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9 February 2012

【中國報-大講堂】 回歸簡約生活 從慈青做起

20120214picture01 
慈青每年所推動的“百蔬V族”運動,引起了熱烈回響,甚至友族同胞也前來支持

週一,2012年 2月13日 【鄭喜文報導】

有人說,“University”的粵語翻譯是“由你玩四年”,詼諧地調侃大學生的放縱無羈及無所作為,偏偏就有如此一群學生,以純樸的心智,堅定地佇立在崗位上,對環保及慈善有著“死心眼”般的執著……

慈濟希望撇下五光十色的喧嘩都市,透過回到最原始的生活,讓青年思考自己的方向及人生目標,而許多大專生,也因為認識慈濟,影響了價值觀,間接擁有了一個更宏觀的人生方向。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顧名思義,是一群來自全球各大學院所組成的大專生,他們擁有共同的理念、一致的人生方向、願意走入人群、付出自我,成為校園少見的一股清流。

而在馬來西亞,超過30所大專設有慈青社團,並在過去15年來超過17次的生活營,參與累計人數超過5000人,在這當中,有一所大學是不得不重點介紹的。

博特拉大學,其校園裡有“慈青之家”,簡單來說,那是慈青的宿舍,集中了一群願意委身的慈青,共同奉行“簡約生活”,如宿舍沒有洗衣機,學生必須在房子外面的地上用刷子洗衣服;宿舍也沒有熱水器,學生得掌握洗澡時間,若夜間洗澡則必須燒熱水……

慈濟希望撇下五光十色的喧嘩都市,透過回到最原始的生活,讓青年思考自己的方向及人生目標,而許多大專生,也因為認識慈濟,影響了價值觀,而間接擁有了一個更宏觀的人生方向。

例如,慈青學員擁有自己的制服,女學員更必須綁辮子,這猶如清朝時代的要求,讓許多剛剛加入的學員感覺很不自在,但你會慢慢發現,統一制服及髮型等細節所帶來的“無比較心”,會逐漸蔓延至學員的各個領域上。而當內心那股清靜經得起千錘百煉時,學員才得以看清,在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時,外在物質不應該概括其中,而這種領悟,遠遠超過追求清靜時的一切束縳。

從“身不由己”到全然融入,這當中是一股怎么樣的力量在互相牽引?也許,從以下四位學員的分享當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慈青校園中傳播真善美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由來:

1974年開始,一群花蓮師專明道社的同學常常跟隨證嚴上人下鄉訪貧、義診,這批因學佛結緣,起而實踐力行的青年志工,堪稱“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先驅。

1989年,位于新竹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多位志趣相投的學生,開始積極將慈濟人文帶入各大專院校,他們不定期舉辦茶會、共修、參訪,讓更多同學認識慈濟精神,並參與委員關懷貧戶;翌年六月正式組隊回花蓮慈濟醫院擔任志工,借由病人的示現,讓同學深深體悟生命的無常,進而反省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服務中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人生智慧。

1992年5月31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正式成立,秉持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以啟發良知,發揮良能,培養現代青年為聯誼會成立之宗旨,遍佈各地的慈青以各種方式參與慈濟活動,並將真善美的人文精神與大愛無國界的理念,經由各種形式的活動與彼此間的交流互動,在校園中落實。

在短短的20年當中,慈青從當時逾40所學校的參與,發展至如今約百所大專院校的熱烈回響,並持續地在海外各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南非、澳洲、紐西蘭、日本、中國、泰國、越南、新加坡、菲律賓、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地都發揮其滲透人群的影響力。

慈青使命

慈青聯誼會成立之初,上人對慈青有三項期勉:一為利用課余做慈濟;二是培養悲天憫人的胸襟;三為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上人對慈青慈示:“將來社會是好是壞?如何讓各行各業循規蹈矩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就看現在的年輕人。青少年是社會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是人生的希望,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一群很好的青年,將來這個世間不就是黑暗的嗎?”

感于上人憂心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問題,慈青從2000年開始,于社區推動“社區青少年服務隊”,盼藉由帶動社區青少年參與志工活動,使年輕飛揚的心找到生命依歸處。更于2002年起于社區開辦營隊活動,引導時下青少年體悟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及志工服務的精神;慈青亦從服務當中體會生命的良能與價值。

張傳溢:回到原點學習付出
(31歲,慈青組長)

在大學朋友推薦之下,張傳溢前往馬六甲參加了一個4天3夜的“靜思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慈青,一群志同道合人的年輕人學習如何付出,在別人還未開口之前主動提供協助,那感覺非常良好。”

傳溢畢業于工程系后,選擇繼續活躍于慈青,協助在籍慈青推動及提倡美好的理念。

不知不覺中,目前身在金融界的他已參與慈青長達11年。

“慈青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學員的關係如家人一樣,不論你是在籍學生、畢業生,還是成家立業了,你也是慈青的一分子,只是以不同的身分提供援助。

“當然,慈青最能落實的概念是環保,我們小學時被灌輸道德理念,中學時強調吸取知識,長大后追求功成名就,而慈青協助我們回到原點,如何貢獻社會?環保只是切入點,從自備餐具、立志吃素開始,而慈青的切身影響是價值觀的改變,而價值觀會直接影響人生規劃,那是非常重要的。

“慈青時常要求我們自問,你為社會貢獻了多少?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如何利用自己剩余的時間?當你認真探索時,不經意的,你放下了自己。

“所以,我選擇下班后參與開會,籌劃有意義的活動,減少娛樂活動,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黃姿殷:改變自己開闊眼界
(25歲,慈青組長)

“在我初中三時,母親鼓勵我參與慈濟活動,當時我很意外地發現,儘管是佛教背景,然而精神是超越宗教的。

“慈青大力提倡環保,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及能力透過環保拯救地球,所以在師範專科學院時,我時常自己下廚,減少外食,也會額外省水省電,並盡量與同學共同使用汽車,有時候,即使自己有車,我也會選擇乘搭公共交通。”

目前,從事小學教師的姿殷,在潛移默化下,深深影響了自己在教學時的心態。

“我會用靜思語來教學及解決問題,如早前有一名6年級的學生,在教室哭泣了兩天,原來是與較好的同學起爭執,對方不願意跟他和好,恰好他在靜思語教學時,抽到一個字條:不要學拳頭,要學低頭,看見后,他若有所悟,沒多久走去向對方道歉,問題就化解了。

“我參與慈青也有11年了,加入前我習慣封閉自己,不喜歡也不善于溝通,但投身慈青必須大量的溝通,而我願意改變自己,這決定不僅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縮小了自己,也看見更多的別人。”

邱秀音:重新孕育良心愛心
(23歲,國大慈青干部)

“我是在國大醫學一年級時,被朋友邀約參加慈濟在馬六甲的營會,雖然深受感動,卻沒有行動,直到醫學三年級時,再次受邀參加醫護生聯誼會,才決定全心投入。

“在那裏,我聽見了多名醫生的分享,他們不僅醫病,更注重醫心,深深地感動了我,恰好醫學三年級開始面對病人,加上課業又繁重,忘記了當初選擇醫學系的原因,是為了協助病人,減輕他們的痛楚,那一顆善心,在那一天被重新激發。”

邱秀音笑說,慈青是一個充電的好去處,時常提醒自己在當下位置的目的,而不被生活的步伐給麻木了。

此外,透過早前“百蔬V族”的運動,她立志吃素救地球,該舉止也影響了身邊許多朋友,令她很開心。

“慈青是一個孕育良心及愛心的地方,我曾前往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實習3周,看見在那裏的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非常值得學習,有人說:笑容,可以令病人痊愈了一半,這是真的。”

“不得不提的是,該醫院非常注重環保,工作人員都是吃素的,垃圾如針筒在丟棄前也會進行分類,雖然本地醫院並不奉行此道,但我選擇從自己開始,每天都會收集被浪費的紙張,我堅信,醫生救人的同時也可以救地球的!”

劉政廷:改變須從自身開始
(25歲,國大慈青干部)

這名語言治療四年級生,由于母親是慈濟的一分子,所以他在進入大學前已經知道相關組織,並在大學一年級時,選擇參加慈濟茶會,從此改寫了自己的腳本。

“當時的主題是孝道,深深觸動剛到吉隆坡求學的自己,它令我不斷地反省自己,並漸漸地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令我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我從小即是一個很好勝的人,容易鑽牛角尖,然而在聽了上人說:未來是妄想,過去是雜念,必須把握現在時,我茅塞頓開,決定盡好當學生及孩子的本分。

“醫院,總給人沒有溫度的冷清之感,然而在加入慈青后,我改觀了,因為我知道改變必須從自己開始。

尤其在參加一年一度的回臺幹訓營后,在那裏看見了許多謙卑的生命,當時我心想,如果連大醫生也如此,那自己又是什么呢?我學習了謙虛,驕傲帶來的困擾,是孤單。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在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及談判后,國大校長同意食堂禁用寶麗龍,外包的同學必須自備飯盒盛裝食物,否則必須購買紙盒,這就是慈青存在的影響力。”

20120214picture02   20120214picture03
一群大專生,在五光十色的都市選擇回歸簡樸生活。
 
“百蔬V族”,影響了許多青年對“素食”的觀念。
 
 

文章轉載自:中國報 - 歸簡約生活 從慈青做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