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用心祝福.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用心祝福.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14 March 2012

『慈青』把志業當家業 廣邀畢業慈青回歸清修

SG20120302CUA_WSX_027 
圖:葉秉倫師兄娓娓道出自己如何選擇放下名利追逐,毅然投入慈濟志業體,更把握殊勝因緣,立願為第一代“清修士”的因緣。【攝影:王綏喜】

週五,2012年 3月2日 【戴佳璧、陳柔潔/ 新加坡報導】

2012年3月2日,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葉秉倫(誠碄)學長,帶著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和祝福,前來新馬進行海外首場“清修士說明會”,與百多名慈青及學長姊和社區核心幹部深入交流心靈體悟。


“大好人生,我們在做什麼?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2012年3月2日,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葉秉倫(誠琳)學長,帶著證嚴上人對慈青的期許和祝福,前來新馬進行海外首場“清修士說明會”,與百多名慈青及學長姊和社區核心幹部深入交流心靈體悟。

秉倫學長首先以幽默的28秒短片,從一個人一輩子的縮影,向眾人提問:“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究竟是為了什麼?從呱呱墜地、努力唸書、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結婚生子一直到終老,僅此而已?”

◎ 上人感嘆“來不及”

成長歲月一帆風順的澳洲慈青學長葉秉倫,畢業後即加入東南亞最大的律師事務所。每天西裝筆挺、體面舒適的工作中,他仍深入思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他最終選擇放下名利追逐,回歸生命原點,毅然投入慈濟志業體。八年職掌國際慈善和海外志業,隨師歷練,親炙上人教誨,其間更把握殊勝因緣,立願為第一代“清修士”。這兩大契機,皆來自感念天下苦難沉重,秉持師訓而提起有志一同的承擔願力。

慈濟邁入第46個年頭,證嚴上人近來感嘆“來不及”——“我的生命還剩下多少個月圓日?”非憂懼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而是思慮宗門法脈的延續,全球四大志業的鞏固和傳承。

由精舍常住眾、清修士和全球慈濟人分別形成“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如立體琉璃同心圓般圈圈擴散,以法華精神行入人間。慈濟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常住眾入群交涉會務,難免有所不便,而清修士以“出家心、在家身”則更圓通靈活。為此上人期盼清修士是終生奉獻的在家修行者,捨棄私情小愛,“能把志業當成生命中的家業去堅守。”

◎ “清”、“修”、“士”

“上人對所有靜思弟子都抱著同樣的期許,而開啟清修士的法門,是讓我們更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秉倫學長遂以“清”、“修”、“士”延伸闡述其精神內涵。

“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銜接靜思精舍和全球志業的重要橋樑,清修士身負內守外弘、內修外行的使命,拳拳服膺上人教誨和調度。如同第一代常住眾,需“能忍別人不能忍的痛,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專心致志救濟群生。

人人皆有自性三寶,皆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才德兼備者,尤重以德帶動、以德服人。秉倫學長表示,“養德”是達到“清”的氣質和情操——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如清淨之水,隨方就圓。

秉倫學長分享:“那份自然流露的清淨氣質,是不可思議的涵養,能讓人人樂於親近和追隨,繼而在四大志業中去發揮‘四攝法’和‘同事度’的力量。”因此上人期待清修士的養成,是在靜思精舍的修行氛圍中熏陶。

慈濟宗門的修行法門在人群中。秉倫學長指出:“修就是能捨,捨去私情小愛、舍時間空間、捨去我執。”在人事互動中,學習開闊心胸,耐聽耐看耐勞耐煩耐相處……非為樂於配合的好好人,而是“謙卑、柔軟、勇於承擔責任的好好人”。

◎ 身心依止處

靜思精舍是清修士永遠的身心皈依處,也像是“種子訓練所”。精舍一切戒律和作息,清修士都須遵循。

秉倫學長幽默地分享自己輪值大寮作香積的初體驗。凌晨三點起床準備幾百人早飯,他在一片漆黑中走進大寮,準備燒材生火,燙傷燒傷時而有之,才終於燒出看似平凡但自己吃得很有滋味的稀飯。原來風王水土恩,一一都要感恩。

他形容:“生火時需要常常‘鼓勵’時而微弱、時而搖擺的火苗;控火也不像一般的左轉右轉那麼簡單。”從而體會到生火就像修行一樣,“木中有火,不鑽不出;沙中有金,不淘不得;心中有道,不覺不悟。”

精舍的生活點滴說不盡,秉倫咀嚼出了一分“甘願”的甜美。他說:“人生當中有多少決定,真正是我們為自己做的決定?”立願清修,讓他突破了“作為同仁的全部”,更體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 荷擔如來家業

面對“證嚴上人不在時,慈濟會如何?”提問,上人回應:“我會做到最後一口氣。我還會再回來繼續淨化人心的使命。”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開示:“五十位個有慈濟精神的人匯合在一起,就是一位證嚴法師。”這個想法上人放在心中二十多年,如今“因緣不得不成熟”,深思熟慮後明訂“清修士”制度,共同荷擔如來家業,讓慈濟志業綿綿延長。

“將來我們要如何傳承?現在就要趁上人還在時回去用心學。”秉倫學長最後語重心長地說:“佛陀曾經預言,末法時代將有一群賢人從地湧出來承擔大任……或許我們就是注定要在這一段過渡期來接棒,來鞏固慈濟志業,這就是我們的一大事因緣。”

今年二月,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會見上人,回到新馬即積極促成“清修士說明會”,廣招有志青年前來瞭解和共識。他表示:“這兩地的志業體,慈青是其中的主力,說明了慈濟的希望在慈青。這次清修士的招募,正是向一代明師求法的最佳途徑,也是慈青孩子的一大事因緣。”

新加坡分會醫護同仁黃恩婷分享:“明師難得,佛法難聞。《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有云:我本着邪見,為諸梵志師。釋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彷彿就像上人與我的師徒對話。”她也立志回歸本會。“上人立願要擋在地獄門口,讓天下眾生開啟佛性。上人的使命需要我們來完成,期待更多有心的學長姊提起正念正信走慈濟菩薩道,回歸志業體來承擔。”

難得有機會向秉倫學長請法,3日上午慈青再闢雙向交流座談。新加坡國立大學慈青張佑平曾耳聞關於清修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志業”,未來將投身教育工作的他,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在兼顧學業之餘,以清修士為人生方向,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培養清修的德行。

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上,秉倫學長都期待大家省思“要發揮最大的良能”(What’s your max capacity),如上人四十多年前髮心挑起天下菜籃,秉持佛心師志不退轉,在此大時代共同挑起天下大米籮。

SG20120302CUA_WSX_036   SG20120302CUA_WSX_094
宗教处同仁叶秉伦师兄,带着证严上人对慈青的期许和祝福,前来进行海外首场“清修士说明会”,与百多名新加坡慈青、学长和志工深入交流心灵体悟。【摄影:王绥喜】
 
新加坡分會大家長劉濟雨師伯在法脈傳承環節中,殷切地叮嚀慈青孩子們要肩負起傳承慈濟歷史的腳步外,並廣招有志青年一起幫師公上人(證嚴上人)承擔慈濟志業。【攝影:王綏喜】
 
 
SG20120302CUA_WSX_106   SG20120302CUA_WSX_072
劉濟雨師伯及葉秉倫師兄領眾唱誦《立願文》,大家發心立願、立志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攝影:王綏喜】
 
慈青張佑平(中)參與2日晚間的清修士說明會後,隔日更精進出席雙向交流座談。他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兼顧學業之餘,以清修士為人生方向,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培養清修的德行。【攝影:王綏喜】
     
SG20120303CUA_XCQ_049   SG20120302CUA_YJP_042
3月3日上午,慈青們再闢雙向交流座談,把握難得的機會向葉秉倫師兄與濟雨師伯請法。【攝影:許翠琴】
 
“上人立願要擋在地獄門口,讓天下眾生開啟佛性。上人的使命需要我們來完成,期待更多有心的學長姊提起正念正信走慈濟菩薩道,回歸志業體來承擔。”分會醫護同仁黃恩婷殷切呼籲。【攝影:楊嘉珮】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把志業當家業 廣邀畢業慈青回歸清修

Tuesday, 6 March 2012

【慈青】做對的事 雪隆大專青年一日營

JY_KL20120303_010a_csp 
「、葉秉倫學長分享當慈青的使命就如超人,哪裡有需要,這一群青年就會出現給予援助。【攝影:陳善沛】

週六,2012年 3月3日 【雪隆八打靈再也報導】

來自雪隆區二十七所大專院校的一百四十二名青年參加由雪隆慈青學長會結合慈濟大專青年所舉辦的“快樂大專生一日營”,一同探索人生價值的方向,堅持做對的事情!


“老師說如果慾望能夠少一點,快樂才會多一些……”隨著《幸福的臉》輕快的旋律,慈濟大專青年(簡稱:慈青)活力十足的帶動,慈青快樂大專生一日營正式掀開了序幕。來自雪隆區27所大專院校的一百四十二名青年,其中還包括了十三位友族同胞聚集,一起來探索快樂的意義。

輕輕松松的手語帶動,讓原本陌生的同學之間有了互動,現場在一片快樂歡笑中。“什麽事會讓你覺得快樂呢?”主持人讓學員們寫下三項讓自己覺得快樂的事,然後引導大家分享。有人說吃喝玩樂會讓他覺得快樂,也有人表示自己所愛的朋友和家人開心、快樂,就會讓他覺得快樂。

◎ 我是幸福的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斷為我們付出,而我們對父母了解有多少?回饋有多少?”

藉由《心中的聲音》音樂,慈青李宜芳帶領同學們回憶父母陪伴著自己的每一個第一次。從孩童開始學走路,牙牙學語;長大後,第一次離鄉背井去求學……父母的關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孩子們的眼中變成了嘮叨。

“常常回家”是曾慧盈一直想做的事,就讀馬來亞大學的她,在面對繁密的課業與活動,總是讓她無法實現。慧盈表示,經過環節的帶動深思,她對自己說一定要常撥電話回家,讓每通電話都把心裡的掛念傳達給父母,做到讓他們安心及放心。

在馬來西亞留學兩年的中國籍學生史記,覺得自己身在異鄉,距離父母很遠,貼近家人的行動也因此大大減少。史記希望她能多聯絡父母及抽空回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道理銘記。

“你知道爸爸媽媽今年幾歲嗎?他們喜歡吃什麽食物?鞋子的尺碼是多少?他們有什麽嗜好?”李宜芳以幾道問題,引領在場的同學們思考:“我們是否有真正的關心過父母,了解過他們嗎?”

東方人的家庭較為保守,親子之間的代溝及思想差距,造成黃紫騰同學不喜歡與父母交談的原因。在寫家書的環節,黃紫騰同學領悟到孩子不應該要求父母去體諒孩子,反而他覺得自己可以先跨出那一步,多了解父母的想法和習氣。

◎ 地球暖化與你我有關

“一善疼惜綠森林;二善珍惜水資源;三善時時省能源;四善餐餐多蔬果;五善向寶麗龍SAY NO!”慈青們以活潑易記的手語帶出愛惜地球母親的口訣,加深學員們對一日五善的印象。

慈濟志工鄭佐弘以一則短片播映,講述人類為了滿足口慾又想減少成本,廠商將公雞挑出攪成肉醬,只為留下擁有生產能力的母雞,畫面駭人。“科技的發達,是顯示出人類的偉大?還是增加破壞地球的速度?”

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與大地共生息,無節制的砍伐森林只為了挪出土地來發展畜牧業, 續而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與資源的消耗。地球是唯一的家園,如果人們不懂得珍惜與做出改變,預測在未來的四十年內,石油與食用水將會被耗盡。

從印尼來馬求學的含娜(Hanna)表示,馬來西亞的人很幸福,不被天災困擾日常生活。她希望大家能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也願意付出一分力,為地球做出改變。

“因為宗教的關係,我一向來都有吃素的習慣。今天我從中得知持素不單止是尊重生命,也可以環保減碳救地球!這讓我在日後更堅定地持素!”來自國民大學分校(UKMB)的黃紫騰同學分享道。

◎ 時代青年的使命

二十三歲在東南亞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當一名企業并購律師,穿名牌、開名車、賺取百萬年薪,夢想就是在美麗的海灘上建造屬於自己的屋子……首次蒞馬的畢業慈青葉秉倫是台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職工,與慈青學弟妹們分享自己的人生規划。

“大好人生,你在做什麼?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嗎?”一天,他從三十二樓公司望著窗外燦爛的澳洲陽光,內心深處的聲音喚起了他。

領到律師執照五天後,秉倫呈辭了;離開生活了十多年的澳洲,到台灣花蓮慈濟基金會當職工,開始了海外賑災的工作。

葉秉倫侃侃而談,八年前的決定讓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充實的生活。回到台灣靜思精舍服務,沒有私人辦公室,沒有冷氣吹,薪水也不高,他不曾後悔;多年來,他跟著慈濟隊伍到全球做賑災工作,開闊心房,他堅持走對的路。

秉倫以自己平凡的生平,循循善誘著大專青年不把物質享受當成追求的理想,而是手心向下,造福社會,心靈才會滿足、圓滿。

梁文莉贊同秉倫學長所說的:“能夠付出幫助別人,造福社會才是時下青年重要的使命”。文莉的朋友常問她:“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行善?這是那麼疲累的活動。”她覺得幫助別人是很開心、滿足的事,不會覺得後悔。

溫淑彬認為能出席此營隊的人非常幸福,很慶幸地聆聽葉秉倫學長的故事。淑彬表示,學長的分享讓她深知,地位與金錢不該是人生的盲目追求,需要學會如何取捨。

“我們身為時代青年,要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麽,了解自己的可信價值,學習‘四兩撥千斤,不是千斤撥四兩’。”慈濟新加坡執行長劉濟雨以此鼓勵青年應該學習把知識化為智慧,以智慧帶動身邊的親友,並實行展望新時代的使命。

(撰稿人:彭奕翔、黃天驕、李佳恩、謝集財、翁妤珊

JY_KL20120303_013a_lrq   JY_KL20120303_009a_csp
來自雪隆區二十七所大專院校的青年活力十足,大家集聚在一起探索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大專生。【攝影:黎日泉】
 
慈濟志工鄭佐弘為青年分享當今最迫切的環保課題,引導人人必須要從自身做起減碳救地球。【攝影:陳善沛】
 
 
JY_KL20120303_056a_lrq   JY_KL20120303_022a_wzk
素食是一種環保,學員紛紛響應,簽下齋戒卡同時,也讓自己踏出吃素的第一步。【攝影:黎日泉】
 
課程中雙向交流的環節,學員分享學習心得。【攝影:萬志坤】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做對的事 雪隆大專青年一日營

Tuesday, 28 February 2012

【分享會】葉秉倫學長與畢業慈青及在籍慈青有約

諸位敬愛的畢業慈青及在籍慈青:

日安!

感恩能夠得到 師公上人首肯,得以邀請葉秉倫學長(誠琳)前來雪隆與慈青慈懿團隊分享。

getimg

在澳洲當律師時,葉秉倫突然驚覺「大好人生我在做什麼?」於是他放下一切毅然回台,加入慈濟海外賑災的行列,現在的他,每天生活中都有感動。

僅此誠邀大家一定要把握難得因緣,活動細節如下:

日期:3月4日(星期日)
時間:
心靈座談,(1pm報到) 1.30pm-3.00pm,雪隆分會三樓佛堂
對象:畢業慈青、在籍慈青幹部

2011年慈青十五周年慶,我們曾經嘗試邀約過秉倫學長過來分享,可是當時因緣不成熟。這次難得秉倫學長過來,懇請畢業慈青們不要錯過,過來參與哦。

請大家趕緊向慈青慈懿學長會/畢業慈青推動小組報名!

雪隆慈青慈懿學長會暨畢業慈青推動小組 感恩合十

——————————————————————————————————

慈濟海外賑災工作者 葉秉倫:甘願做,就不會計較得失

葉秉倫:甘願做,就不會計較得失

2004年底,菲律賓發生嚴重的土石流,這場災難讓數萬人無家可歸,更帶走1600人的生命;葉秉倫跟著慈濟基金會到當地,在土石流肆虐的災區待了一個月,從清掃、消毒、淨水、蓋組合屋,什麼工作都做,「當我把一瓶乾淨的水交到災民手上,當下那一份感動、一念心,是怎樣都拿不走的。」曾經是律師,轉任慈濟基金會擔任海外賑災工作的葉秉倫有感而發地說。

在此之前,葉秉倫還是個穿著Armani西裝、在澳洲布里斯本一間律師事務所的企業併購律師。那時他有自己的辦公室、秘書、百萬年薪,還有人人稱羨的律師頭銜,這一切都是他在昆士蘭大學法律系時的人生規畫,但是一個星期六早上,在公司加班的他從三十二樓望著窗外燦爛的澳洲陽光,一個念頭跳出來:「大好人生,我到底在做什麼?」

10歲移民澳洲的葉秉倫,大學一畢業便進入Allens Arthur Robinson事務所,24歲的人生一路順遂,但從公司落地窗往外看的那一刻,他發現未來的數十年都是可以預見的:一間更大的辦公室、一棟好房子,甚至有一輛保時捷。不過,回頭看看事業正在巔峰的老闆們,他們卻一點也不快樂。葉秉倫不禁問自己:「這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不是,還有什麼更有意義的事可以做?」

現在不做,50歲會後悔

「如果我50歲生日那天早上醒過來時,看著天花板,我究竟對我的人生滿意?還是後悔?如果我現在給自己的答案是後悔,那我就該做出一些抉擇了。」葉秉倫回想當時的心情。因此,拿到律師執照五天後,他提出辭呈,下午便離開32樓的辦公室,不久後,他飛離了成長十多年的澳洲,回到台灣花蓮,在中央山脈下的慈濟基金會落腳,開始海外賑災的工作。

葉秉倫在學生時代就參與澳洲的慈濟青年服務社團,跟著慈青社,他探訪老人院、孤兒院等弱勢團體,在學習付出的過程中,他體會慈濟在全球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重責大任,更體會到證嚴法師肩上的重擔。

畢業那一年,葉秉倫回花蓮參加慈青營隊,營隊結束後,證嚴法師問他:「你什麼時候要畢業?回來(花蓮)做事也是做事。」當下,葉秉倫在心中發下了大願,要回花蓮幫助更多的人。

但是在抉擇人生道路時,看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葉秉倫也曾在心裡為自己找藉口:「利用週末做好事就可以了!」或是「當律師也是服務社會的方法啊!」所幸當初證嚴法師一個叮嚀:「你要好好堅持自己。」讓他在掙扎時有了力量。

掉到一樓,看見全世界

而面對他人的質疑:「你這樣做不合邏輯吧!」葉秉倫只是說:「以前當律師時,同事都抱怨薪水不夠、工時太長,卻還是一直做下去,這才奇怪。後來我發現,當你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標為何時,過程應該是為了目標而鋪陳,這才真正合乎邏輯。」

回到花蓮工作,葉秉倫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沒有冷氣吹,薪水也掉到2萬8千元,週末還要當志工,問他有沒有後悔過?他搖了搖頭,因為跟著慈濟隊伍全球賑災看透透,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道路是對的。

三年多來,葉秉倫參加過菲律賓賑災、越南大型義診以及美國卡翠納風災的物資發放等活動。「以前在32樓可以看得很遠,但哪裡都去不了,現在在1樓上班,反而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聽從了內心的熱情,現在葉秉倫的人生更開闊。

葉秉倫
26歲,現任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組員
曾任Allens Arthur Robinson律師

Wednesday, 15 February 2012

【慈青】從0到1 新鮮人初次手語秀

200 
加入歲末祝福經藏演繹時,黃敬權剛轉換新的工作,同時肩負學院慈青(JIPOS)聯絡人的責任。他覺得在平衡工作與志業間,時間管理很重要,「活在當下」是他的人生價值觀。(攝影者:張佑平,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7

週二,2012年 2月14日 【吳佳翰 蔡寶玲報導】

「第一次參與妙手(手語)練習時,我的『點播率』很高。」從加入慈青、踏入社會工作,一直到參與《水懺》經藏演繹,對新加坡畢業慈青徐鴻業來說,不過是半年的光景,在《水懺》的手語練習過程中,雖然頻頻被種子老師及夥伴們「叮嚀」,仍不改他堅持完成演繹的勇氣與定力。


新加坡畢業慈青學長徐鴻業與黃敬權,對於手語完全沒有任何的基礎,然而為了響應「誠齋戒、入經藏、滌心垢、去習氣」,報名參加歲末祝福《水懺》序曲演繹,並全程參與演練,直到正式演出完的那一刻。

學長智慧 引導消傲慢

初次接觸手語的黃敬權,自我要求甚高,常把握時間練習,連走路時也不空過。同爲慈青學長的表哥余承翰,逐字逐句地細心教導,讓他深入《水懺》義涵,從中學習手勢和動作。而吳宣儀、蕭宏倡兩位學長姊則在教學過程中,讓他省察到自己的傲慢心。

「原本反復練習後自認為表現很好,不明白學長、學姊爲何還有那麽多糾正。」蕭宏倡以分享的方式,溫和地引導和集訓,讓黃敬權有所深刻的體會,以致於能全心投入排練和演繹的過程中。唱誦到〈懺悔果報障〉時,黃敬權感觸良多,覺得自己有很多習氣需要改。

「苦海茫茫無邊,回頭明明是岸」最讓他感動的兩句歌詞,讓黃敬權回想起在職場上的人我是非,他的眼角閃爍著淚光地說,「很多人身在苦海而不自覺。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無法拉人『回岸』,但藉著經藏演繹的機會,讓苦海中的人們聽得見『諸佛的呼喚』。」

「希望我的聲音能震撼到別人!」每每唱誦到「三障諸惑應斷,諸佛聲聲呼喚……」,黃敬權就士氣高昂,仿佛要將自己心底的希望,用力地唱出來讓大家也能知道。

學習縮小 自己說環保

承擔學院慈青(JIPOS)聯絡人的黃敬權,曾經過度熱心宣導環保,卻換來他人的冷漠以對,這讓他感到有些喪氣。

「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先感受別人的感受,以同理心去勸說,別人就會較容易接受。」余承翰及張瑜珊以自身的經驗,與黃敬權分享;現在,黃敬權在公司推廣環保時,會先觀察每個人的接受程度,循序漸進地宣導。

人和人之間的磨合在所難免,黃敬權常常把在慈濟所學的道理,運用在生活和職場上。「一個經常懷著感恩心的人,不會遇到絕境。」這句他最喜歡的靜思語,提醒他處世的智慧,明白到所謂感恩就是縮小自己,才會時時開心自在。

法水入心 警惕提正念

「起初常常因為比不好而有挫折感。」在練習手語的過程中,徐鴻業感恩有夥伴們「義氣相挺」。「雖然他們很忙,但願意花時間給予教導。黃嬿芯學姊還錄了一段手語示範的影帶,讓我可以在回家時透過手機揣摩。吳宣儀學姊則利用健檢中心值班的空檔教導我。」

爲了把歌詞深印在腦海中,徐鴻業晚上都聽著《水懺》音樂入眠,「練習的時候,我會試著把心靜下來,從中感受一個團體的美,其實需要大家的成就,並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共事時,可以做到更好。」

「以前曾經認爲錢愈多愈好,可是現在發現錢不是最重要的,錢很好用,但人不要被錢控制。我們需要做些對自己有好處,也對大家有好處的事。」對照兩年前的自己,徐鴻業的價值觀改變不少。

影響他最深的其實是大愛劇場《一閃一閃亮晶晶》主角曾裕真老師的無私大愛。徐鴻業參與了社區《水懺》讀書會後,慢慢從懺文中反省自己。現在的他,清晨五點半就會起床參與「晨鐘起.熏法香」,恭聽證嚴上人的《靜思晨語》,透過網際網絡與夥伴們深入討論共勉,點滴的分享都讓他受用萬分。以前隨心所欲的徐鴻業,現在更相信因果,警惕自己不造惡因,不結惡緣。

勇於承擔 走入苦難處

2012年1月7日、8日,新加坡歲末祝福的經藏演繹前,徐鴻業站在後臺,看見《2011年全球慈濟大藏經》影帶中有一幕,一位入經藏菩薩躺在病床上還爲大家加油,讓他感覺到:「演繹不是個人的事,而是要把善的力量傳出去、弘揚佛法,接引更多人來行善。」

徐鴻業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他期許自己有一天能參與海外義診,在這個災難頻傳的時代,提起正念,勇於承擔,讓世界變得更好。

074   075
一場場演繹前的空檔間,大家積極把握分秒專注練習和唱誦經文,句句入髓,洗滌心靈。(攝影者:黃瓋瑩,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8)
 
「練習的時候,我會試著把心靜下來,從中感受一個團體的美,需要大家的合作;同時希望在日常生活與人共事時,可以做到更好。」這是徐鴻業(右二)入經藏後最大的收穫。(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7)
 
 
076
「慈青,二十年!」全體參與歲末祝福經藏演繹的妙手、妙音及演繹組的慈青、畢業慈少及慈青學長們,用最虔誠歡喜的心,迎接全球慈青邁入二十周年的到來。(攝影者:劉素方,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8)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從0到1 新鮮人初次手語秀

Tuesday, 14 February 2012

【好文共享】哈佛的幸福課

文/董月玲 張開平

幸福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
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甚至從漢堡裡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本‧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
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
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
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
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

20100401xf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
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
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被身邊的人
認定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用酗
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起
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這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
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
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每天並不開心。

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
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
是打傢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能讓你快樂的課。
  2. 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
  3. 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 接受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兒。
  5. 簡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 有規律地鍛煉。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 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更開心。
  8. 慷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 勇敢。
  10. 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青年文摘錄版2007年11月‧心理視窗 / 2007-11-26

Saturday, 11 February 2012

【好文分享】不再習慣性詛咒過日子

用心祝福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
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部的祝福來取代擔心的心情,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囉!

因為,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