興建醫院還是到後來成立骨髓庫、大愛電視臺,都是如此。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於1993年,建在花蓮市,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依靠民間善款構建起來的骨髓庫。截至2007年1月31日,志願捐髓者總計295064人;骨髓移植人數共計1230例;尋求配對病患總計16230人。這個中心已完成的1000筆捐贈骨髓配對中,向大陸捐贈得最多,有300多名大陸的白血病患者在慈濟骨髓中心找到了相匹配的骨髓,重獲新生。慈濟的大愛電視臺,也是義工們花了10年的時間,靠著回收資源垃圾所得的1000萬美金興建而成。

正是憑著500人就可以成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信念,才創造了慈濟今天的奇跡。這也驗證了證嚴上人的那句話:“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依靠的是普天大眾的力量!

建醫院堅拒兩億美元

1979年,慈濟事業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證嚴上人看到窮人常常因為無法繳納保證金而不能進醫院,就立下宏願決心創建一家不需繳納保證金的綜合醫院。

要建造這樣一所設備完善、兼具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綜合醫院,談何容易!光是資金就需要大約8億台幣,這對於她這樣一位貧苦的出家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剛開始,多數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勸說證嚴:你還是放棄吧,你累死也籌集不到那麼多錢。此時的證嚴患有嚴重的心絞痛病,隨時都可能因操勞過度而猝然死亡。然而,她並不掛念個人生死,仍然四處奔走呼籲。

籌款的過程異常艱辛,在建慈濟醫院之初的幾年間,只募到了3000萬台幣的款項,對修建醫院只是杯水車薪。這時,有一個日本人提出願意為建設醫院捐款2億美元(相當於80億台幣)。這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只要有其中的十分之一便可以建成這座現代化的醫院了。

然而,面對這筆巨額捐助,證嚴上人卻說:“我不能接受。”

證嚴上人說:“為救眾生而蓋醫院,真正可貴的是每個人發願付出那顆心,涓涓滴滴。除了將錢聚少成多,更可貴的是同時也彙聚了千萬顆誠意可感的慈心。若憑空獲得這2億美金,我們如何體會聚沙成塔那種力量?又如何體會自己做主人的踏實感?蓋一所醫院救助自己的同胞,是我們分內的責任,難道還要外國人來幫我們做嗎?”在她那瘦削卻莊嚴的眉頭上,實有一分氣魄非凡的擔當和風骨。

證嚴心中的醫院不是由哪一個人興建的醫院,而是要辦成臺灣所有人共建的醫院。所以,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日本人的2億美元,而要靠臺灣民眾一點一滴的捐助來籌建醫院。

募捐工作的艱辛,自不待言,但最終仍獲得社會各階層的支持,無數人——上自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證嚴精神的感召下,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

一位做苦工的會員,幾乎是以賣身的方式,向雇主預支了一年的工資,然後,把那整整一年的工資,原封不動地拿到證嚴的面前,贊助建醫院;更有麻風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來籌建醫院。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

經過7年的辛勤籌措,1986年8月17日,慈濟醫院終於在一片荒煙蔓草間落成了。

慈濟醫院正式開始“免收保證金制度”,使得臺灣衛生署因此通令當地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證嚴,不僅依靠民眾的力量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醫院,而且還推動當局不得不改寫了當地的醫療制度!

大眾化與精英化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慈善認為是富豪的事,有錢人的事。某某富豪興建了某個學校,蓋成了一所醫院,人們聽起來這是心安理得的事。這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慈善。然而,證嚴上人卻告訴我們:慈善不是富人的事,慈善是大家的事。慈善不是冀望於某一個人捐出一大筆錢來,而是熱切地關注每一個人盡己所能地播種一份愛心慈濟功德會也不提倡一次性地捐助鉅款,比如有人要一年一次性地捐120萬元,那還不如每月捐10萬。因為愛心應該時時培養,心中應時時存有愛,而不應將善舉作為任務,貪圖方便,一次性了事。

慈濟的慈善基金越來越大了,在慈濟的委員中有不少是工商業的人士,對管理基金都很有經驗,有人提出建議說,可以發展一些房地產,然後用賺的錢來投入這個基金更好地運作。然而證嚴拒絕了這樣的想法,堅持要每一個人來募捐,她期望讓每一個人年年月月都有這一份為社會奉獻的善心。

可見,證嚴上人要啟發的不是單個人的慈善,而是大眾的慈善,不是少數富豪的金錢慈善,而是廣大民眾的善心慈善。這也是她以一弱小女子而能創造如此宏大奇跡的根本原因。

我們必須珍視大眾的力量,不要一想到慈善就是富人的慈善。慈善只能與奢侈品、富有階層相聯繫。只有紮根大眾,才有千手千眼,這是證嚴奇跡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慈濟奇跡·中國革命·WEB2.0·WIKI維琪百科·朱學恒的OOPS

一切偉大的奇跡,都在於喚起大眾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小米加步槍”勝過“飛機加大炮”,就在於依靠民眾,發動民眾,與民眾心心相印,生死與共,創造了革命史上的偉大奇跡!

證嚴以一介貧尼而能做成如此宏大事業,也得益於喚起社會大眾的力量。證嚴上人本人也說她確實什麼都沒有。她說:有時候靜下來想想,我一無所有,任何力量、任何金錢我都沒有。我能夠做成如此巨大的事業,靠的是社會大眾的力量。

今天,互聯網出現了一個新概念——“WEB 2.0”。與其說WEB 2.0是一種技術上的進步,不如說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飛躍。過去的網站從單純地發佈資訊,用戶流覽變成了強調用戶的貢獻,用戶不僅是流覽者也是發佈者。從博客到SNS,從豆瓣到維琪百科,莫不如此。人們越來越發現,1.0的狀態就是只強調運用自身的力量,強調自己的價值,強調自己的主導作用,而2.0的狀態,就是關注大眾,關注如何調動大眾的積極性,喚起大眾的智慧,推動大眾成為宏大事業的一部分。大眾既是被服務者,又是生產者、貢獻者!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引發了目前互聯網深刻的革命!

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證嚴的慈濟不正是社會改造領域的“WEB2.0”嗎?證嚴所做的工作不是什麼管理和建設的工作,她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調動和喚起大眾的廣泛參與,把大眾的力量彙集到宏偉的事業中!大眾不僅是慈濟組織的“客戶”,同時也是慈濟的“生產者”和“貢獻者”!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開始搞開放式課程計畫,把所有講座做成網路課件供上網者免費學習。但是,中國大多數人不懂得英文,仍無法享受麻省課程。臺灣的一位名叫朱學恒的年輕人看到這些後,決定完成一個大工程:把這些麻省課程全部翻譯成中文!他怎麼做呢?也是WEB 2.0的思維方式,充分利用網路的力量,號召來自全球各地的700多位華人義工共舉盛事。在這些參與翻譯的義工中,有世界各地的律師、總裁、在校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把麻省課程進行中文翻譯。在無一人支薪的情況下,課程全部翻譯完成!朱學恒的幾乎為零的預算、義工廣泛參與的“WEB 2.0”模式,太值得我們深思了!

孫權說得好:“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證嚴上人,本是沒有任何權勢的小小的出家人,但卻是善用眾力眾智的典範,果然她創造了“無畏于聖人”的奇跡。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大眾,需要重新認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真義。這個“人民”,不是虛無的一個辭彙,也許她就是路邊的老太太,也許他就是賣燒餅的大爺,也許他就是架著1000度近視鏡的程式師,也許他就是鄰居家正在上初中的小弟弟……每一個個體,都蘊含著奇跡般的力量。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我們要重新發現個體的能量,發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

對於中國人而言,民間的智慧、民間的愛心,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臺灣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參加了慈濟,成為了貢獻社會的義工。如果中國大陸也有慈濟,5個人就有一個做義工、獻愛心,那麼中國13億人口就有2億多人爭做義工、爭獻愛心,這對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有多麼巨大的作用啊!

我們到底為什麼工作?

在慈濟組織中有許多盡心盡職、全心付出的志工,他們中間有腰纏萬貫的老闆,也有深諳辦公室政治的高級白領,還有養尊處優的闊太太,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為什麼肯放下公司事務、自己的家庭來到慈濟伺候傳染病人呢?這些都市里的“大忙人”竟然可以又貼時間又貼精力地來慈濟做志工,而且個個都幹得樂樂呵呵,十分開心,就是再苦再累也都歡歡喜喜。通常都市白領們朝九晚五,拿著高收入還個個患上了職業倦怠症,對工作沒興趣、沒熱情、沒感覺。兩相比較,反差巨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你在為誰工作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為自己而工作的人,每天都充滿幹勁;覺得自己是為他人工作的,就沒有什麼興趣和幹勁。

慈濟的義工不是為了錢而工作,也不是為了得到外在的肯定而工作,他們是為自己而工作,為愛而工作,為喜悅而工作,所以才能幹得那麼投入、開心,不需勸勉,不需管理,完全自動化地勤奮工作!

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如果只強調從工作中獲得外在的酬勞,那麼激動人心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來的報酬。人們的很多工作往往在反復地做同樣的事情。如果手裏做的是工作,眼睛盯的是金錢,你就會對工作感到厭煩,就會受制於令人厭煩的工作,而不會去想其他什麼了。

如果組織的工作不僅強調提供報酬,更加強調給個體所帶來的自身成長、自我發展,比如多讓個人問問自己:“我學到了什麼?”“我體驗到了什麼?”“我在這裏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一個組織裏,一定要讓人們能夠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長,那麼他們將會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且會大大有助於提高組織的績效。

沒感覺·有感覺·好感覺

今天,許多人對工作都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倦怠感,人們常說的口頭禪是:最近混得怎麼樣?“混”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沒勁、麻木、枯燥、消極、機械、應付……

如同一樁婚姻裏,雙方從最初的感覺熱烈、感覺良好到平平淡淡,最後完全沒有感覺,這樁婚姻就要開始亮紅燈了。如果一個組織的成員對工作越來越沒有了感覺,這個組織也正在走下坡路,離糟糕的狀況為期不遠了。員工的工作感覺越來越會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狀態的重要指標。

馬克·吐溫在一本小說裏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小男孩湯姆被姨媽罰刷柵欄,這個工作量很大,又枯燥,湯姆實在幹不下去了。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啃著蘋果得意地走過來嘲笑湯姆被罰的慘樣。湯姆靈機一動,裝著一副特別享受、特別專注的樣子幸福地刷柵欄,引得小朋友們都以為刷柵欄是件十分有趣好玩的美事呢。漸漸的,整個鎮上的小朋友都爭著搶著來刷柵欄,而且他們還拿出自己最好的寶貝來交換刷柵欄的機會呢!

刷柵欄給人的感覺本來是無聊、痛苦、受罰,然而湯姆營造出的感覺是新鮮、有趣、光榮的,一下子就由原來沒人幹的倒楣活,變成了人人爭搶的有趣美差!這就是感覺的變化!

慈濟的工作,使人們認為“能做就是‘幸福’”,而不是“做事很‘辛苦’”。在慈濟大林醫院興建時,嘉義的慈濟義工,總是對工地的工人們貼心地問候說:“辛苦了!”以表示感恩之意。不料,工人們竟然回答說:“能在慈濟的工地工作,我們覺得很幸福!一點都不辛苦。”於是後來慈濟義工向工人們問候時,改說:“幸福了!”他們則回答:“美滿哦!”來表示他們能為慈濟工作的榮譽與滿足!大林醫院工地工人們的“幸福”與“美滿”的觀念,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慈濟人在各種場合中,彼此的問候與祝福語。

從“辛苦”到“幸福”,這就是慈濟組織的秘密!在一個組織裏,你是讓人們都感受到辛苦還是讓人們個個有幸福感,這就是平庸組織與優秀組織的分水嶺。

證嚴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她讓慈濟人把犧牲作為享受,感恩有服務他人的機會。她說:“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如何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大衛·伯恩斯坦在採訪慈濟的時候曾經因此而大為震驚。他說,許多故事的開始,就跟慈濟一樣,只有5毛錢,但最終卻能影響數百萬人。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靜思堂見到的一張黑白放大照片,慈濟的師兄師姐們在海外賑災工作開始前,齊向災民90度鞠躬的身影,走遍世界各地,這還是他首次見到有施助者向受助者鞠躬感恩。

這種樂意付出、奉獻,這種因付出而幸福、感恩的感覺,是慈濟能夠吸引那麼多熱心義工的又一關鍵。

一個組織應致力於改善每一個人的工作感覺。如果有人一想到工作就覺得枯燥痛苦,另一個人想到工作就是開心振奮,顯然後者更能為組織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

人們從來不是被道理所推動的,而是被感覺推動的。如果一個組織致力於讓每一個人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愉悅感、親密感、充實感、滿足感,就不難獲得慈濟那樣的成功。

員工·義工·志工

在每個人一生中,工作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生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工作。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工作呢?有的人說,工作是為了生存;有的人說,工作是為了錢;有的人是為了自我實現等等。

人們把義工通常理解為義務工作者,是義務的、沒有報酬的做好事。美國3億多人口中,有1.1億人每週都會花幾小時去做義工。在2000年,美國義工工作時間高達155億小時,創造出2390多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美國,教育的核心就是義工教育。五六歲的小孩會去參加童子軍,做義務推銷餅乾等工作;而成年人、白領則把義工工作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慈濟創造了一個更有意義的詞——志工。義工是不拿報酬,志工是做一種志業,一種追尋人生意義的工作。在慈濟的志工中,很多志工很有錢,但他們說過去只為自己賺錢卻並不快樂。後來,他們在證嚴法師啟發下懂得了去幫助他人,才體會到了真正的快樂。一家建設公司的董事長,擁有億萬財產的何先生,工作繁忙,卻甘心利用僅有的假日,奔走於臺北花蓮之間,做慈濟的志工。他說自己發現了一線曙光,那就是證嚴法師所領導的慈濟功德會,慈濟的濟貧工作是那麼實在地嘉惠於民。慈濟的每個會員都是像他一樣的想法,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行政首長或家財萬貫的企業鉅子。他說:“該感謝的是師父,她不僅是救貧,同時也教富,是她老人家的慈悲才讓我們這些人有福田可耕。”慈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她不僅啟發了人性中的善良,也啟發了人們心底的一種高尚的快樂,使行善之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得到了高層次的心理滿足,同時體驗到一種人生的尊嚴與價值。此時,人們已經不是簡單地捐贈,也不是單純地募集資金,而是使捐贈者都變成了奉獻者!

在我們的角色裏,不僅有員工,還要有義工、志工的角色。真心地期盼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對你人生有意義的工作,它不僅能夠滿足你的物質幸福,如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福利、保險和升遷;還能夠滿足你的社會幸福,如你的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力、受尊重和被愛戴;更能夠滿足你的精神幸福,它會讓你覺得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有創造性、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如果這三者都能夠統一到你的工作中,真的要恭喜你,你找到了最好的工作。

真正理解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本文摘自《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Thursday, 13 October 2011

失去軌道的火車怎麼走 上人的夢與境

Howard_Fogg_Art_Train_Painting_SHHC004(1)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薩道更難行。現今雖說是末法時代,卻是在復古的佛法
中。一向很少作夢的上人,七月初在台北委員聯誼會中,向所有委員披示了一個親身
所作具有徵驗與警惕的夢境。

「那是一列急馳的火車,在我所坐的車廂內有幾位男眾居士,再前面也有一些女眾居
士,這些男女眾居士我都認識,知道是虔誠的佛教徒,當然火車上還有許多人。火車
往前直走,有五、六位男眾從行李架上拿下包袱,取出黑的海青換上,就在他們換穿
得差不多時,火車的速度漸次緩慢,好像要在中途靠站,我很好奇的問他們:為 何在
車上換海青?他們指著車窗外某處答稱:要在那兒下車朝山。

「我口裡沒說話,卻在心底疑惑:真正火車的終點目的地不去,竟在半路下車去朝
山?

「車尚未靠站,我站起來走到女眾那邊,看到一幅紅塵滾滾的景象,女眾們正忙著梳
妝打扮。我覺得這些人真可憐,在臉上抹黑塗白地,不能以真面目見人,只好又悻悻
然的走回原位坐下。這時男眾們的海青皆已穿戴整齊,火車也停了下來,他們魚貫而
下。
「當火車要再度開動時,突然前面來了一位很不起眼的人,身材矮小,穿一件不像制
服的普通襯衫,看得出來不是司機,但是他在那兒擋住,火車就不走了。我走到前面
去看發生了什麼事,他上車來說要推車。我往下一看才發現事態嚴重-火車下根本沒
有軌道,怎麼推得動呢?我忍不住喊道:危險哪!危險。那個人竟楞在原地,不 知所
措。

「於是我拿了兩根竹杖,就在最前面沒有車廂的車板上,借地使力,拼命地想將火車
撐動。我心裡想:火車後面還坐了那麼多人,而車下竟沒有軌道,隨時都有翻覆的危
險。因此靠兩根竹杖不斷用力,希望能使車輪儘快重回軌道,那個人也跟在旁邊幫忙
一進一退來回地使力,就在我兩手酸麻,火車輪快上軌道的時候,那些中途下車 穿海
青的男眾居然也回過頭來幫我推車,火車輪終究上了軌道,我鬆喘了一口氣,放下竹
杖,才回頭看時,卻發現車子竟然倒退著走。

「我回過頭向前直走,走到前面才知道:原來我剛才坐的是火車的後面,而現在上軌
道的這邊才是前面,就這樣我醒過來了。很奇怪手臂酸麻的感覺猶存,我一直在想為
何會有這個夢境。

「有人常說我在革新佛法,其實我是在復古,為佛教復古。而那個夢境即清晰地顯示
了我們目前的處境:火車是被那個看起來不像司機的人駛離軌道,就像佛法有時候會
偏差,是因為說法者不是正確的說法者,而說法一偏差,佛法也就像脫離軌道的火車
一樣,不能動彈。

「再說那些火車未到目的地,便要下車朝山的男眾們,正顯示現今佛教徒多數會偏向
獨善其身或斷義取章。但當我用兩根竹杖在那兒撐得很辛苦的時候,又感動了他
們,乃放棄朝山,回過頭來幫助我推這一列火車。

「而那些煙塵滾滾地在臉上抹粉、點胭脂、不肯以真面目見人的女眾們,即代表了一
切凡夫難改的習氣。

「至於那兩根用來努力撐進的竹杖,一根是福;一根是慧;不管多累,一定要好好地
用此福慧兩杖,不然此列停在沒軌道地方的火車要怎麼辦?而車上那麼多的人又該怎
麼辦?

「作完了這個夢,那天清晨我坐著哭了,我覺悟到慈濟繼續的路,就像這列急馳的火車,稍一不慎,即可能走入沒軌道的地方,欠福欠慧,慈濟就拖不走,我若不能勇敢地去承擔起來,去感動那些半路下車的人回過頭來助我,那麼坐在火車上這許多人,著滿紅、黑、青、白各類色彩的人,我究竟能用什麼方法,來使他徹底清淨的去掉這些小習氣、小毛病呢?

「要拖動慈濟這浩蕩的隊伍並不容易。每個人明知道自己的本性,卻仍對著鏡子,不分黑白青紅地任意塗抹下去,這各式各樣的習氣,一點一滴地顯形出來給人看,對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對師父來說,則是很大的壓力與負擔。為什麼不能將鏡子的蓋布滑下來,把臉上的紅花水粉完全洗淨去掉,不再任意塗抹,跟隨清淨的本性, 步上佛法的軌道。

「小毛病、小習氣只要自己檢點一些,就不會累積成很重的擔頭,就不會撞傷別人的
心眼,要知道慈濟作好,不只可以影響社會,也會影響到全世界的人心。」

師父在解釋夢境的過程中,幾度哽咽不能成語,殷切期許之情不待言表,會中許多委
員師姊也跟著泣不成聲,想想師父肩頭上的擔子有多重,而我們又能分擔幾兩?幾
分?怎麼忍心再以自己小小的壞習氣,來令師父痛苦、煩惱與擔心。

 

慈濟道侶第077期  失去軌道的火車怎麼走 上人的夢與境/靜原整理

Tuesday, 11 October 2011

堅守慈青十五年 燕子歸來歡喜聚

JY_KL20111008_016a_jh 
中南馬暨東馬慈青走過十五年,如今慈青種子在三十七所大專院校萌芽。【攝影:鄭錦輝】

週六,2011年 10月 08日 【雪隆八打靈報導】

馬來西亞中南馬暨東馬“慈青十五週年晚會”集聚了五百七十八人,其中有三百四十六名是畢業慈青。大家滿懷著“回家真好”的心情與慈濟家人團聚!《水懺》之〈懺悔煩惱障〉等曲目演繹,是七十位畢業慈青重返慈濟的其中一個發揮舞台。


二O一一年十月八日,於八打靈再也育才華小禮堂舉辦的“慈青(註)十五周年晚會”,出席者除了有歷屆畢業與在籍慈青,也邀請現任和前任大專院校的慈誠爸爸和懿德媽媽(註)回來團聚。一個個畢業慈青不但褪去了大學時的青澀,更有人攜家帶眷,一見許久不見的慈青夥伴,大家紛紛把握機會互相問候並聊起近況,場面好不熱鬧!

從一九九七年迄今,中南馬暨東馬共有三十七所大專有慈濟青年的種子。當晚的“相見歡”環節,司儀介紹一所所大專內慈青組織的陸續誕生,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當大家看見從當初的幾個慈青組織增長至今日的三十七所大專都有慈青的菩提苗,激動且興奮地拍掌及揮手致意。

◎ 慈青種子萌芽

“當初只是一個單純想法,想要把好的事情跟更多人分享。”中南馬暨東馬第一批慈青謝倩儀上台分享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和另一個慈青每到週末都會騎著機車,兩個女孩就這樣從八打靈到莎阿南的慈濟會所,造冊建檔,並討論如何策劃活動吸引年輕人加入。其間的艱辛,不為外人知。

一九九五年,倩儀參加由檳城慈濟主辦的“第一屆慈濟大專青年生活營”,從而了解慈濟團體。由於雪隆兩地是聚集最多大專院校的地區,接引更多年輕學子參加慈濟是她的理想。因此,她積極在雪蘭莪找尋聯繫慈濟的管道。

一九九七年一月,當時是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的劉濟雨及簡慈露夫婦伸出觸角,首次踏入國民大學的學生宿舍,為幾位大專生介紹慈濟,這歷史性的接觸,掀開了中南馬慈青緣起的篇章。

“當時跟師姑師伯進入校園舉辦茶會,學長們極力構思年輕人喜歡的活動,懿德爸爸媽媽就很關心我們,也帶給我們很多愛心餐點飲料,更重要的是,他們傳承了慈濟理念。”

如今看見慈青隊伍浩蕩長,倩儀心裡有著感動和激動:“參加慈青是生命中很美好的事!這麼多年以來,慈濟已活在我們的生命裡;無論是在家庭、事業,都落實慈濟理念 。所以,我在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底線,就是慈濟的價值,還有謹記上人的教誨。”
◎ 當螞蟻雄兵 幫上人扛大餅

人稱“麗珠媽媽”的慈濟委員陳麗珠抵達會場,一個個畢業慈青先後上前給予擁抱,她也緊緊地擁著這些年輕的孩子,輕輕問候:“孩子啊,你還好嗎?”對大家深切的關心不減。

“麗珠媽媽”是陪伴慈青十年的懿德媽媽,她生疏的用手機簡訊一一呼籲畢業慈青歸來聚;用剛學會的“面子書”貼上慈青舊照作號召;還精心準備了小食,帶到會場去給大家享用,陳麗珠盼見到歷屆的慈青都能出現在眼前。

陪伴十年,如今一顆顆小幼苗茁壯成長,不管是回歸慈濟志業體當職工或志工,大家同心同志承擔志業的使命,延續慈濟法脈。麗珠心裡有無限的感動及歡喜,哽咽地作殷殷叮嚀:

“上人曾比喻自己是須彌山下的一隻小螞蟻在喊救命,呼聲如此微弱。你們忍心讓上人那麼辛苦嗎?好不好讓我們結合群體力量,一起來當螞蟻雄兵,幫上人扛起大餅呢?”麗珠媽媽語重心長對大家呼喚,台下齊口同聲說“好!”

“大家還好嗎?”這是第一屆博特拉大學慈青黃章威學長,親切地在問候學弟妹們“十五年的今天多出一倍的人數,細想之下,還有很多夥伴還沒有回來……”

得知有一些已經離隊的畢業慈青,章威心裡惋惜之餘,也知道有人其實想回來,但是欠缺一股推動的力量。他說:“曾經我們和慈濟結下這麼深的緣,用心付出的感覺是不會那麼容易割捨的。他們忙碌地為事業、家庭奔波,是需要夥伴們在適當時候把他們牽引進來。我希望有更多的‘老慈青’挺身而出,把大家“愛”回來。”章威以自己曾經在二OO六年期間跟慈濟脫節的經歷來說,那時候的他感到生命有一種缺失。

“當有一段時間沒有參加慈濟時,我會害怕去接觸慈濟人。我想現在的他們,尤其是十年沒有回來,那分擔憂卻又期盼的心,跟當初的我是一樣的。”章威說,慈青十五年來有上千人,接引回來的過程需要耐心,只要他們願意在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人人加一把勁,一定可以看到成果!

◎ 《記一段緣》的美好回憶

“離去的腳步無論有多遠,都不會忘記曾許下的諾言,因為慈濟的種子已經耕在心田……”《記一段緣》由眾多已受證為慈誠委員的畢業慈青攜手呈獻,懿德媽媽魏碧華感動不在話下。

五年前,魏碧華從陳麗珠手中接棒成為懿德媽媽,讓她在懵懵懂懂學習如何當一個眾人的“媽媽”:“慈青是社會的棟樑,把愛自己孩子的心,化作愛普天下的孩子,這一路上要感恩陪伴我的慈青學長姊,讓我學到很多,因為常跟年輕人在一起,也讓自己變得更年輕。”

《記一段緣》同樣地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台下的博特拉大學一群草創期的畢業慈青,也隨台上的手語隊比劃,咀嚼著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詞。匯集當初一人一點概念,黃惠婉學姊把歌詞曲填出來,編寫慈青傳承和對上人堅守的諾言。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容易被花花世界影響的人,可是在慈濟這幾年,有人會提醒我生命的單純和本質的意義與價值,讓我可以踏實地生活。剛開始參加慈青活動時,會覺得它比較沉悶,唱的慈濟歌曲也很古舊;可是漸漸地我卻發現,慈濟最可貴的精神在於它一直在提醒,讓我會回頭看看父母,想想自己做人的本分,要腳踏實地。”

黃惠婉繼續說:“當人都在追求很不實在的東西時,上人的一句話會敲醒我,其實我們做人就是要安安分分,不會為這個世界製造太多問題。我一直很相信善的力量會帶動很多人,需要眾志成城來成就一件事!”

◎ 守著初發心

從美國畢業回馬的李尤寧,剛踏入社會工作;短短一個月就面對了許多考驗,尤其是同事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自己更需要去調整。“同事每次出差都會申請公款,而我就不計較這一些,還告訴他們不能貪,同事們卻覺得我很傻、很天真。”

“從參與《水懺》演繹到現在,我一直都很感動!在這個與商業利益掛鉤的社會,我很佩服學長姊仍能‘守之不動’;他們在這十五年來一直為眾生付出,為別人著想,並沒有追求地位、錢財和名利。如此堅定的學長學姊是我學習的榜樣!”

上人說,發心容易,恆心難。當尤寧要持之以恆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考驗,要顧好自己的心才能去影響別人。尤寧開心地分享道:“很感恩自己有幸參與慈濟,如果沒有接觸到善知識,不曉得自己會變得怎麼樣。”

現任台灣慈濟基金會同仁的許秀愛是博特拉大學畢業慈青。在她回馬辦簽證時,把握因緣參加慈青十五週年而延遲一天返台。

“因緣真的很殊勝,可以和很久不見的慈青夥伴一起見面。”

看見大家追隨證嚴上人的那一分心及熱情依然,再度燃燒了畢業慈青們當初的那一分熱情,找回當時的初發心。許秀愛看在眼裡,心裡感覺無比法喜及欣慰,“在生命中,我們的人生價值不能只有工作,還要去做一些利益社會的事,讓生命更開闊。”

許秀愛感恩當初能夠接觸到慈青,十多年來心寬念純地想跟著上人,一路走來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感恩就是還能繼續堅持下去。

沙巴大學慈青超過二十五人從新馬各地前來出席晚會。“今年的十五週年,我們能夠聚在一塊,但我們不知道是否還能出席下一個十五週年的聚會,所以要好好把握。”畢業於一九九五年的李建文學長說出心聲。

今年,三位沙巴大學畢業慈青將回台受證成為慈誠委員:其中梁寶珠於二OO五年畢業後回關丹家鄉,積極參加慈濟,也帶動彭亨大學慈青,還有目前在吉隆坡的劉秀燕及從新加坡的廖婕瑩不約而同地說:“因緣具足了,就要回台給上人授證”。

十五年的歲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畢業慈青,亦接引了一群接一群有心的慈青;不變的是你我曾許下的誓言。畢業慈青召集人張傳溢表示:“這一次晚會結束後,我們希望能夠在一個月內成立畢業慈青組,讓大家不再‘掉隊’。此外,也希望在明年七月的‘全球慈青日’能夠帶一百位畢業慈青回台見師公上人,告訴上人說‘您的孩子回來了!’”

(資料來源: 劉秋玲、黎紹斌、郭美玲、顏倩妮)

JY_KL20111008_008a_jh   JY_KL20111008_010a_tpf
“慈青十五周年慶晚會”以自助餐款待,出席者除了有歷屆畢業慈青及在籍慈青,也邀請現任和前任大專院校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回來團聚。【攝影:鄭錦輝】
 
畢業慈青紛紛歸來,見到熟悉的夥伴,喜泣而擁抱,彼此在當下互相勉勵。【攝影:覃平福】
 
 
JY_KL20111008_004a_lrq
JY_KL20111008_002a_wzk
褪去了大學時的青澀,有人攜家帶眷,歡喜地互相問候。【攝影:黎日泉】
早期慈青謝倩儀(左起)、黃章威,首個十年陪伴慈青的懿德媽媽陳麗珠及現任懿德媽媽魏碧華,在司儀郭思慧(右)的帶動下與眾分享心路歷程。【攝影:萬志坤】
     
JY_KL20111008_019a_pyz   JY_KL20111008_017a_lrq
七十名畢業慈青呈獻《水懺》之〈懺悔煩惱障〉、〈改往並修來〉等曲目。【攝影:彭宜焯】
 
由眾多已受證為慈誠委員的畢業慈青攜手呈獻《記一段緣》,歌詞的涵義深厚,讓台下的人重溫歲月的印記。【攝影:黎日泉】
     
JY_KL20111008_018a_lrq    
博特拉大學歷屆的畢業慈青久別重逢,大家努力拼湊著當年共有的回憶。圖為黃章威學長的小孩唱著慈濟歌、比手語,在旁人人難掩心中的喜悅!【攝影:黎日泉】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堅守慈青十五年 燕子歸來歡喜聚

 

Monday, 10 October 2011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060 
南非德本Pelgrim居家關懷,志工鐸拉蕾‧姆奇瑞(Tholakele Mkhize,右)為身染愛滋病及中風的照顧戶按摩。(攝影者:黃淳楷 地點:南非德本 日期:2008/08/17)

2011年10月09日 何日生

證嚴上人創建慈濟醫療是體現「以病為師、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這個觀念在慈濟世界耳熟能詳,但是聽在美國羅格斯大學凱克神經醫學與脊髓損傷研究中心主任楊詠威教授的心中,卻是無比的震撼與感動。他的震撼與感動並非他從未有這種想法,他震撼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竟有人與他的理念如此相似,並且已經成就了如此之規模。


脊髓損傷權威 以病為師心相契

楊詠威教授結識慈濟已經五年,他今年接受筆者邀請,出席慈濟國際人醫會年會並發表專題演說。楊教授是全世界著名的脊髓損傷治療與研究的醫學科學家,他就是當年著名電影《超人》中,飾演「超人」的名演員克里斯多福‧李(Christopher Lee)的醫師 。克里斯多福當年因為騎馬摔下馬背,脊髓損傷而導致後半生癱瘓不能於行,楊詠威教授就是他的主治醫師。

楊詠威教授是華人,祖籍大陸揚州,從小在香港長大,在日本讀完中學,在美國受大學教育,並於史丹福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身為一位神經醫學的科學家,他始終覺得他的美國醫師同事們,不是以研究拔頭籌為人生宗旨,就是以收入優渥作為職業生涯嚮往的指標,他很少看到醫師能以關心病人為生命的中心,更遑論能以病為師。
楊教授孤獨地走在脊髓損傷的道路上,因為醫學界對於脊髓損傷的病人幾乎束手無策。他看見病人的苦,看到家人的無奈,看到醫師的無力,決心奔走集資,在紐澤西的羅格斯大學設立凱克神經醫學與脊髓損傷研究中心(The W.M. Keck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Spinal Cord Injure Project),延邀中國大陸 、 美國、香港、以及台灣等各大醫院,共同致力研究脊髓損傷的治療。

慈濟醫療體系 貫徹以人為本

楊詠威教授每次參訪慈濟都被上人的情懷深深感動,他告訴上人,「美國醫療體系已經快要瓦解,在美國醫療界總是談到錢,很少提到病人。」他覺得慈濟的醫療理念應該在西方廣為推廣。

一開始,他聽到上人說,「病人深受病苦,盼望得救。醫師如何給病人希望,圓滿他們的盼望,這是醫療的職責。」楊教授被上人這句「盼望與希望」深深地繫引著,他思索著盼望與希望的不同。盼望似乎是急切的,希望似乎是一種力量。他藉著拜訪慈濟各醫療院所的機會,理解上人的醫療精神是否具體地被醫師們實踐?他曾與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對談,聽到林執行長的醫療理念皆出自上人的醫療思維。

不過楊教授還是在想,這樣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的理念會不會只是管理階層的想法,基層醫師們是否真能落實這項醫療的理想呢?幾年下來,楊詠威教授藉著與慈濟醫院脊髓損傷的共同合作研究,接觸許多基層醫師與研究員,他深深地感受到上人的醫療理念已經深入慈濟基層醫師的心中。

楊教授希望每一年都能帶著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到慈濟學習,希望讓美國醫學生能夠從年輕開始,就學習上人「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的醫療理念。

責任與開創 投入防治愛滋病工作

同樣出席今年(2011)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的何大一教授,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愛滋病治療專家。今年初,何大一博士因出版個人傳記《悲欣路》一書,與筆者在大愛電視台《心靈講座》節目中對談。《悲欣路》敘述何大一家族的故事,他特別感念父親何步基一生奮鬥的精神,父親隻身到美國求學七年,才回台帶領全家到美國定居。對於何大一而言,父親身上印記著「責任與開創」兩種精神,這兩種精神影響著何大一。

何博士於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學位後,很快進入當時醫學界都還沒有碰觸的領域──愛滋病的治療,並且堅守了三十多年。何博士的雞尾酒療法仍然是治療愛滋病最有效的良方。

《心靈講座》訪談完畢後,筆者邀請何大一博士在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發表專題演講,他立刻允諾。根據何博士的愛滋病研究顯示,每一年有一百八十萬人死於愛滋病,每一分鐘有七千人受感染。愛滋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生命與生存威脅最大的病毒。何大一說,愛滋病毒(HIV)只有兩對染色體,比起人類少得多,但它們非常聰明,不只能快速轉化,也能形成保護膜,所以很難被消滅。

在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TIMA)的專題演講中,何大一博士也分享他在大陸雲南以及河南等地,從事預防愛滋母親傳染病毒給下一代的醫療計畫。在何博士的研究與努力下,原本愛滋母親給孩子的垂直傳染機率高達百分之四十,接受他提供的醫療處方,這些愛滋母親的垂直感染機率已經下降為百分之一。

愛心引航 黑暗大陸投注希望

慈濟南非志工潘明水也在現場聆聽何大一博士的演講,對於潘明水而言,他所帶領出來的數千位南非祖魯族志工,長年照顧愛滋病患,光在南非德本,目前就有五百多位慈濟祖魯族志工照顧五千位愛滋孤兒。何大一博士的預防愛滋母親垂直傳染的療程,對於南非更是格外重要。林俊龍執行長在演講後與何大一博士共商,結合洛克斐勒大學愛滋病研究中心與慈濟的力量,一起致力於南非愛滋病患的治療與防預。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也在這項會談中,決定與潘明水以及人醫會,共同策劃啟動這項南非愛滋病預防與治療的計畫。

何大一博士預防愛滋母親垂直感染的計劃,其醫療成本比起混合雞尾酒療法要低很多。愛滋病的治療一向因為成本過高,對於低度開發國家的醫療負擔過重,導致愛滋病的預防與治療率相對偏低。南非慈濟志工潘明水也感嘆說,在南非更因為人民思想觀念的不正確,而導致性行為預防的效果非常低。錯誤的行為與思想造成更多青少女罹患愛滋病。

何大一雖僅在慈濟短暫停留,仍然對慈濟醫療的人本理念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能持續與慈濟合作,將醫療人道精神推展到最落後、最貧窮的國度。「德不孤,必有鄰」,這對於楊詠威教授與何大一博士而言都是深切感受的經驗。

慈濟人本醫療的精神,透過與這些人本情懷的醫學大師共同合作,不只將醫療資源持續帶到偏遠的苦難人身上,更將上人當年在偏遠花蓮創立醫院的願力──「以病為師、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具體弘揚。這是楊詠威教授一生行醫之所依,這是何大一博士畢生致力之所繫,更是上人推動慈濟醫療的最終目的。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8   242
楊詠威教授(右一)。
 
2011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南非愛滋關懷記者會,邀請南非慈濟志工潘明水(右二)、雷蒙娜‧塔斯可醫師(Dr. Ramona Tascoe, M.D. 右四)及國際知名愛滋病治療專家何大一先生(右三),共同分享。(攝影者:林士鈞 地點:花蓮靜思堂 日期:2011/09/11)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080 
東日本大地震災民推廣響應回歸竹筒歲月運動。(攝影者:林如萍 地點: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 日期:2011/08/28)

2011年10月08日 何日生

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學院。將近一個世紀,哈佛商學院一直是培育全世界最頂尖管理長才的地方。慈濟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非營利組織,從花蓮出發,到全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從事慈善工作。慈濟的志工精神得到哈佛大學高度評價,是一個「以價值與信念作為管理與領導和新的典範性組織」。


哈佛殿堂 分享信念領導

2008年6月,筆者在施振榮先生的介紹下,前往哈佛大學向該校的管理學教授分享慈濟的志業理念,以及證嚴上人的思想情懷。

該校的古德曼教授與筆者在一個小時的會面中頗受感動,繼而要筆者提供一個慈濟志業的英文摘要,筆者利用在中國大陸白馬寺對國際研究生講授慈濟理念之際,著手準備將提供給哈佛大學的摘要。

這一份摘要共十六頁。從上人發起的竹筒歲月,自力更生不受供養,樹立志工無私付出的典範。再述及上人以感恩心付出的理念,以行動建立正確的思想與情懷,先有正確行動,而後建立正確思想的實踐模式,最後談到上人倡導的平等愛,第一:愛一切眾生,第二:讓一切人皆能愛人,第三:用愛回應仇恨。筆者以上人在台灣等富裕國家啟發教富濟貧,在貧窮國度開啟濟貧教富,在對立的地區以愛消弭仇恨,舉凡印尼、南非、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慈濟志業推展作為具體的實踐成果,向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傳達慈濟對於世界貧窮與對立的深刻洞見與實踐。

專程來訪 推崇慈濟典範

2009年,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治學院的資深教授賀曼‧李奧納多(Herman Leonardo)專程來台灣拜訪慈濟與上人,他要作慈濟的個案研究。在一週不到的參訪中,李奧納多教授總結慈濟是當代人道救援組織的重要典範。他特別對於上人以價值與信念作為管理與領導核心深感敬佩。李奧納多教授說,他拜訪過世界最重要的組織與領袖,上人是他見過唯一或唯二以價值帶領人的領袖,一個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再來就是上人。李奧納多對於筆者分享慈濟是「以行動激發愛心,以行動啟發正確思想」的實踐觀點,深有同感。這是慈濟模式的特殊性,也是值得管理學界究竟參考之處。

2010 年李奧納多教授進行個案研究,他邀請筆者前往哈佛大學講述慈濟理念。2011年2月初,筆者與家人一同前往哈佛大學商學院講述慈濟理念與實踐。李奧納多教授的邀請,是要讓西方學生了解並認識上人所帶領的慈濟是以價值與信念作為管理與領導的核心,有別於傳統的企業或組織管理,一直偏向利益、競爭、效能、量化等的管理模式。以價值、以信念作為領導管理的基礎,是他從上人身上看到的巨大力量。

2011年2月9日,筆者在攝氏零下將近二十度的氣溫,踏上哈佛大學。大學建築與設備,大器但不奢華,充分展現一個世界名校的氣度與胸襟。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課堂上,李奧納多教授歡迎筆者的參與與蒞臨,兩個小時的課程,他先以慈濟進入緬甸與中國大陸援助為題,相較於美國CARE組織進不了緬甸,探討慈濟怎麼辦到的?特別是以台灣為發跡地的慈濟,如何被中國政府接受成為大陸第一個合法登記的非政府組織。

雙向交流 解惑慈濟模式

慈濟面對幾個中國最在意的敏感問題──慈濟是台灣組織、慈濟是宗教組織、慈濟是非政府組織、慈濟是直接接觸民眾、慈濟有集會培訓志工。這些都是李奧納多教授所提出中國政府最在意的問題,慈濟卻都突破了。

李奧納多教授授課一個小時後,接著由筆者講述一個小時,關於慈濟如何體現付出無所求的價值與理念,如何被大陸政府信任與接納等,之後再由同學提問討論。

在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的課堂上,數十位碩博士生幾乎人人都是有備而來,每一個人在可以發言的時候都幾乎同時舉手,舉得稍微慢的人,根本講不到話。同學們問到,如果慈濟是以價值與信念為領導,要如何評量計畫是否成功?筆者舉印尼紅溪河慈善計畫成功影響政府為例,證實價值的傳遞深遠與具備的力量。

同學問到慈濟的決策模式,是不是都是由一個人決定?筆者以多元決策模式的理念,以及在地啟動的行動模式向他們說明。一個災難,在地志工先啟動,向總會報告後,總會再給予必要的援助。一個慈善計畫,在地志工可以提出,本會同仁可以提出,台灣志工可以提出,上人以他的真知睿智給予充份的授權或指導。這多元創發的模式,不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來指導全球的志業推展。

至於同學問起上人的超凡領導能量,如何傳承延續?筆者以人人都要傳承,人人都要延續來回應這個問題。筆者也強調,上人親自告訴慈濟人:「這種傳承,不是等他百年之後才進行,而是現在就要啟動,現在他就要看到。」李奧納多教授認為上人這種思維非常了不起,現在就必須進行傳承的實踐,是非常有智慧的洞見。

兩個小時正式課程結束以後,同學們又留下來討論了一個小時。整個課程結束,李奧納多教授說:「這是他教學三十多年來,最成功的一門課之一。」他將這堂課中,關於筆者的部份全程錄影,他還可以在其他課程中播放。李奧納多教授總結說,在全世界金融不斷地發生道德與信任危機之際,慈濟與上人以價值信念作為管理的核心基礎,對學生、對西方都是一個很大啟發。他要學生了解這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希望這種以信念、以價值為領導的模式,能推廣於西方社會。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059   059-2
何日生師兄(思詠)與安排此次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Professor Leonard)互動。
 
何日生師兄(思詠,左2)與安排此次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Professor Leonard,右2)互動合影。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Sunday, 9 October 2011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074 
1966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年於花蓮啟建精舍,謹遵印順長老「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悲精神廣行善道,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締造清新潔淨的人間淨土為努力目標。圖:靜思精舍大殿三寶明珠、天空、屋簷。(攝影者:謝依靜)

2011年10月07日 何日生

英國牛津大學宗教研究院的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到慈濟參訪演講。他在2010年12月,參加第一屆「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之後,在靜思精舍以「為甚麼這個世界需要慈濟?」為題發表演講。


實踐佛法 用愛拯救提昇宗教

克拉克教授 說:「整個世界,尤其歐洲,宗教都在式微之中。原因是,宗教,或以宗教為名所造成的爭端,日益嚴重,甚至已經導致世界的分裂。」彼得‧克拉克教授說:「慈濟與證嚴上人強調入世救贖,大愛無國界的精神對於當今的宗教是一種拯救與提昇。」

克拉克教授親自到慈濟環保站參觀做環保,他很想把慈濟環保推向非洲。克拉克教授有感,「許多宗教相信,當今的地球崩解是上帝的意旨,是人類遭天譴,不需要去改變與挽救。」他覺得慈濟將環保付諸行動,落實社區、落實生活,人人皆有環保的責任,這是其他宗教應該效法的對象。

哲人典範 推崇慈濟利他精神

今(2011)年6月,筆者應他邀請,參加在法國普羅旺斯舉辦的《國際宗教與科學年會(ISSR)》,發表慈濟環保回收與心靈轉化的論文。這是克拉克教授把慈濟精神推向全世界的用心與夢想。他原欲與筆者計畫合著一本英文慈濟專書,大綱也規劃好,預計在兩年內完成,並約定於法國研討會見面之際,討論該書撰寫之進度。不料,克拉克教授在筆者從台灣飛抵巴黎期間,因肺栓塞造成心臟病突發往生。在《國際宗教與科學年會》召開前兩天駭然過世,引起與會四百多位國際宗教學者無限的哀悼與惋惜。

對於筆者個人而言,失去了一個學術界的良師益友;於慈濟而言,失去了一位大力將慈濟推向國際學術界的善知識。筆者從法國研討會回來之後,向證嚴上人報告克拉克教授的情況,上人惋惜人生無常,同時讚歎克拉克教授在往生前一刻,仍為慈濟事用心奔忙。雖然我們失去了一位友人,但是他的宗教人文情懷,他給慈濟人的鼓勵與建言,仍然在許多與他接觸過的慈濟人心中,深深地烙印著。

克拉克教授長期在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以及非洲、日本、巴西等地研究新興宗教,並從事相關之講學。他認為慈濟的環保志業舉世無雙,其他宗教應效法慈濟重視並投入環保工作。他也提出建言,在其他許多文化不同的國度發展慈濟工作,必須重視(Culture continuity)文化連結性。亦即,了解當地文化的特殊性,並找到與之相應、相適之道,同時背離該宗教本身之核心精神。這是所有新興宗教體系之發展必然面對的挑戰。

克拉克教授還認為,全球化已經在逆轉(Reverse Globalization),以前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現在是西方要向東方學習。雖然作為一個學者他必須中立,外界許多人對他的信仰有諸多揣測,但其實他個人傾向入世的佛教,特別是以利他為主的佛教是他的信仰。他也說,他是一位天主佛教徒 (Catholic Buddhist),這也是為什麼克拉克教授支持慈濟,想要在全世界各地弘揚慈濟的精神。

雅典重現 世界新文明在台灣

全球化從西方向東方轉向;而慈濟,正是這股東方新文明的代表之一。
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理查‧麥德遜教授(Richard Madsen),也是在2009年接受筆者的邀請到慈濟參訪。麥德遜教授用頗為流利的中文在靜思精舍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台灣很像當年的雅典。」

麥德遜教授引述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Carl Jasper)的見解:「雅典處於舊文明即將崩解,但尚未瓦解,新文明也還未形成之歷史轉折點,他的政治與地理也都十分脆弱。在這種新舊交替,現實環境交逼之際,很有機會出現世界性的新文明。」麥德遜教授說:「這種歷史際遇很像現在的台灣,而台灣的慈濟極可能成為世界一股重要的新文明。

1970年代,理查‧麥德遜教授在台灣學過中文,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後來成為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多年。他撰寫《民主法師--Democracy Dharma》一書,探討台灣幾個宗教體系的特質與對台灣的影響。

希望之光 慈濟清淨無染大愛

麥德遜教授曾說:「慈濟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他是台灣公民社會的重要成就。但是和西方公民社會中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 不同之處,在於慈濟會和政府合作,但又不失政治的中立。不像西方的非營利組織,不是被政府控制,就是與政府對立。」慈濟所展現的,其實正是佛教裡不偏不倚的圓融智慧。

麥德遜教授同時說:「西方的宗教墮落,西元三世紀之初,羅馬把基督教列為國教有關。宗教必須與政治保持距離,並永遠要保持第一線服務的溫暖、愛與感動。這才能避免組織的官僚化。」慈濟始終致力於第一線的服務,上人希望慈濟人信守與政治維持一個清淨的關係,以及中立的立場,正是理查‧麥德遜教授眼中當代宗教的典範。麥德遜教授刻正為上人編修英文的靜思語,期望以美國人的筆觸與理解,西方分享上人的智慧法語。

當全世界都在憂心宗教混和政治之後所形成的版塊對立,以致造成恐怖主義勃興,及宗教之壁壘不斷地升高。佛教慈濟所展現的大愛無國界、無宗教無種族文化區別的思想與實踐模式,正是西方向東方學習的歷史因緣與契機。這是彼得‧克拉克教授生前最後一刻見到的人類希望之光;這是理查‧麥德遜教授刻正參與建構之人類新文明。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075   076
2010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教授彼得克拉克(Peter B. Clarke)以「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的專題演講。 (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板橋靜思堂,日期 2010/12/18)
 
2010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左)進行分享。彼得克拉克教授(右)專注聆聽。(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板橋靜思堂,日期 2010/12/17)
 077
 
花蓮靜思精舍大殿景觀 (攝影者:塗美智)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