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December 2008

慈航的票


八月二日,面對慈青進階幹訓營的中慈青與老慈青們,上人如是說:「慈青菩薩們已經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我們的目標就是佛的境界,方向如果稍有偏頗,可能就會偏差到阿修羅的境界去了。所以,面前的這條路無論多遠,方向一定要對準,才能真正到達心所願、意所立的目標......希望大家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走一半就離開。你們手上握有一張慈航的車票、機票或船票,無論是海、陸、空,大家的航程一定要很準確,而且要趕得上車班,若是無法趕上此生的車班,連來生那一班車也趕不上了。」

我們手中的慈航船票,代表「成佛之道」,恐怕千只「漢玉寶塔」也難換,因為這或許是二千多年前的菩提樹下、靈鷲山上、祇園中......大家繫結深緣,累生累世,依循著業因的絲毫線索一路追尋,好不容易在擁擠的人海漩渦中「擠」上了開往常寂光明的慈濟法船(可有人是提了火花四冒的大火鍋混上來的?亦或是抓了家裡的「大寶」,一起躺在擔架擠上來的?)

各位慈青師兄師姊,大家登上慈航,可有暈機暈船嗎?這是難免的,因為上人告訴我們,在到達目的地之前,所有的過程都是「化城」,並非終極的安穩樂處。有人在猛抓兔子之餘,就想下船一走了之,遠離目前的痛苦根源;「走」,其實是三十六計的下下之策,離開眼前的是非,的確可以得到暫時的「眼不見為淨」,但卻將是一輩子,甚或生生世世的遺憾。

慈濟這艘大船行在驚濤駭浪中,當然無法避免擺盪,尤其是船上載了一大群笨笨的凡夫,還可能自以為是地跑去跟船長「提供意見」,有意無意地想左右航程者亦大有人在,坐在船上要有「靜定」的功夫,也實在不容易。然而坐上這艘船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時時有人提供「暈船藥」、「萬金油」,甚或暈船的人只要聽到前輩說「我也是這樣一路吐過來的」,就大感舒坦。

外境的風浪擺盪、人事繁雜與內心的疑慮煩惱,其實正如打電動為破關而儲存「經驗值」,工作瓶頸、人我是非都是我們所面對的「魔王」,只要等級愈練愈高,累積愈來愈多的必殺絕招,破關就不是難事;然而有個隱形「魔王」,就算是破關高手,也無法將它徹底打敗,那就是存在心中的混世大魔王──無明 Sir.。

進入慈濟、學佛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要「降伏十魔軍」。與其他道場最大的不同,我們在這裡不只是埋頭經藏,尋找九陽神功秘笈,而是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地進入人群做「實務演練」,一方面找怪物練劍,一方面又有明師從旁指導,打得傷痕累累的時候還有人伸手相救、為我們運功療傷哩!



印順師公圓寂,上人曾悽然言:「我的師父已經離我而去,我現在真的更需要所有的慈濟人......」體會「因深緣遠,忽焉在即」,上人又積極邁步為人間,不知大家可有覺察上人「回歸原點」積極再出發的決心?更頻繁地出外行腳、無片刻歇息地指示會務、為眾解迷津、儘量不錯過任何一個與慈濟人開示的機會......我從愈來愈增加的開示文稿中看到了上人的決心!

上人嘆道,四十年前成立克難功德會時,自己二十九歲,如今已屆「古來稀」之年,時光匆逝,雖覺尚有許多事須進行,卻愈感歲月不饒人。老人家在這次的慈青營隊再度發出呼喚:「慈青是我的希望!大家要勇於承擔喔!要走近一點,不要等到師父需要的時候,找不
到孩子啊!」

暈船的師兄師姊,你想下船不幹了嗎?還是想要「腳踏他船」,冀望到外面找秘笈,再回來報效慈航哩?人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啊,更何況「無常」這傢伙環伺在側,它真的容許我們「去外面練好金剛罩再回來」嗎?

Monday 22 December 2008

柏恩斯坦:看到極大能量

「慈濟學」正在發光!在60個國家開枝散葉、擁有千萬會員的慈濟功德會,已成為用企業精神發展慈善事業的典範,「志工企業家」一書的作者大衛柏恩斯坦昨天赴花蓮拜會證嚴法師,為證嚴法師的奉獻及大愛深深感動。安排這場對談的天下遠見創辦人高希均指出,「慈濟學」已然誕生。 

證嚴法師昨天向柏恩斯坦說明慈濟精神的精髓,就在「感恩」、「尊重」與「愛」;「先要感謝那些接受我們幫忙的人,看到他們的苦難,才體會我們有多幸福,我還要求什麼?就像醫生要對病人感恩,有病人做老師,醫生才得以學習。」

「先有感恩的心,才能提升對人的尊重,最後,這些都不離真誠的愛。」證嚴法師露出笑容說,「我天天都說感恩,因為我就住在感恩的世界裡。」 

柏恩斯坦是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他深為上人散發的智慧所感召。他在對談後返回台北的飛機上向記者表示,「她似乎無所畏懼,毫不遲疑,並能深刻了解人類的需要;從證嚴法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極大的能量。」 

柏恩斯坦的新書「志工企業家」,主要是描述巴西、印度、孟加拉的小學老師、家庭主婦等志工,以企業化的模式行善,讓善事更有效率、幫助更多的人。 

「許多故事的開始,就跟慈濟一樣,只有五毛錢,但最終卻能影響數百萬人。」柏恩斯坦說,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靜思堂見到的一張黑白放大照片,慈濟的師兄師姊們在海外賑災工作開始前,齊向災民九十度鞠躬的身影,走遍世界各地,這還是他首次見到有施助者向受助者鞠躬感恩,「就像我們不會看到捐錢的巴菲特向受贈的比爾蓋茲鞠躬。」股神巴菲特日前捐了370億美元,相當於他財富的85%,給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基金會。 

柏恩斯坦問證嚴法師,曾碰到最難的挑戰是什麼?證嚴法師微笑答道,「我每一天都準備碰到最難的挑戰。」對上人來說,最難的不是做事的困難,而是有情世界的感情負擔。「最近有環保志工在回收的途中被撞,當場往生,我心裡如何感受?就像他的身體一樣碎掉了。」證嚴法師用她一貫溫柔又帶感情的語調說道。

證嚴法師每天清晨350分即起,4時開始講課,一直要忙到晚上11點,四十年如一日。印尼地震、黎巴嫩撤僑,以及全球的賑災、援助活動等訊息,都呈報到證嚴法師跟前,似乎讓她再難承受。 

柏恩斯坦再問,證嚴法師如何能影響數百萬人投入志工行列?證嚴法師答道,「方法只有一個,讓他自己投入去做一次,因付出產生感恩的心,就是持續善行的最大動力。」證嚴法師強調,「光是感動還不夠,我們這裡談的是撼動,真正地碰觸到內心,與生命結合的撼動!」 

談到改變世界的力量,身為資深記者的柏恩斯坦則對媒體有很多期許,「如果我們要向另一個星球的生物介紹地球,你不會給他們看一百張沙漠的照片,你會讓他們看,地球上有樹也有魚,也有美麗的地方;媒體上也不應充斥八卦、醜聞與暴力,要記得,還有一群致力於改變世界的社會企業家!」 

對談結束時,證嚴法師起身向柏恩斯坦頷首,「但願天下不再有災難。」柏恩斯坦也以會心一笑表示同悲同感。

 

Friday 19 December 2008

藍天白雲在我心

在大專營隊中,一個慈青分享心得──我帶不走花蓮的好山好水,也帶不走精舍的一草一木,但我帶走了一身藍天白雲,我以身為慈青為榮……

燠熱的午後,園遊會上人聲沸騰,在我前方,两位慈青自動自發彎著腰做資源回收,清新的制服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燿眼,默默地看著他們的身影,突然感覺眼眶濕了……慈青,真的很棒!


台北火車站,來來往往的人群,五顏六色,令人眼花撩亂。一群身穿統一制服的年輕人,臉上燦爛的笑容,清新的形象,令人想多看眼,聽說,他們有共同的名字──慈青。慈青每年寒暑假,坐上了往花蓮的火車,望著高聳的山、湛藍的海,心中總會充滿無限的感恩,「來這趟不容易呀!許久沒有回家了,同學都去打工賺錢了,朋友都去海外遊學了……,而我選擇來到這裡,可別讓自己有絲毫的後悔,我要一分鐘當三分鐘用,一個星期後,我要讓自己能驕傲的對著自己說:我沒白來,我沒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

他,莫名其妙來到大專營,他搞不清楚為甚麼自己會擔任文書組員……為了佈置走道,他拿起麥克筆一試再試,終於寫了一些像樣的精思語標語,心裡偷笑「想不到我還會寫標語呢?」他將標語貼在走道上,高高低低位置不相同,拆下、重來;大大小小間隔不一致,拆下、重來;花花綠綠色調不協調,拆下、重來……,他在心裡嘀咕著:「慈濟做事怎麼那麼「估摸」?太苛求了吧?」一位夥伴經過,看著貼了一個下午完成後的走道,對他說:「這走道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喔!它會說話,叫我們「多用心」!」

此後,當他做事起煩惱時,他想起標語寫著──轉煩惱為菩提,這個煩惱才有意義;當他與人有摩擦爭執時,他想起標語寫著──籍事練心,隨緣修心,隨處養心…,他把標語寫在心裡。一個禮拜後,身體累翻了,心裡卻如重生般充滿喜悅!

我來到大專營,是為了甚麼?自己將可發揮甚麼功能?
  • 我讓別人在我身上看到亂象?──衣服穿好、頭髮紮好、名牌別好。
  • 我尊重大家的時間嗎?──集合不遲到,起床不賴皮,就寢不拖延。
  • 我從小體貼大家嗎?──走路輕,關門輕,說話輕。
  • 我不讓夥伴為我費心嗎?──棉被摺好、衣服掠好、身體照顧好。
  • 我隨時抹上慈濟面霜嗎?──笑臉迎人、禮貌待人。
  • 我把握時間做事嗎?──觀察別人的需要、主動出擊。

他們是不一樣的團隊

在炎熱的午後,,他們頭戴斗笠,女的拔草,男的搬土塊,炎熱的陽光無情的拷曬,寧靜的營地一角,歌聲笑聲不絕於耳,伴著汗水、滲入大地。

「好餓喔!買飯的同學怎麼還沒回來?」漸漸地,只剩下肚子的咕咕聲,突然一夥伴開口:「我熱愛苦力,不做苦力,生命沒有意義……」大家一陣笑,喝口水,又開始振奮精神。一段時間後,真的好餓好餓,大夥決定停工休息,沒人抱怨、沒人不滿,還暗暗擔心買飯的同學,大夥互相幫忙把工具收好,休息去了。下午两點,在面香中醒來,像枯萎的小花得到滋潤般,在愉快用完餐後,又上工去了……他們是在同一條船上的好夥伴……

我來到了大專營,是為了甚麼?我想在團隊內發揮甚麼功能?
  • 我清楚自己的本份嗎?──本份做完;本份做好;本份做巧。
  • 我了解其它各組的工作嗎?──互相支援;互相協調;互相合作。
  • 我關心團隊夥伴嗎?──給疲憊的夥伴一杯涼涼的開水;給失意的夥伴一個鼓勵的微笑;給用心的夥伴一句真心的讚美。
  • 我深切了解「團隊好壞,我有責任」嗎?──氣氛不佳,我有責任;溝通不良,我有責任;紀律渙散,我有責任。
  • 我時時在想,如何讓我們的團隊更好嗎?──加入巧思、發揮創意、我們的團隊要更好。

第一個辦營隊的夜晚,低氣壓籠罩整個會議,求好心切的幹部們,焦急、不滿寫在臉上。

生活抱怨課程變來變去;文書委屈的做了一大堆卡片;課務發現隊輔沒有適時支援,隊輔反應惜福惜得很難過……,場面越來越激烈,溝通越來越大聲……突然,一個人說話了:「處在黑暗中的一群人,能辨出光明的營隊嗎?」

我來到大專營,是為甚麼?我清楚我來的目的嗎?
  • 我能時時反省自己嗎?
  • 我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嗎?我能放下身段、謙虛學習嗎?
  • 我能知道:一切的溝通不是對立,而是希望讓活動越好嗎?
  • 我能明白到這裡來,是為了讓自己越來越好嗎?
撤完營的晚上,是滿天星斗的夜晚,涼風徐徐吹來,我獨自坐在道侶廣場上,腦海裡出現了一幕幕的畫面──夥伴們在艷陽下曬著棉被,淋漓的汗水,珍惜付出的機會;夥伴們在草地上素烤,歡愉的笑聲,道出這段法緣的珍貴。還有夥伴排練圓緣的專注精神、刷洗齋堂的認真態度、討論的學員狀況的熱烈反應……一切快樂、不快樂的,都化作眼前這片寧靜,彷彿啥事都沒發生一般。

看著宏偉的精思堂,上人的話語輕輕地在我耳邊響起:「真正的投入為別人做事,才是真正的踏實」「孩子們,你們要做我的雙手,我的雙眼,穩住現在的年輕人」我明白,一棵棵帶著希望的種子,正悄悄地散佈在社會各角落,想到這裡我不禁笑了起來……我是慈青,我很光榮!

台灣慈青   王佩茹學姊

Wednesday 17 December 2008

清貧致福 - 你可以這樣做


少使用空調,多適應自然

社會上有段時期流行「三溫暖」,很多家庭環境好的人,為了減肥、身體健康,家裡也有三溫暖的設備。我曾在一位企業家的家裡看過,他表示要用來減肥。我問:「怎麼減肥法」

他說:「原理就是要流汗,泡熱水泡得熱熱的,再用蒸氣蒸得流汗,讓熱氣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流汗會消耗身體的熱能卡路里,就可以減肥。」

現代人大多沒有流汗的機會,因為家裡裝冷氣,室溫調節得很涼爽,出門坐車,車裡也有冷氣,怎麼有機會出汗吸收的營養又過於充分,才會卡路里太高而產生肥胖症,加上沒有運動的機會,當然會體虛發胖。

大家都喜歡享受,早上賴床晚起;在生活中夏有冷氣,不要燠熱;冬有暖氣,不要寒凍,這種享受叫做隨心所欲,沒有「忍」的功夫。很多人都建議精舍裝設冷氣,我總是推辭;我認為,人要順應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活,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倘若夏天不熱、冬天不冷,是違反自然現象。

精舍的生活不裝設冷氣機,周圍寬廣無遮蔽;天氣熱的時候要適應,流汗是人體和大自然的配合,不要怕熱也不要怕流汗。天氣冷時,多穿一些衣服,配合冬季的時節,不要動輒使用暖氣;能合於大自然的常態,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無論自然的境界如何,隨著自然的境界生活,在戶外樹蔭下做環保,可以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稍微活動筋骨自然排汗,也可促進新陳代謝,對身體、心理都有益,同時養成生活中忍的功夫。

人生,自然就是美;既然來人間一遭,就應該守好本分,如此才不會在生活中追逐物質的享受,讓心生煩惱,而無法與大自然融合。

回歸自然的生活,心境才能清澄、寧靜,這是自然的美;反之,若一味地追求物質與身體的享受,導致心的欲念不斷地擴大,終至造作損己害人的事。有形的火可以用水撲滅,但是心火一起,就很難澆熄;況且人與人之間,常會誤入欲念陷阱,讓人在財、色、名、食中欲火中燒而無法自拔。

古云:「星火燎原」,也許只是一點點欲念,感覺才貪這麼一點點而已,但是欲門一開,猶如星火,哪怕是一小段菸蒂,也會引發森林大火;何況我們的心念假如有一點點的不軌,脫軌後想要再導正,那就難了。

多用手洗衣,少用洗衣機


現代生活多仰賴科技發明,講求方便、省時、省力,就如使用洗衣機洗滌衣物──水槽的運轉,水量不斷地注入,邊運轉邊流失,的確很浪費。

很多人可能已不習慣用手洗衣服,然而地球危機當前,我們對於基本的水電能源要能省則省,盡量少用洗衣機、烘衣機,因為雙手就是最好的洗衣機,太陽就是最佳烘衣機,衣服晾曬一下就乾了。

我覺得最美的手,是摸起來很粗糙的──這樣的一雙手是飽經風霜,不斷地做事,才磨得皮變厚、變硬,是真正發揮功能,也是最有價值、最亮麗的人生。

每次看到這樣的手,就會想起老一輩的人,他們從小到大勞務從不間斷;在家中做粗重的工作,尤其在鄉下,女孩子從小必須幫忙家事,包括洗衣服、煮飯。有的個子較小,大鍋大灶太高,還需搬椅子墊腳才能煮飯;長大嫁人,盡心盡力照顧公婆及大家庭;生了小孩,要教養子女;兒子娶媳婦,媳婦生孫子,該享清福了,許多老人家又投入志工做環保,那雙手從未休息,因此在生活中創造許多奇蹟,為人生奉獻甚多。

其實每個人的雙手都是萬能的,諸如:老師的手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拿筆改作業,用愛教育,成就許多人才;而社會的保母,警察先生的雙手是除暴安良,維持社會的安全;醫師則是尊重生命、搶救生命;各人有各人的良能,都是可以發揮良能的手。

其他如冷氣機等家用電器,可以不用就不用,這是節省能源,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減緩溫室效應,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就從自我的生活習慣開始。

多煮飯,少外食

從前一個家庭算「一口灶」,意思是看見炊煙升起,就知道這家正在生火煮飯;一個家庭每天有米下鍋,這口灶能煮飯煮菜,可說是一個真正健康、幸福的家庭。

現代社會飲食文化,令人擔憂,曾聽聞臺灣人一年吃掉數條高速公路,這種譬喻並無太過;據統計,二○○六年臺灣在外飲食的花費,就超過新臺幣三千億元。

有許多人家裡不煮食,三餐都上館子或買便當;可知外食一餐需消耗多少資源,製造多少垃圾?

買個便當,不只是一個紙盒或保麗龍、塑膠盒裝麵、飯,還外加一個塑膠袋、一雙筷子;尤其包裝筷子還有一層塑膠套。想想,一餐就消耗多少?一家有多少人一天有多少?

這些垃圾一丟,也許在家裡看不見,但是看看臺北內湖的一個垃圾山,以掩埋處理,詎料三十餘年後再挖開,深埋底下的塑膠垃圾仍舊完好,未見腐爛。

其實在家用餐,也是維繫家庭親情。

人本之道,始於家庭倫理,父母恩重,我們要以孝回報,懂得孝順父母,將來為人父母時,家庭倫理才能延續。

外食除了製造垃圾之外,也沒有在家同桌用餐的氣氛,親子之情也會慢慢地淡化;家不只是睡覺的地方,還應該有溫暖。

家庭要溫暖,必須有健全的生活,若能親情常聚,可以讓孩子們知道父母親忙些什麼,父母親知道孩子的生活是否規律、正常。最佳共聚時刻,就是吃飯時間,所以回家吃晚餐,除了吃到健康、乾淨的飲食之外,也是一種正常生活。

其次是衛生問題,現在疾病很多,往往是「病從口入」。為什麼不在家裡,營造溫馨的氣氛,準備乾淨的食物,不但省錢又衛生,也不會造成用餐時間的塞車,不是很好嗎?

我們應該調整生活,不一定要奢華,上市場買菜不需多少花費,一家人就能溫飽;各種口味也可以自己烹煮調製,做出可口的菜餚,既有成就感又能照顧全家人的健康。



不追求名牌、流行

從新聞報導中,常看到群眾搶購名牌衣物,或是年輕人為了趕流行,而拚命打工籌錢購買衣物。有的不顧尊嚴投身色情場所,被警察逮捕後,問他年紀輕輕,為何要這樣做?他說:「我又沒偷沒搶,誰管得了。」為了追求名牌、享受,不惜迷失、毀傷自己。

有許多富家少奶奶未投身慈善工作前,也喜歡逛委託行、珠寶店,購買昂貴的衣服、鞋子等等,可是每天打開衣櫥,總是覺得還缺少一件,於是再去逛街購買,再放在家裡;其中不乏連吊牌都尚未拆下,一次也沒穿過。

加入慈濟之後,投入慈善工作,看到許多苦難人,逐漸改變自我價值觀;有的到窮困家庭關懷,放下身段幫忙打掃污穢骯髒的環境;有的不怕日曬雨淋、工作粗重,到建設工地中幫忙打掃。

我曾問她們:「你們在家還要請人打掃,自己來做這種工作,感覺如何?」

她們說:「體會很多。首先,體會到勞力的付出真辛苦;其次很有成就感,原來我也有力量,可以打掃、扛重物。」

她們學會付出無所求,而且甘願、歡喜,知道物質是身外物,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將多餘的服裝、首飾、書畫等,集合做二手貨拍賣,並將所得捐作慈善基金。這樣的人生不但很有意義,也因這分愛的氣質讓她們變得更美。

時下有些孩子會比較名牌,我很期待孩子不要計較名牌,有得穿,穿得乾淨整齊,穿出人品典範,就是最好的名牌。孩子應該從小就要教育好,讓他們懂得穿著的藝術。記得小時候,雖然沒有名牌,但是身為學生就要穿制服,而且必須穿得很乾淨;即使回家穿居家服,也要乾淨整齊;假如有一點破洞,就趕緊縫補,若是破洞沒有補,就會感到很羞愧,所以儘管衣服上有很多補丁,也總是補好。

現在有的年輕人故意將褲子剪出一個個洞,還要露出鬚鬚。有一次委員與慈誠把孩子帶來,期待我能為這個孩子講幾句話,我看到他的衣著,嚇了一跳,問他:「你褲子怎麼破了洞?是不是發生意外?有沒有受傷?」

他的父母在一旁回答:「這是孩子追求流行。」

另一位委員在旁邊就說:「這叫做乞丐裝。」

好端端的一個人,為什麼要扮演乞丐?

我就告訴他:「孩子,不要有這樣的心態。平常要時時為自己祝福,不要形象上像乞丐。」

也有人為了追逐潮流,而將頭髮染成五顏六色;醫學研究顯示,染髮易致癌,並有不少實例證明此說。英國曾有一則新聞,一名女子休克而死,追根究柢原來是染髮所致。為什麼要染髮?

染就是污染,那麼純真、乾淨,為什麼要污染?真想不通。

醫師也提到有關皮膚的保養,應該好好地保持乾淨,毋需為了愛美去磨臉皮;因為臉部皮膚原本就很薄,磨得過度會受傷。此外,一罐化妝品數萬元也有許多人趨之若鶩;其實化妝品含有化學成分,對皮膚的傷害就難以避免。

我認為人只要經常微笑,從內心真誠地表達真、善、美,不需要花錢妝扮就很美了;真正的美,是從智慧而來;當然需要有自信、智慧。

高雄曾有位慈濟人沿街到商店、餐廳宣導環保,她挨家挨戶地拜訪時,商家不但不響應,還以為是詐騙集團的新手法,令她沮喪不已。

後來回家換穿上慈濟委員的制服,佩戴識別證再去宣導,大家看到是慈濟人,則紛紛支持響應,讓她更有信心,殷勤地推動環保。

這是慈濟人長年累月的身體力行,人人付出無所求,讓社會肯定、信任,這件慈濟的服裝才能展現一股力量,感恩慈濟人親身走過、付出所成就的「名牌」──大家都認識的標誌。所以只要認真付出,一定能受到別人的肯定,這分肯定比價錢昂貴的名牌,來得難能可貴。

Tuesday 16 December 2008

入法供養 上人


上個星期從上海公幹回來,雖然一個星期多沒有辦法跟師姑師伯做慈濟,但是人在外地,心還是緊系馬來西亞。上海在這幾年間以曲線的速度發展,高樓大廈到處可見,公共交通設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聽到友人說現在上海的房價都是上百萬人民幣的,上海人每天汲汲營營賺錢多是為了買房子,然後變成房奴。心裡聽了是無勝唏噓,也泛起無比的感恩。

感恩自己的衣食住行不缺,從來都不用為這些東西煩惱;感恩自己行有餘力,能付出自己的愛心;感恩父母一路無私地奉獻與栽培,讓我能在健全的家庭成長;感恩自己在此功利主義為上的社會中,沒有被滾滾洪流衝走,還是能將心安住在慈濟;要感恩的人與事實在太多了,感恩慈濟讓我學會感恩;最感恩的是能跟上人同住一世,能聽聞上人的法。有這份緣能成為上人的弟子,不僅是此生此世,而是生生世世的感恩與幸福,不是嗎?

上人很有遠見,總是能看得比凡夫更加透徹,更加遙遠。比如說在這次的經濟風暴,當每一個人都在提倡以增加消費來刺激經濟時,但是上人卻背道而馳,但是更加具瞻遠性,希望全球慈濟人能推動清貧致福(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大家一定要去請購),希望人人能將之變成一種lifestyle(生活方式)。因為當消費不斷增長,當欲望不斷提升,地球資源將不斷被剝奪,接踵而來的絕對是一場又一場的人間浩劫--警世災難!

還有今天在閱讀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中提到,上人行腳到台東,途經一山明水秀的地方-杜園時贊嘆說:若能萬緣放下,來此居住數日,真是修行的好地方!”  爾後來到台東分會,與眾分享時,言語中不禁透露著自省,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那真是很美的地方,如世外桃源!我的心不免想著,若能拋開一切俗事,在這裡住下來隱居修行,不知該多好!但只是想想而已,人就是有分理想在想啊!我這一生,是不可能放棄人群而獨善安居的。然而面對很美的境界,還是不免被牽引,還是會想放下一切在此安心修行的念頭啊!這是心隨境轉,可見我還是凡夫心。

看了以上段落時,心裡其實有點哽咽。上人總是以自己的身教來教育弟子,為了眾生,甘願走入滾滾紅塵,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弟子的慧命。期許自己能時時以虔誠恭敬的心吸收上人的法,無以為報,只有以聞法,入法來供養上人。

陳威翰 - 2008年12月16日

Friday 12 December 2008

【網路讀書會】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


跟大家介紹這本書,超棒,結合 上人不同時間的開示,歸納入不同主題內,讓我們對一個主題,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譬如主題如下:

1. 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內煮山河~談慈濟大陸賑災緣起及理念(大陸賑災為何用這個主題,書內有很詳細解說)

2. 慈濟之精神堡壘~慈濟靜思堂(書內提到靜思堂對慈濟、慈濟人之重大意義)

3. 湖北賑災~開示“真空妙有”真實義

諸如此類主題多不勝舉。親愛的大家,強力跟大家推薦這本書,忙活動之余,精神上的糧食也不能少,別讓  上人對我們的慧命操心。


跟大家分享其中一篇文章:

大愛在靜思,慈誠造房屋~記靜思精舍第十期修繕工程

靜思精舍自一九六九年大殿落成啟用以來,三十多年間全區道場經過九次整修工程。

自己的家自己蓋

一九九八年,慈濟國際化的腳步已大幅開展;鑑及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時,全球慈濟人將紛然返回精舍尋根,為因應突增的住宿人數,所以於三月間在原為二層樓房的男眾寮房上增建一層。這項“男眾寮房增建工程”,是精舍第十期工程的前一階段。這項工程由北區慈誠師兄本著“自己的家,自己蓋”的決心,攬下各種大小粗活,再加上常住眾的人力支援,大家日以繼日搶建,終于以三十三個工作天完工。

大家奮力以赴的表現,令 上人既震撼又感動!“若非視精舍就是自己的家,要這樣賣力付出是非常困難的事。” 眾師兄們在大隊長黎逢時師兄帶領下,各工項如板模、泥作、油漆、鋼筋、木工、水電等工作,他們都一手包辦,既體驗專業人才,也有完全門外漢者;即使是門外漢,他們卻都樂意配合做小工。這一片“和心”的精誠團結力,既成就高品質的工程,也帶給 上人、慈誠師兄們更大的信心。于是又持續這股驚人的快速動員力,投入第二階段之增建工事。

“師父,您不用擔心,交給我們就對了!”慈誠師兄們以無比的勇氣與決心,一肩扛起后續工程。這項工程,對慈誠及常住眾,是一項極幸苦的挑戰,不僅常住們投入大量人力,師兄們也投入七千多人次的人力全程參與,在“眾志成城”下,終于趕在農歷年借前完工。長達六個多月的工期能剋期結束, 上人相當地感恩與感動,直說:“事實證明,我真的交對人了!”

在小木屋苦修六個月

這段期間的工程,由姚仁祿師兄創意設計,並派駐公司同仁許俊偉先生,現場掌控將設計理念落實於實體的呈現。精舍第十期后階段的增建及改建工程,除將原女眾寮房及新講堂樓上之寮房改為僧眾寮房、觀音殿與中庭打通填平、增蓋知客室及會客室外,此次最大工程是增建一棟含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大樓,並裝修成新廚房、餐廳及寮房。 上人感念慈誠弟子們的幸苦付出,特將這棟三層樓的新建筑命名為“慈誠樓”以誌紀念。

慈誠樓“的建造工程,依然由大隊長黎逢時師兄領著眾弟兄們,攜手并肩,雄壯威武地於同年八月十五日啟建。從這一天開始,擔任總協調的黎大隊長與總務陳清波及現場監工陳營基三位師兄,為堅守工地現場,應付各工項所需,而住進在工地一角臨時搭設的工寮~“小木屋”里,恰如當年 上人獨自一人在普明寺附近的小木屋清修一樣,他們也抱著“修苦行”的心態,一住就是全工期六個月。

雖然在建筑志工早會已將志工師兄分配協助職工師兄,但慈濟事變化球之多實屬正常,更何況是人多事繁的工地現場?特殊狀況層出不窮,一下子三樓需要幫手,一下子觀音殿需要幾個人,一下子這里要水泥幾包、得趕快送去,一下子那邊要清理現場好施工……鐵錘哪里去了?真正是“霧煞煞”,累得他們晚上睡覺還得跟自己說:“趕快睡覺,不要想了!”才能及早安眠。

工程繁瑣及人員協調問題,原屬意料中事;但是,隨之而來的安全考量,也造成黎師兄內心一大壓力。工地上的小事故頻繁,稍有不慎便容易出事,黎師兄不得不全神貫注,同時在每天一早上工前按例集眾,目的除了分派工作外,不免更來一段“愛的叮嚀”:“第一注意安全,第二注重品質,第三進度也要注意”。

“慈誠樓”地基剛剛開挖時,曾有一位師兄在凌晨一點多醒來,當時正下著大雨,他往樓下工地一看,發現有人打著傘從小木屋走出來,正式~黎大隊長!原來,被大雨沖刷了兩天的地基,已經出現一小處塌方,黎師兄擔心工地的安全,冒著大雨漏夜出來巡視……

在這樣的過程里,每天真的很“操”~既操心又操勞,有事真的會累倒了,原本還可以幫忙做些事,到后來各工項陸續進場,為了應付工事所需,最后,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最后四天真的沒力氣!但是應付各工地現場及各工項需求,想著、想著就夠累人了,俗諺:“一個人應二十四個”,對他們三人來說這是最貼切不過的形容詞。

從來沒有這么累過

其實,大部分師兄的職業很少是做粗活者,固然三位“工地常住師兄”非常幸苦忙碌,其他眾人也無不把握時間賣力地做,往往把他們累得黏在墻壁上,不能動彈了!

有位任職公務的師兄就說:“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這么累過!挖土、拿圓楸、持電鉆這些工具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些事我也從來沒有做過。幸好我還撐得下去,雖然第一天比較累,第二天情況好些,第三天卻有倒吃甘蔗甜美的感覺。”這師兄名“武強”,他介紹自己是“武功高強”的武強,當他心得分享說他從來沒有這么累過時,其他師兄不禁糗他累倒連睡覺都說夢話:“好累!好累!”還稱什么武功高強?

工程中多的是待人發心去做的粗活兒,人人也都希望做得“不負此行”,所以雖然疲累不堪,只要稍獲喘口氣的時間,各種姿勢都可以進入甜美的夢鄉。

緊張、艱苦的地下室工程

大家的幸苦,可以從最傷腦筋的地下室工程體會出來。因為開挖后的擋土墻打PC(灌水泥漿),只用帆布蓋起來,每次下雨都讓人十分緊張。有一次正好下大雨,第二天又繼續下,第十五中隊的職工回來后就趕緊裝沙包,提心吊膽地趕快回填崩塌的擋土墻,共用了一千多包沙袋。

原本他們已買好十一點五十分自強號的車票回臺北,但一看情形不對,就說:“我們都回來了,回填工作只做一般,這樣不行,太危險了!”于是就將回程改為下午五點五十八份,陳清波師兄告訴他們這班列車買不到座位,他們卻說:“沒有關系!”那天大家賣力工作,被雨淋得滿身濕,最后還一路站著搭火車北返。

另外最大的苦難點,是設在地下室的蓄水池,無論拆板模或是清晰都非常幸苦。蓄水池有五十五個,高度只有九十公分,出口小、空氣少。拆板模的前一天才灌漿,而且天氣又熱,師兄們一進去就滿身大汗,不論是志工或是專業的板模是師兄,進去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后一定要趕快出來透氣,並躺在地上休息,他們汗流全身就像才從水中撈起。水池共清洗五次,人蹲在高熱、密不透風的水泥槽里工作,而且還無法站立,這種幸苦若非擁有超人毅力,實在難以熬過!

“和心合力”的感覺最甜美

記得,有一次地下室開挖后的一個下雨天,突然聽到緊急廣播:“所有常住師父、大德,請到后面幫忙鋪塑膠布!”廣播聲音才剛停,大家立即由四面八方飛奔而來,每個人都為了保護地下室剛開挖的土墻,在大雨中卯足全力,如長龍般般來塑膠布,雖然緊急氣氛籠罩著大家,卻沒有人想到要穿雨衣。當時的場面甚是壯觀,一個大家庭,一個廣播,在沒有任何組織下,人力全部集中,這份感覺使參與的人每次談起,感動與喜悅的心情,一如當時!

認真做事、溫柔待人

常住師父們的體貼關愛,在工程進行中表露無遺,使回來參與興建陣容的人,感受到“大家庭”的和樂融融。

“大約十點回到精舍,剛向大隊長報到完,就遇到以為常住師父,他輕輕地說:“師兄趕快到餐廳吃些點心!”心想,都還沒有做事,怎么好意思就先用點心?心虛地回應常住師父一聲,還是快步往工地走,等做些事再吃比較心安。沒想到走沒幾步又遇到一位常住師父,再一次聽到同樣的話。在前往工地短短的路程,一再聽到熟絡的招呼聲,常住師父實在很愛護慈濟人。”

諸多此類感動事說不盡。

尤令大家感動與敬佩的是,常住師父們認真做事的態度。潤弘公司同仁舉例來說,八月初小木屋后面要做小水溝時,常住師父們排成一列,用水桶裝水泥一桶一桶接力過后,公司里兩位身體很壯的工程師,自告奮勇地過去幫忙接水泥灌水溝蓋。一直灌、一直灌,想休息一下,轉身一看,還有三、四桶等著接,不好意思說什么,手很酸也停不得,好不容易才將前半段蓮花池的水溝灌好了。同仁晚上回到在外的住宿地,一看,兩位平常不到十一、二點不睡覺的工程師,竟然今晚八點多沐浴后就“擺平了”。

常住師父對師兄們大家無微不至的照顧,任勞任怨、不求回報的埋頭苦干精神,和始終保持著親和力~那滿臉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笑容,以及不求聞達、淡泊名利過著忙碌日子,一一在師兄們心中烙下“老實修行”的面貌。

我和證嚴法師同席用齋

這是大陸作家航鷹與證嚴上人互動後寫下的部份文稿,原文是簡體文,友人將部分文稿用word翻譯成繁體文,請大家參考。從這篇節錄翻成繁體字的文稿中,可以看到證嚴上人如何規律自己,而讓他人從內心發出讚嘆。

我因職業之便出席過各種宴會,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招待。然而,令我終生難忘的卻是幾頓素齋——和證嚴法師同席用的齋飯。自從有幸食過佛門雅餐之後,我的整個人生態度都改變了。

起初,我並沒有意識到證嚴法師允許我這個俗人同桌用齋是一種特殊禮遇,還以為因我是來自內地北方的遠客,主人宴請是很自然的事。後來我在訪問臺灣其他地方時,人們聽說我曾和證嚴法師同桌進齋一無例外地露出驚羨的神色。

臺灣作家說:“你受到了很特殊的貴賓待遇,一般人沒有這樣的機會!

佛教徒說:“你的福緣好深呀!向慈濟會捐贈幾百萬的老闆,都沒有你這種福氣呀!

聽了這些話,一股受寵若驚的暖流在我心頭倏然湧起,可惜已經遲了,和證嚴法師告別的時候我只是禮節性的叨擾道謝,沒有來得及向他表達這深一層的感激。

陳若曦大姐陪我由臺北飛到花蓮的當天晚上,我們出席了“慈濟醫院行政人員聯誼會”,會前在醫院禮堂吃的自助餐。散會以後趕往靜思精舍住宿時已是深夜了。第二天的早餐,是我和證嚴法師同桌共用的第一頓齋飯。

清晨,下了整夜的雨仍然未停,靜思精舍的屋宇、回廊、花樹、草坪,讓天雨洗刷得一塵不染分外清亮。師父和殷師父喚我們去吃早餐,我們隨著他倆來到飯廳外面的回廊上。許多披灰色海青的尼師和許多穿蘭色制服旗袍的志工委員陸續進入飯廳,或低聲問早或保持靜默,入席落座的人們也不急於動箸,大家都在等待著一個人。

我們站在餐廳門外聽候主人的安排,功夫不大,只見一行人簇擁著證嚴法師來了。他在微風細雨中款款而至,銀灰色的海青下擺長到能遮住腳踝,踏過一段雨路卻仍然未沾一星兒泥水,真有一種仙風道骨的飄逸。

“阿彌陀佛!”證嚴法師來到我們跟前口念佛號雙手合十含笑問候,雖然昨天晚上剛見過面,今晨仍舊禮貌有加,一點也不擺宗教領袖的架子。證嚴法師一舒廣袖請我們隨他入座,同桌的還有慈師父等隨侍法師多年的資深尼師。

飯廳裏有十幾張圓桌,先來的尼師和志工委員們一見法師進來,一齊起立合掌念佛號,法師還禮並請大家落座。大家在動箸之前全都斂目合掌默默祈禱,我也學著他們的樣子雙手合十垂首閉目,但不知此時應該祈禱什麼。

我想起外國電影裏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用餐都要在胸前畫十字並誦頌一聲:“阿門!”那種儀式是在感謝上帝賜予他們食物。

由此,我便猜忖佛教徒的飯前祈禱也會是對佛陀感恩的意思。於是我也在心中默念著:感謝命運給我訪問臺灣來到花蓮的機會。當我闔上眼瞼感受到自己的手心貼手心的溫熱時,一個早已逝去的遙遠的形象忽然飛近了,那是我的外祖母端著飯碗舉過頭頂在感謝上蒼……

我在六歲以前隨外祖父母在山東臨清居住,家裏每當改善膳食的時後,外祖母都不讓我動筷,她老人家必先把飯碗高舉頭頂“拜四方”,口中念念有詞,恭請東南西北四方佛先用餐,表達她的一份虔誠。其實,那時家裏最好的膳食不過是麵條或餃子,但只要吃上了白麵,姥姥就千恩萬謝上供蒼天……回想起童年的情景,再看眼前滿桌飯菜,雖是素齋也覺得分外誘人,舉箸品嘗清香可口,頓時食欲大振。

這頓飯雖是早餐,卻像正餐一般豐富,可能因為這裏一天只吃兩餐的緣故。每一桌的飯菜相同,素齋的花色品種不少,青菜、豆製品、蘑菇、竹筍,很多都是師父們自己在菜畦裏種的,現吃現摘分外水靈新鮮。

我注意到所有的尼師的面龐都顯得光潔細嫩,皮膚上沒有粉刺癤腫之類。他們的目光都是一派柔和平靜,猶如小鹿羔羊,看來這是久食山野蔬果的好處。

以後的幾天裏,在慈濟醫院,在臺北慈濟分會,我又有幸兩次和證嚴法師共進午餐。和證嚴法師同席用齋使我嘗到了從未品味過的全新的人生滋味。不知為何,每當我坐在法師身邊吃著那些清淡素菜的時候,心中都湧出了一種久違了的心態——感到快樂、滿足,覺得自己很幸運,對生活充滿感激。

我在成年以後步入社會置身名利場煩惱纏身,很久沒有體驗過這種孩童般的滿足與快樂了。

八十年代我在中國文壇可以說名氣不小,但即使是到北京去領全國優秀小說獎,也因看到別的作家比自己更紅而覺得壓抑。名利並沒有給我多少歡樂,反而招人嫉妒引來一連串的是非。坐在證嚴法師身旁,我感到自己真是幸運,命運女神在推我攀上事業的顛峰領略了俗世繁華之後,又趁我還不太老的時候就給了我頓悟人生反思人生複歸平和尋求超脫的挈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真想歡呼一聲:感謝生活!感謝命運適時地賜予我那麼多好機會!感謝證嚴法師賜予我的人生啟示!

龍口含珠鳳頭飲水

宗教生活講究儀規,世界上各種宗教都有自己的儀式和規矩。古代交通不發達,更沒有電子通訊設備,相隔幾大洋的各大洲產生的各自的宗教,為什麼都在這一點上不謀而合呢?我想,這是因為把某種外在行為規範化習慣化可以影響人的精神信仰;或者說讓人的內心追求通過儀規形式表現出來。當這種儀規成為信眾自覺自願的統一行為時,宗教就能夠成為有巨大力量的社會團體。

我觀看過不少宗教儀式,有的讓人覺得神秘,有的讓人覺得繁冗,甚至有的讓人覺得恐怖愚昧。臺灣花蓮佛教慈濟會也很講究儀規,但這些儀規都給人一種典雅自然的感覺,甚至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

從表面看上去,靜思精舍顯露不出森嚴的戒規,處處洋溢著一種圓融祥和的氣氛,尼師們的舉止溫文有禮,說話輕柔親切,見了人永遠送上誠懇的微笑。

尤其是隨侍在證嚴法師身邊的尼師們,一個個全都是知書達理,舉止大方,善解人意,勤快敏捷,在世俗社會極難見到這樣一群不施脂粉聰穎靈秀的女子。

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他們那種氣質上的高貴優雅決不是森嚴的戒規能夠塑造出來的,戒規再嚴厲也只能塑造出苦修者,而造就不出秀外慧中的智者。

那麼,他們這種教養是從何而來的呢?

經過幾天的觀察,我發現這一切都來自證嚴法師的榜樣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證嚴法師在弟子們和隨眾心目中的威望,不僅表現在大家篤信他的宗教主張,也表現在大家都願意學習他的做人品格,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氣質風度乃至一切生活細節。一位宗教領袖不單以信仰、教規統領信徒,更能以個人魅力征服信徒,使得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經歷受過不同程度教育的弟子都自覺自願地仿效他,亦步亦趨,如影隨形,這真是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奇跡。

在靜思精舍居住的幾天裏,我總有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而過去出入社交場合時自我感覺挺好的,現在卻嘀咕自己身上哪兒都不對勁兒。和師父們相比,自己說話聲音太高,坐姿彎腰駝背,走路腳步聲太重,總之處處顯得自己太鬆懈,散漫,甚至很粗俗。其實,我是很注意教養的人,在家裏時總是教訓子女:吃飯不許巴嗒嘴,喝湯不許出聲音,走路不許讓鞋底擦地面發出拖拖遝遝的聲音……。

不知為何,來到靜思精舍竟發現自己坐沒坐相,站沒站相。

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我把自己的這種感覺低聲告訴陳若曦,陳大姐笑道:“咱們無法和他們比,他們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修行功夫了。你注意他坐的姿勢了沒有?咱們往哪里一坐就歪歪斜斜靠在那裏一堆乎,他們只坐椅子的前五分之二,這樣坐,腰背脖子都要挺直了,顯得很端莊。你發現他們端碗用筷的姿勢沒有?都是跟證嚴法師學的,叫做‘龍口含珠,鳳頭飲水’。”

我忙問:“什麼叫‘龍口含珠,鳳頭飲水’?”

陳大姐端碗拿筷作著示範:“雙肩擺正挺直,左手端碗時拇指輕輕按住碗邊,四指展平拖著碗底,拇指和食指之間形成一個‘龍口’,圓圓的白瓷碗像一個大珍珠,盛在碗裏的米飯粒粒皆辛苦,粒粒貴如珍珠呢!這便是“龍口含珠”了,出家人托缽化緣都是這個姿勢。

‘鳳頭’指的是筷子頭,用筷子夾菜的動作應該像鳳頭飲水一般妙曼優雅。要輕巧含蓄,一點就起,多點幾次沒有關係,不能叉開筷子一次夾很多菜,更不能在菜碟裏挑來撿去反復翻攪。端碗猶如龍口含珠,用筷猶如鳳頭點水,你想這該有多麼優雅!”

我偷眼瞧了瞧證嚴法師的用餐姿態,果然是龍口含珠,鳳頭飲水,優雅無比,真真看他吃飯也是一種享受。我仿效他的樣子做了,一下子就覺得自己很“淑女”了。

證嚴法師並不把衣食住行看作是生活細節,而是看作“人生美的文化”。他要求弟子們“你們要學習如何將道理落實到生活,以及如何將人生美態雕造在自己身上。”

“人生最美的是親切、誠懇、和藹的笑容;說話輕柔,舉止穩當,文質彬彬,這是動態之美,也是人生美的文化。”

“龍口含珠,鳳頭飲水”是證嚴法師設計的“食儀”。做到這項要求,日常進餐也變成了修身養性,自有龍鳳來朝的尊貴莊嚴相。

進餐本是為了充飢,世俗多少饕餮之徒不僅暴殄天物,也露出粗鄙吃相。然而一位有精神追求的人竟然能夠從中開發出美感來,這又是我未曾料想的了。證嚴法師注重食儀,比世俗的“教養”更多了一層修行的意義。

幾十年來他都堅持做到“食前三口白飯”:“能時時發好願就能修得大福,吃飯也是一樣。食前要先吃三口白飯,第一口應發願——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願修一切善;第三口——誓渡一切眾生。”

將道理落實到生活,將人生美態雕塑在自己身上,將修行求佛滲透在日常習慣中,多麼睿智精深而又淺顯易行的佛學法門啊!

由此,我回想起初讀《靜思語》時,書中記錄了證嚴法師這樣一段話:什麼是“德”呢?

“德是下功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裏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

證嚴法師還經常用形象而詩意的語言,教導弟子們該如何“德在心裏而行諸於外”。

關於出家人的“行、住、坐、臥”,他比喻為“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鍾,臥如弓”,並一一作瞭解釋:“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穩,舉止端莊。所謂‘行步如風’,就是走路要風吹雲動般的輕飄而穩重。住,是站姿。站時要挺胸直腰,不要東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態。坐的規矩是要“正坐如鍾”,坐的像巨鍾般的穩重。

臥,是睡眠的姿勢。臥要如弓,也就是‘吉祥臥’。”

當初我讀到這些段落時,以為是一般性的說教未及多加思考,待到親臨花蓮淨土看見證嚴法師本人的威儀,及這麼多尼師的舉止修養,才由內心發出陣陣讚美和驚歎!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難以相信證嚴法師及其弟子們竟然能夠把宗教的約束與詩意的優美絕妙地集於一體!

成語“林下風氣”,古時形容女子體態飄逸,冰清玉潔,氣質高雅的用語。“林下風氣”多指女子中的世外高士,現代商品社會中俗豔女子比比皆是,“林下風氣”近乎絕跡了。所以,這個成語也幾乎派不上用場了。

那天在花蓮靜思精舍,晨雨清風之中,證嚴法師一席灰袍穩步而來,穿過了菩提樹林,寬袍廣袖隨風飄動,海青下擺長到能遮住腳踝,踏過一段雨路竟未沾一星兒泥水,雨中菩提在他身後閃著晶瑩的銀光……

我望著,望著,搜盡枯腸尋找一句貼切的話來表達內心的讚歎,忽地想起了這句久違了的成語。

林下風氣,多麼富於動感的優雅比喻啊!在古典名著及武俠小說中如此形容的女子只能供人想像,而在現實生活中,誰能真正具備它所蓄含的仙風道骨山野韻致呢?在我的心目中,只有證嚴法師一人了。

Wednesday 10 December 2008

一念心


常住師父、各位師姑師伯還有各位親愛的家人們:

其實站在這邊,我想我並不是最有資格唸這一封信的人,但希望我能以最虔誠的一顆心來跟大家分享。慈青走了十年,其實心裏有很深、很深刻的體會與感受,希望藉由這一封短短的信,讓大家能夠跟我一起走過回憶的時光,也一起再來發願、再找回自己的初心。

“我們是慈青的菩薩,肩負著佛陀的使命;我們是慈青的菩薩,傳承慈濟歷史的腳步……”。熟悉的旋律,久違的歌曲,今天再唱,在你心中是否悄悄勾起那一幕幕曾令你歡笑、悲傷、前進、發願……真誠而深刻的記憶。藍天般的胸襟、白雲般的作爲,曾是你我心中共同的提醒,“慈青悲智行,聯誼啓慧根”更是 上人給我們殷殷的期許。曾經不只一次爲了維護這身象徵慈青榮譽的制服,大家穿上後互相提醒、走路一定排隊、講話變得客氣、見人面帶微笑、吃飯葷腥不要,甚至有一次看見我們的制服被拿來當成小狗的暖被,褪了顔色,傷痕累累,痛心而認真的提出:“是否該讓每位穿它的慈青都清楚那是肩負神聖的使命與榮譽、那是傳承慈濟精神的責任與期許。”

為表達對 上人與慈濟的愛,我們就像一群大孩子般帶囘各地海邊的細沙,將象徵思念與堅定的誓言裝在瓶子裏獻給 上人;又像那囘鈴標不管 上人您把我們丟得多遠,我們最終都回到您的身邊。每次的圓緣,我們跪在 上人面前,齊聲用堅定的語氣、娑婆的雙眼跟 上人說:“上人,我們愛您,我們要生生世世跟隨您,追隨您做慈濟!”而 上人就像母親,總是一次又一次滿心的相信、一次又一次盼望的等待、一次又一次感恩的滿懷,摸摸我們的頭,欣慰的說:“孩子,我也愛你們,慈濟有了你們,我們就看見未來的希望。”而單純的我們真的認真的相信:沒有了慈濟,我們的生命將失去一切光彩。

時間最珍貴,也最無情,十年的光陰中,送走了一批一批畢業的慈青,亦接引了一群一群有心的慈青,然而不變的不再是你我曾許下的誓言,隨著世俗的洪流,我們失了方向、亂了腳步、迷了初心,只是回頭卻見精舍師父依舊溫暖的召喚, 上人淨化人心的堅毅腳步始終沒停,且不斷的道:“來不及了、來不及了,真的來不及了!”此時此刻,我們要向 上人真心懺悔,心中深切的憶起一位老先生所講的一句話:“你們愛 上人夠,護 上人不夠。我看到師父,心好難過,因爲我感覺到他很孤單,有誰能體會他的心情?” 上人的回答,更讓我慚愧:“[明心難忘],沒錯,我很孤單,終于有一個人知道我很孤單,他能知道沒有人理解我心裏的感受,雖只有一個人能體會,我也覺得安慰,其中還是很感恩大家都愛師父,但是要護著我的總是比較難,最近心理很難以表達,總是感覺到愛我的人這麽多,但是 道德勇氣、智慧勇氣到底跑到哪裏去?大家都說我很愛師父、很愛 上人,所以我願意投入進來,想要幫 上人承擔,我要怎樣、怎樣、怎樣……只是當踫到了困難卻變成[爲什麽會這樣!]。慈青孩子們,你們跟著師父要有覺悟,娑婆世界的苦難就是因爲有我一份力量,才會變得更美,每個人要有這樣的心態。雖然我把慈濟硬体做起來了,軟体還是要你們來拓荒,林頭竹刺,就是因這些東西會刺你、割你才更需要你們回來幫我開路、回來幫我整地、回來幫我美化,期願大家一定要立這樣的心。師父真的老了,力量也弱了,真的需要年輕的你們回來共同撐起這一片慈濟的天空。”

虔誠的懺悔是洗心,感恩今天大家願意排開所有的行程,囘到心靈的故鄉,望著一張張熟悉的面容,一次次貼近的心念,相信在心深處我們一直沒忘,一樣愛 上人,一樣愛慈濟,此時此刻,讓我們靜下心來,用最虔誠的心在菩薩面前祈願。

願發露懺悔,精勤不懈;願常持悲心,愛灑人間;願力行不挫,奮勇向前;願生命中有你、有我、有慈濟更有 上人,且能再對 上人說:“我們永遠是慈濟的孩子,絕不再離開,永遠愛您,且是清清楚楚愛您!”

邱國氣 - 2001年12月22日

Thursday 4 December 2008

我思我師~因緣在即,忽焉在遠

印順師太圓寂的時候, 上人曾經說了一句話:“感覺師徒因緣在即,忽焉在遠”,很多時候 上人總覺得與印順師太的師徒因緣沒有那么殊勝,往往想要跟在身邊陪伴、盡孝卻沒有辦法做到,可圓寂的那一刻,人生的最后幾年,師太卻是在精舍渡過, 上人隨伺在側,那刻 上人才發現,自己和師太的師徒因緣是如此之殊勝。

同樣心情,轉換在我和 上人之間的師徒因緣。記得兩年前的全球慈青日, 上人在開示時提到想師豆,說到海外慈濟人,沒有辦法隨師在側,每次聽到想師豆都忍不住流下想師的眼淚。聽著聽著,那時心中感概萬分,全場慈青和學長姊都在掉眼淚,還記得身邊坐著婉芯和新加坡的學長,每個人的心情都一樣,想師,懂師,卻遺憾離師好遠,可慶幸的是我們都懂 上人的心,沒有辦法隨師在側,卻有辦法在那么遙遠的國家將 上人愛眾生的心做出來。

兩年后的授證當天,與兩年前的全球慈青日坐在花蓮講經堂里面同樣的角度,身邊坐著一路以來一起成長的馬大慈青干部,我們在同樣時間,發愿要一起回來授證,也都做到了。望著同樣的 上人,發現 上人更蒼老。當 上人將委員名卡別在佛心師志的胸花上面,此刻身份從此以后不同,右肩擔如來家業,左肩擋慈濟精神,個人氣質掛中間。有位學姊說:授證,代表可以正式被人要求的開始。背負著慈濟的人間菩薩使命,佛心師志從此永記心中。

看著每個人魚貫走到 上人面前,年邁的 上人一一給予授證的新慈委祝福,我們這一批,生生世世是累積了怎么樣的因緣,才有辦法在同一時間回來授證?授證完畢, 上人開示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從此以后你們就是名副其實的慈濟人,要永遠記得今天的感動和所發的愿。”是啊,我們就是名副其實的慈濟人,那種被 上人親口的肯定,心中有滿滿的感動。

阿貴爸爸說,授證,不只牽涉到個人的慧命成長,更涉及挽救地球的速度。他問了我們一句話:“要不要把眾生擔在肩上?”

這次,發現有幾個國家的畢業慈青都一起回來授證。新加坡的慈青學長倫橋圓緣時分享:“敬愛的師公,您的慈青回來了,抱歉讓您等太久。”聽了熱淚盈眶,是啊,我們都讓 上人等太久。

這次,精舍師父不讓 上人幫授證慈委戴上念珠, 因上人體力大不如前,授證后馬上就要行腳,參與全省歲末祝福。親愛的大家,我們是否可以稍微加快一點腳步,趕緊回去讓 上人授證,然后說一句:敬愛的師公我回來了,回來幫您承擔,成為慈濟真正的希望。


馬大和我同期的慧婷,第七屆文宣組組長










巧梅感恩合十

Wednesday 3 December 2008

2008年11月23日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日誌第四天


虔誠拜願 道場莊嚴 

2008
1123日清晨,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慈濟人共同相聚在花蓮靜思堂,在靜思精舍師父的帶領之下,以虔誠恭敬的心禮拜「法華經序」。 

2008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的課程到了今天,課程內容又更深入、更精進。德宣師父說:「上人開示:法華經是成佛之道,未成佛前先結眾生緣。 

薰法香,起大罄,在師父們的帶領下,「爐香讚」悠悠揚起……學員們原本有點羞澀的音色,聲調轉而變成莊嚴、和諧;柔和中有著眾人虔誠的心。 

當大家唱頌到「一心頂禮」時,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人一起彎下身腰跪拜,態度謙卑、整齊、寧靜,虔誠的唱佛聲增長了道場的莊嚴度。 

繞佛繞法 感受更深 

德宣師父慈悲地指導大家繞佛行進間的威儀。德宣師父說:「要跟著前面的人的腳步走;他走右腳,你就要跟著走右腳,這樣繞佛的隊伍才會顯現出團體美;但是當你發現前面的人腳步有錯時,請你自己要立刻改變自己的腳步。」師父輕輕的說,卻是懇切的叮嚀。 

輕輕地踏出腳步,字字句句的佛號聲伴隨著,學員們開始在精舍師父的帶領下開始繞佛、繞法,唱頌聲宛如佛案桌上的薰香,裊裊地升起,要將大家的發心立願上達諸佛天聽。 

來自南非的慈朵師姊說:「繞法的時後,感覺接了很多東西進來,很好!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她覺得愈走愈能夠體會 證嚴上人的法;愈是希望能夠接引更多的人進來慈濟世界,很是喜悅。 

南非學員裘依絲說:「明天要授證了,剛剛的繞法覺得跟隨 上人走人間菩薩道是對的,去做的感受更多。」而南非學員布蘭達則覺得她生平第一次的繞法,有重生的感覺呢! 

「慈濟十戒」 

德宣師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守心、守德、守志、守戒」這堂課,將慈濟十戒一則一則的解釋,期待學員不但將「慈濟十戒」背下來,牢牢記住,還要落實在語默動靜中,才能守好「身、口、意」。 


除了有身為佛教徒必定要遵守的戒律,證嚴上人特別配合當代社會,為慈濟志工新增五項戒律,總共十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不賭博不投機取巧、孝順父母調和聲色、遵守交通規則、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稱為「慈濟十戒」。 

在慈濟裡修身養性、端正行為,志工們都要互相提醒,也要有道德勇氣維護清譽,人人都有責共同維護慈濟道風。 

來自馬來西亞的蘇祈逢師兄說:「因上班常為了趕時間,對於要遵受交通規則,覺得很難,現在知道守十戒是清淨道場很重要的一環,回去後,一定要努力遵守。」蘇祈逢決定在社區共修或舉辦活動以十戒為主題,希望透過不斷宣導,讓所有人都能守好十戒。「如果不守好十戒,就會很不好意思,感覺自己好像不是慈濟人呢!」蘇祈逢說。 

見證慈悲 深耕社區 

面臨佛教所謂的「壞劫」時代,世界各地近年來災禍頻仍,慈濟人總是秉持,「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理念。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慈濟志工,也代表海外志業,分享在當地的工作與心得。 

在菲律賓的慈濟人,推動「濟貧教富」的工作,在每次發放和義診,都設置竹筒,透過啟發感恩戶的愛心布施,回歸慈濟的「竹筒歲月」。為了讓人人都口說好話,開始推動「好話一條街」,菲律賓慈濟人特別因應該國國情,在計程車上張貼富有巧思創意的「靜思語」,讓靜思好話滿街跑,藉此淨化人心以調和個人瞋心,減緩衝突。此外志工也推動萬人步行、環保、和掃街等活動,希望透過節能減碳的方式,以實際的行動保護地球。 

今年年初至今,全美各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中西部水災、接連颶風重創、南加州大火等災難頻仍。儘管勘災與賑災步步艱困,慈濟美國總會、與中西部、美中、美南等合心區慈濟人,合心協力克服各項困難,以謙卑的心達成救災以及膚慰心靈的目標;更感恩一方有難,十方支援,大型發放時,美東慈濟人跨州全力相護支援。藍天白雲的身影,也成為災民心目中救苦救難的標誌。

中國大陸今年真是災難頻傳,從年初的春節雪災、五一二的四川大地震,慈濟人在災區持續熱食供應、災區義診、寒冬送暖、冬令發放、學校援建等工作。在全球慈濟人巷護持下,大陸當地的慈濟人,與台灣慈濟人共同馳援,以愛的接力方式,帶動災區當地志工投入慈善救援與膚慰闗懷。這次大陸地區有二百多位志工回到心靈故鄉,足以見證慈濟業已逐步在大陸開花結果的事實。 

募心救心 看見愛的力量 

來自大陸的詹秀蘭師姊今年七十三歲,秀蘭師姊說她看了今天的分享很感動,也掉了眼淚。她認為 上人的法是踐履佛陀的本懷。大陸有十幾億人口,需要由 上人來帶領大家,因為慈濟的法能夠救很多的人。 

何永洪師姊何師姊則是臺灣媳婦,娘家在重慶市。在進入慈濟之後,感覺救貧、救災、救難並不很困難,她認為大陸最需要的是救心,而這是一項大工程。因為心如果救了,就會如 上人所言的,可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 

馬來西亞的葉慈靖師姊,代表緬甸的居民向大眾感恩,葉師姊放映緬甸風災過後,慈濟進入當地賑災的影片,與海外學員分享,影片中慈濟志工的膚慰、發放物資、稻種與肥料。緬甸居民因慈濟發放稻種,而免於借錢被高利貸所迫,而滿懷感恩。 

稻子收割後,居民的存米、存錢助人,響應竹筒歲月,從受助到自助而助人。在苦難的環境裡,眾人善念共聚,人間菩薩身影處處可見,彼此透過愛與關懷,這善的種子已發芽茁壯。 

一生無量,無量一生;佛法廣演,眾生普應 

德宸師父在課程中提及人間菩提、靜思晨語等大愛台節目都可以看到全世界的脈動,更能了解慈濟的脈動。上人期許慈濟人一定要知道慈濟人在全球做了那些事,要將法入心。 

舉例:南非落實本土黑人志工的接引,落實社區關懷,讓他們幫助自己的同胞,更讓靜思法脈傳承。南非第一位委員葛蕾蒂絲曾在志工例會上分享與鼓勵大家:『哪一天我們走了,慈濟志業還是會繼續。我們失去只是軀體,而不是精神意念(慧命)。換言,我們跟隨 上人的心,不應該受生命的起伏或是逝去所影響』。 

慈濟宗門是學習外行「慈悲喜捨」的菩薩道,但先要做到靜思法脈,內修誠正信實,內修清淨心。也就要做到守信,堅定相信上人,追隨上人;守心,以佛心為己心;守志,以師志為己志;守戒,遵守慈濟十戒;更要守德,樹立好自己的人品典範,要有付出無所求的胸懷,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尤其,現今世界各地災難頻傳的時候,感恩海外的慈濟人遍布施,那裡有災難就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讓愛的種子遍灑功德田。 

上人切切叮嚀全球慈濟多看人間菩提、靜思晨語等節目,法要入心,才能成長慧命,不要緣盡法散,要緣續法住。德宸師父勉勵大家要緊緊跟隨 上人,一起傳承靜思法脈,合力推動大愛的法輪,輾碎苦難,建立清淨祥和的人間淨土。 

行囊滿載 法髓入懷 

2008
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研習營活動,各功能組除隊輔外,工作人員全部由高屏地區的志工承擔,盡最大的努力,處處營造出台灣慈濟人的熱情,更融合一股高雄人的純樸與溫馨。 

利用課程研習的時間,花蓮靜思堂「慈悲」、「智慧」走道與迴廊學員休息處,生活組的師姊忙進忙出,為每個桌子補上例行的茶水與點心外,今天工作人員還額外貼心的幫每組學員擺設一盤結緣品──筆記本。 

原來,每堂課程太精彩,學員們幾乎是堂堂課精進振筆疾書、全程抄錄,營隊指導師父擔心學員的筆記本不夠用,特地幫每人準備一本送給大家。 

當學員從隊輔手上接過筆記本時,大家都覺得愛不釋手。蔡陳素芳師姊欣喜的說:「這本筆記本來的正是時候,我會將這次花蓮尋根取經,上人的殷殷教誨深深烙入心底,還會將課程講師傳承的法髓抄入筆記本,好好珍藏。」當場並展示從課程上一張張用心抄錄下來密密麻麻克難的紙條。 

另外在靜思堂書軒前聚集一群志工,人人低著頭,忙著將繡有紅色「佛心師志」四個字的中國結花飾別上胸花。 

曾月珠師姊在一旁作指導,中國結裡的串珠是她從三個月前就開始動工,一顆顆加工鑽孔的,總共鑽了四千多個。因為圓形的珠子不好操作,她的手上傷痕累累,卻說:「這是一種修行,雖然很痛,但要有耐心、恆心把它圓滿。 

負責最後把關的李彩虹師姊解釋今年的受證胸花有別於往年──仿書籤掛飾製作,繡上紅色「佛心師志」四個字,再用藍色棉布綁上中國結,莊嚴呈現。受證後可將布質書籤掛飾掛在包包上隨身攜帶,期待「佛心師志」能隨時隨地惕勵惻勉,慈濟人間路更精進。 

飲一杯智慧的水 

精神研習會已經邁入了第四天在即將受證的前夕,學員們與精舍師父們於「飲一杯智慧的水」課程中,展開了溫馨的對談。來自靜思精舍的二十四位師父,身著灰色的僧袍,以一致的步伐進入靜思堂,行進間,灰袍輕輕飄動,空氣寧靜肅穆;師父們在學員的恭敬問訊中入座;師父們親切的問候大家,並認真聆聽這幾天學員的上課心得。 

德柃師父與這些旅居海外的慈濟人談到:「每每聽到國外的慈濟人在遇到危險時,因為是「慈濟人」的身份,而化險為夷,就會覺得好感恩。」 

黃瑞金師姊提到在美國有很多資深志工,其實非常精進,但他們只想「做」,卻不希望穿上慈濟制服,害怕被「約束」了;因此她希望回到美國之後,透過不斷的關懷和陪伴,逐漸導引他們真正進入慈濟世界。 

每一組學員圍成一個同心圓,就像蓮花朵朵依序在慈悲和智慧迴廊綻開,在柔和燈光的襯托之下,精舍師父與志工面對面近距離茶敘,搭起了通往慈濟宗門的法橋。氣氛輕鬆,笑聲此起彼落,真像一個和樂的家庭聚會。 

師父天天陪我們 

在這樣溫馨的問候下,學員們彷彿有如找到人生的出口。一個個人生故事真情流出……和先生相約要一起培訓、做慈濟,卻因為無常的到來,先生因一場疾病往生……亂了人生腳步,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嗉凌師姊有著人生最大的遺憾;講到傷心處,黃嗉凌話語伴著淚水,讓在場的人為他心疼。 

師父溫柔的告訴她:「要祝福先生,同時要以做兩人份的心,在慈濟道路更精進。」黃嗉凌頻頻點頭,答應師父一定會做到。 

出門前總是會細心打理一切的吳瑞妹,在這次的回花蓮精神研討前,因為工作忙錄,只能在出發前一天晚上,匆忙地準備了行囊回花蓮尋根,卻忘了攜帶筆記本。 

吳瑞妹含著淚水說:「指導師父細心想到和我們結緣筆記本,當下我有說不出的感恩。師父連這麼微細的事情都知道耶!我真的很感動。」這幾天回到花蓮,吳瑞妹感覺 上人天天都陪伴著他們,回印尼後,她發願一定要更要好好做慈濟。 

飲一杯智慧的水結束時精舍師父贈送結緣品給每位學員,含每人一本《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讓大家將上人開示的法語,時常閱讀讀並入心,讓緣續法住。 

2008年海外慈濟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結緣品很多,因為情義深重;歡笑淚水很多,因為親如一家人;身體雖累,心卻法喜,因為,心已皈依! 

放下仇恨的布蘭達。瑪布剌 

愛滋病像一頭無法控制的怪獸,吞噬著南非的黑人。布蘭達.瑪布剌也逃不過這樣的宿命。她的多位親人罹患了愛滋病,鄰居不諒解,整個村莊的人甚至聯合起來將她一家人趕走,她毫無尊嚴地逃離原本應該屬於她的家,她說:「我就像被抛棄的動物,甚至比動物還不如。」無盡的仇恨填滿了她的人生,連她丈夫的妹妹得到愛滋病的時候,布蘭達也不願意照顧她……她變得和曾經趕走她的人一樣了。 

最後小姑受不了罹患愛滋病而自焚往生,這件事深深打擊了布蘭達。難過、後悔的她把小姑留下來的四個孩子帶回家裡扶養;恨,愈來愈深,她封閉了自己的心,拒絕和任何人接觸;怨,愈來愈重,她吸毒、喝酒,企圖麻痺自己,當一切的手段都沒有辦法讓她快樂的時候,她發現傷害自己的其實不是別人,是她自己。 

直到她遇到慈濟人,她第一眼見到慈濟志工時,還來不及說話就被志工用力地摟在懷裡,「他們完全不問我是誰,不問我來自來哪裡,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慢慢放下仇恨。」布蘭達擦去了眼淚,露出像小女孩一樣的笑容。 

她跟著慈濟志工一同關懷「愛滋孤兒」,她除了撫養自己的兩個兒子、小姑的四個孩子,甚至還將五個孤兒接到家中一起住,十一個小孩相處融洽,講到孩子的布蘭達笑得特別開懷,她說:「想起從前的自己,我決定要用慈濟人對待我的方式,去照顧這些孤兒,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孩子啊!就算是世界末日,我們也要在一起。」 

「以前兒子常說我頭腦有問題,加入慈濟後,我完全改變了,我覺得現在的我,是個天使!」布蘭達自豪的說。現在的她還幫社區裡四十位愛滋孤兒煮飯;只要有空就會邀約鄰居朋友參加慈濟舉辦的月會,透過影片告訴他們有關愛滋病的知識以及慈濟人關懷病患的情形,連先生都很支持她的做法。 

手心向上變手心向下的裘依絲.寇希 

南非德本的醫院裡,裘依絲.寇希一臉的哀傷,因為醫生說她的先生中風了,病得很嚴重;先生重病,家裡頓失經濟支柱,連工作十幾年的保險金都領不到,坐在醫院椅子上,手足無措地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暗暗的哭泣……剛好也在醫院的慈濟志工發現到了絕望的裘依絲,便主動上前和她聊天,得知她的困境,馬上就邀請她來參加慈濟聯絡處的月會。 

令裘依絲萬萬沒想到的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志工們就到她家關懷,發現她有一片菜園,就鼓勵她好好種菜給先生吃,不要讓先生吃肉;單純的裘依絲聽著志工的話,天天努力種菜,天天讓先生吃青菜……原本被醫生宣判病情沒有希望的先生,竟一天一天好轉起起來。她不可置信,也對慈濟這個團體產生了強烈的好感;此時,經過社工人員的努力,失去工作的先生也終於領到保險金了;跌到谷底的日子,重見天光。 

先生非常鼓勵她做慈濟,有一天他對著裘依絲說:「妳把這十塊錢捐給慈濟。」「可是,這是我們家現在僅剩的十塊啊!」裘依絲驚叫著。先生告訴她:「慈濟不但是一個慈善團體,也是幫助他們家站起來的力量,把這一點點錢捐給慈濟,再加上其他人的善款,累積起來的錢,還是又回來幫助南非的孤兒。」現在先生也常常拄著拐杖和她一起「做慈濟」。 

裘依絲是一個傳統的祖魯族婦女,原本她的世界就只有自己的家庭和左右鄰居,加入慈濟後才知道世界這麼大,而她可以愛這麼多人;以前的她相信人死後一定要保留完整的身體才可以上天堂,經過這次研習會上課聽了曾國藩師兄的「大捨之愛」,才知道人死了以後可以把身體捐出來,給醫學院的學生做研究,「我希望我以後也能捐大體。」裘依絲點著頭,十分地肯定。 

受證後,裘依絲就要回到南非的家,她天真的告訴大家:「我有三件事情要和先生說,首先,台灣好乾淨,街上都沒有紙屑;第二,台灣每個人都很歡迎我;第三,佛法和天主教是沒有衝突的,我要一邊學天主,一邊學上人喔!」 

在天堂的地方做慈濟的黃蓁羚 

從她十八歲移民瑞典的那一天,就註定要承擔責任。身為長女,加上母親的身體不好,她責無旁貸要輔佐父親經營餐館。由於父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她也就沒再繼續念書。天資聰穎,加上工作需要,黃蓁羚的瑞典話和廣東話朗朗上口,連北歐五國的語言也能通。 

當日子過久了,吃飯、睡覺、工作成了不變的生活定律,她逐漸麻木,像個收錢的機器人,重複按著開開關關的收銀機。錢一分一毫地賺進來,快樂一點一滴地流出去。 

他們夫妻因為裝設大耳朵的緣故,認識了慈濟,先生看大愛台的時間比她多,在家裡,他不是看書就是看大電台。 

黃蓁羚在餐館擺了一只琉璃竹筒,時時提醒自己「善念時時生,慧命日日增」。這只竹筒還肩負宣揚慈濟的任務。只要客人問:「這是什麼?」她便介紹上人和慈濟,「投一塊錢,可以救一個人。」當客人聽到這句話,都會試試看。 

投入零錢,咚!音樂和亮光同時響起,不管是好奇還是好玩,至少在雙方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已經達到宣揚慈濟理念的目的。 

富貴學道並不難的王源成 

在生活富裕的澳洲,此次有37位海外學員回來參加「2008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其中身為黃金海岸聯路處的副負責人王源成師兄,也隨隊伍參加,今年他將慈誠受證。 

王源成自小家庭就很優渥,因孩子受教育的因緣移民澳洲,一待轉眼已12年,由於生活不虞匱乏,因此在號稱「人間天堂」的黃金海岸過著消遙又自在的生活,天天睡到自然醒,一天唯一的活動就是到水庫釣魚。 

1999
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時,全球慈濟志工發起街頭募款及「一人一善,遠離災難」的愛灑人間活動,黃金海岸溫慶玄師兄也邀約王源成一同參加慈濟在澳洲舉辦的慈善活動,從此王源成夫妻投入成為慈濟志工,行善的腳步也愈走愈穩。 

三年前王源成夫妻回到花蓮一起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為了成為證嚴上人的好弟子,他遵守慈濟十戒,第一戒就是「不殺生」,於是他毅然絕然地放棄了唯一的興趣──釣魚,今年他將再受證成為「慈誠」,再次的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 

「師兄,香積組需要協助挑菜……茶水組需要協助載水……這裡要借用桌椅……」有總管之稱的他,總會滿足大家的需求,甚至音控沒有音響,他也會設法弄出音響,永遠不會讓人失望。 

見苦知福的辛巴威新發意志工朱金財 

1995
年移民到辛巴威開設成衣工廠,朱金財和太太二人整天努力的工作辛苦賺錢,但確在1997年及1998年間因為人民示威遊行而遭到搶劫,他想,是不是他們做的不够好,才會連續遭遇這種事情,於是他開始幫忙當地貧困的人。 

2000
年及2005年二度他曾想找慈濟幫忙,因為因緣不俱足而錯過,終於在今年二月他參與了慈濟的發放,共發放了700多份物資。在辛巴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窮困,人民賺錢的速度永遠比不上通貨膨漲的速度,今年六月貨幣已發行1000億面額,但也只够買一條土司,還有大多數失業的人口,根本買不起任何食物,他們用樹根磨碎攪和著吃,還不能天天吃,通常是23天才能吃一餐,朱金財不捨之情全寫在臉上,他一連說了好幾次「好可憐!」 

辛巴威目前約有30多位志工,為了讓發放安全順利,在事前朱金財會特地請黑人員工找當地黑人協助當志工,他們很樂意來協助發放,朱金財讓他們有機會幫助自己的同胞。他說:「我只有一雙手力量不够,找到慈濟找到力量,希望全球慈濟人千手千眼的愛能幫助辛巴威脫離貧窮,自力更生自助助人。 

延續愛的接力的吳王淑慧師姊 

說起大陸地區的慈濟人,來自上海的邱玉芬師姊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很少人知道玉芬師姊有一位好幫手,不但積極的在當地社區推動各項慈濟會務,也承擔互愛組長負責凝聚大家的向心力,不畏辛苦的帶領當地慈濟人奔走各地,只為認真的做好慈濟,她就是吳王淑慧師姊。 

「我想關懷很重要!」曾經她面對過師兄師姊不來報到、懼於慈濟儀規或人我是非等等狀況。透過不停的溝通與分享,彼此相互的調整和改變,再盡量說服時間允許的人出來參與,盡心力去安撫關懷每一顆浮動的心,這其中的辛苦不為人知。 

現在,只要淑慧師姊一通電話,通常幾乎都是全員到齊。「發願做慈濟事就沒有難事,你們有甚麼困難都交給我!」她是這麼鼓勵社區組員的。 

淑慧師姊覺得從這幾天的課程中,意識到對於上海地區慈濟人未來的規劃,須從「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為思考的方向,以她柔軟的身段相信一定會讓上海的慈濟人,在菩薩道上走得更順利。 

清貧致福的吳如玉 

如玉師姊畢業於台灣大學,是科技新貴中的佼佼者。1997年移民澳洲繼續求學,成為唯一位年輕有為的工程師,自從加入慈濟,除了上班以外,所有的空閒時間全部投入志業行列,是澳洲分會推動各項志業不可或缺的精進菩薩。 

在雪梨慈濟人關懷的對象多是貧窮無身分的難民,如玉師姊說把握訪視發放的機會,將上人的竹筒歲月,當年點滴匯聚愛心作慈善工作的一份悲心告訴他們,引導這些難民將竹筒帶回家,讓他們感覺其實他們也可以幫助人。 

有一位難民好不容易存了一年,在當地新春祝福的時候來到會場,執意要如玉師姊抱一下竹筒的重量,「喔!好重喔!裡面裝著他一年來滿滿的愛心。」吳師姊感動的說,當打開竹筒將零錢到入甕中,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時,讓參與者開懷的笑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是最富有的,連諸佛菩薩都讚歎! 

這次回心靈的故鄉,吳師姊感覺做對了,台灣的慈濟人處處安排得宜,隨侍在旁,學員一有什麼需要,馬上給與溫馨的關懷與幫助,有如一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令人感動,值得他們學習。 

上人已七十幾歲了,還用心學習電腦,希望在澳洲也能開課教導當地慈濟人學習電腦,上網看月刊與慈濟推廣活動的訊息,讓上人的法髓慈濟法脈在當地傳承。」這是如玉師姊最大的使命與心願。 

熱心付出隨傳隨到的鄭佩璋、林福全 

溫暖和煦陽光透過窗櫺,輕灑在房間的地板上,有著一頭白髮的鄭佩璋,輕輕的走出房間,深怕驚擾了他的老伴林福全,走進廚房開始準備早餐,來到澳洲三十多年,還是習慣傳統的中式早餐,幾盤小菜,一碗熱呼呼清粥,就會讓她幸福滿滿。 

澳洲的慈濟志工李雲娟師姊,知道社區有這樣的一對老菩薩,所以積極的邀約他們參與慈青的營隊,當他們來到營隊,看到那麼多年輕人熱情問候,而孩子長久不在身邊的夫妻,在此感受到久違的天倫之樂,在關懷與被關懷的同時,他們已經把慈濟當成另外一個家,熱心的參與每項活動,凡有關香積、訪視、、環保、福田,任何任務隨傳隨到。 

滿頭銀髮的佩璋師姊、福全師兄,幾年下來的無所求的付出,讓澳洲分會所有慈濟志工非常感佩他們的發心,積極推薦他們參與委員慈誠培訓,這次是第一次踏上台灣這塊土地,來到心靈的故鄉花蓮,心中有滿滿的感觸,這片陌生的土地,卻讓他如此的熟悉與安心。 

福全師兄說:「從來沒想到,上人這樣的出家人,能成就如此龐大志業,以前只知誦經禮佛,不知到佛教團體可以把慈善做到這樣,真的讓人很佩服」。 

恭祝 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常轉法輪 

2008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全體弟子 恭敬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