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February 2012

【分享會】葉秉倫學長與畢業慈青及在籍慈青有約

諸位敬愛的畢業慈青及在籍慈青:

日安!

感恩能夠得到 師公上人首肯,得以邀請葉秉倫學長(誠琳)前來雪隆與慈青慈懿團隊分享。

getimg

在澳洲當律師時,葉秉倫突然驚覺「大好人生我在做什麼?」於是他放下一切毅然回台,加入慈濟海外賑災的行列,現在的他,每天生活中都有感動。

僅此誠邀大家一定要把握難得因緣,活動細節如下:

日期:3月4日(星期日)
時間:
心靈座談,(1pm報到) 1.30pm-3.00pm,雪隆分會三樓佛堂
對象:畢業慈青、在籍慈青幹部

2011年慈青十五周年慶,我們曾經嘗試邀約過秉倫學長過來分享,可是當時因緣不成熟。這次難得秉倫學長過來,懇請畢業慈青們不要錯過,過來參與哦。

請大家趕緊向慈青慈懿學長會/畢業慈青推動小組報名!

雪隆慈青慈懿學長會暨畢業慈青推動小組 感恩合十

——————————————————————————————————

慈濟海外賑災工作者 葉秉倫:甘願做,就不會計較得失

葉秉倫:甘願做,就不會計較得失

2004年底,菲律賓發生嚴重的土石流,這場災難讓數萬人無家可歸,更帶走1600人的生命;葉秉倫跟著慈濟基金會到當地,在土石流肆虐的災區待了一個月,從清掃、消毒、淨水、蓋組合屋,什麼工作都做,「當我把一瓶乾淨的水交到災民手上,當下那一份感動、一念心,是怎樣都拿不走的。」曾經是律師,轉任慈濟基金會擔任海外賑災工作的葉秉倫有感而發地說。

在此之前,葉秉倫還是個穿著Armani西裝、在澳洲布里斯本一間律師事務所的企業併購律師。那時他有自己的辦公室、秘書、百萬年薪,還有人人稱羨的律師頭銜,這一切都是他在昆士蘭大學法律系時的人生規畫,但是一個星期六早上,在公司加班的他從三十二樓望著窗外燦爛的澳洲陽光,一個念頭跳出來:「大好人生,我到底在做什麼?」

10歲移民澳洲的葉秉倫,大學一畢業便進入Allens Arthur Robinson事務所,24歲的人生一路順遂,但從公司落地窗往外看的那一刻,他發現未來的數十年都是可以預見的:一間更大的辦公室、一棟好房子,甚至有一輛保時捷。不過,回頭看看事業正在巔峰的老闆們,他們卻一點也不快樂。葉秉倫不禁問自己:「這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不是,還有什麼更有意義的事可以做?」

現在不做,50歲會後悔

「如果我50歲生日那天早上醒過來時,看著天花板,我究竟對我的人生滿意?還是後悔?如果我現在給自己的答案是後悔,那我就該做出一些抉擇了。」葉秉倫回想當時的心情。因此,拿到律師執照五天後,他提出辭呈,下午便離開32樓的辦公室,不久後,他飛離了成長十多年的澳洲,回到台灣花蓮,在中央山脈下的慈濟基金會落腳,開始海外賑災的工作。

葉秉倫在學生時代就參與澳洲的慈濟青年服務社團,跟著慈青社,他探訪老人院、孤兒院等弱勢團體,在學習付出的過程中,他體會慈濟在全球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重責大任,更體會到證嚴法師肩上的重擔。

畢業那一年,葉秉倫回花蓮參加慈青營隊,營隊結束後,證嚴法師問他:「你什麼時候要畢業?回來(花蓮)做事也是做事。」當下,葉秉倫在心中發下了大願,要回花蓮幫助更多的人。

但是在抉擇人生道路時,看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葉秉倫也曾在心裡為自己找藉口:「利用週末做好事就可以了!」或是「當律師也是服務社會的方法啊!」所幸當初證嚴法師一個叮嚀:「你要好好堅持自己。」讓他在掙扎時有了力量。

掉到一樓,看見全世界

而面對他人的質疑:「你這樣做不合邏輯吧!」葉秉倫只是說:「以前當律師時,同事都抱怨薪水不夠、工時太長,卻還是一直做下去,這才奇怪。後來我發現,當你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標為何時,過程應該是為了目標而鋪陳,這才真正合乎邏輯。」

回到花蓮工作,葉秉倫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沒有冷氣吹,薪水也掉到2萬8千元,週末還要當志工,問他有沒有後悔過?他搖了搖頭,因為跟著慈濟隊伍全球賑災看透透,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道路是對的。

三年多來,葉秉倫參加過菲律賓賑災、越南大型義診以及美國卡翠納風災的物資發放等活動。「以前在32樓可以看得很遠,但哪裡都去不了,現在在1樓上班,反而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聽從了內心的熱情,現在葉秉倫的人生更開闊。

葉秉倫
26歲,現任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組員
曾任Allens Arthur Robinson律師

【筆耕培訓】雪隆筆耕組第二次培訓課

日期:03-03-2012(六)
時間:2.30-5.30PM
地點:雪隆分會三樓多功能會議室

con_title5

喜歡寫人物及個案故事的您希望為慈濟留下歷史,
卻不知從何著手?
2012年3月份的筆耕第二次培訓課,
有陳基球和陳金香跟大家分享。

講師簡介:
陳基球累計三十多年的報館編務經驗,
曾擔任星洲日報副總編,負責關心採訪部和編輯部,
也曾提供在即編採人員的培訓。
目前為《慈悲》佛教季刊編委會和專欄作者。

師伯在第二堂課會講解:

各種說明文的寫法。

 

陳金香累積十多年的慈濟文章寫作經驗,
兼任訪視員的她擅長撰寫人物故事和個案,
也曾搭檔三合一團隊企劃勤務。

師姑會分享:

“一支幸福筆寫盡人間悲歡事”

以照顧戶陳英阿嬤作故事題材,
現場即示範找資料及採訪。
內容非常精彩,請大家勿錯過!

注!!

請大家攜帶手提電腦、以及自備筆記本和筆。
請和氣互愛幹事們廣發給社區志工得知,
鼓勵幹事及有興趣者前來參加。


雪隆筆耕組合十
雪隆人文真善美團隊 虔誠合十
With Gratitude,
TzuChi KL 3in1 Group
Email: tzuchikl3in1@gmail.com
Tel: 603-78809048

Sunday, 19 February 2012

【慈青】百蔬V族-慈青 (988创好年"年度赞奖")

 

『百蔬V族』 V-Gen'簡介

配合慈濟環保二十週年,全球慈青積極推動“時代青年千萬蔬‧減少百萬CO2”運動。而馬來西亞吉隆坡慈青在2010年七月初也發起了“百蔬V族”運動,以“百蔬V族百萬蔬‧減少百萬CO2”作為宣導口號,邀請988電台為媒體夥伴。

慈青不僅透過口口相傳,還運用“面子書”及部落格,結合媒體的力量,一同對外宣導“百蔬V族”運動,藉由蔬食環保救地球的概念,邀約人人一同以行動響應為地球盡心力。

這項運動通過吉隆坡三十所大專慈青在各校園內推動,分發“V卡”讓所有登記響應的人在卡上記錄自己每一餐素,號召大專生響應蔬食一百餐救地球。

誠如“百蔬V族”沿用的口號“百蔬V族百萬蔬‧減少百萬CO2”,慈青依然會持續推動,誠願能影響更多人齋戒茹素,環保護生,疼惜大地。

 

轉載自 大馬廣播電台988

【中國報-大講堂】 回歸簡約生活 從慈青做起

20120214picture01 
慈青每年所推動的“百蔬V族”運動,引起了熱烈回響,甚至友族同胞也前來支持

週一,2012年 2月13日 【鄭喜文報導】

有人說,“University”的粵語翻譯是“由你玩四年”,詼諧地調侃大學生的放縱無羈及無所作為,偏偏就有如此一群學生,以純樸的心智,堅定地佇立在崗位上,對環保及慈善有著“死心眼”般的執著……

慈濟希望撇下五光十色的喧嘩都市,透過回到最原始的生活,讓青年思考自己的方向及人生目標,而許多大專生,也因為認識慈濟,影響了價值觀,間接擁有了一個更宏觀的人生方向。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顧名思義,是一群來自全球各大學院所組成的大專生,他們擁有共同的理念、一致的人生方向、願意走入人群、付出自我,成為校園少見的一股清流。

而在馬來西亞,超過30所大專設有慈青社團,並在過去15年來超過17次的生活營,參與累計人數超過5000人,在這當中,有一所大學是不得不重點介紹的。

博特拉大學,其校園裡有“慈青之家”,簡單來說,那是慈青的宿舍,集中了一群願意委身的慈青,共同奉行“簡約生活”,如宿舍沒有洗衣機,學生必須在房子外面的地上用刷子洗衣服;宿舍也沒有熱水器,學生得掌握洗澡時間,若夜間洗澡則必須燒熱水……

慈濟希望撇下五光十色的喧嘩都市,透過回到最原始的生活,讓青年思考自己的方向及人生目標,而許多大專生,也因為認識慈濟,影響了價值觀,而間接擁有了一個更宏觀的人生方向。

例如,慈青學員擁有自己的制服,女學員更必須綁辮子,這猶如清朝時代的要求,讓許多剛剛加入的學員感覺很不自在,但你會慢慢發現,統一制服及髮型等細節所帶來的“無比較心”,會逐漸蔓延至學員的各個領域上。而當內心那股清靜經得起千錘百煉時,學員才得以看清,在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時,外在物質不應該概括其中,而這種領悟,遠遠超過追求清靜時的一切束縳。

從“身不由己”到全然融入,這當中是一股怎么樣的力量在互相牽引?也許,從以下四位學員的分享當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慈青校園中傳播真善美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由來:

1974年開始,一群花蓮師專明道社的同學常常跟隨證嚴上人下鄉訪貧、義診,這批因學佛結緣,起而實踐力行的青年志工,堪稱“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先驅。

1989年,位于新竹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多位志趣相投的學生,開始積極將慈濟人文帶入各大專院校,他們不定期舉辦茶會、共修、參訪,讓更多同學認識慈濟精神,並參與委員關懷貧戶;翌年六月正式組隊回花蓮慈濟醫院擔任志工,借由病人的示現,讓同學深深體悟生命的無常,進而反省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服務中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人生智慧。

1992年5月31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正式成立,秉持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以啟發良知,發揮良能,培養現代青年為聯誼會成立之宗旨,遍佈各地的慈青以各種方式參與慈濟活動,並將真善美的人文精神與大愛無國界的理念,經由各種形式的活動與彼此間的交流互動,在校園中落實。

在短短的20年當中,慈青從當時逾40所學校的參與,發展至如今約百所大專院校的熱烈回響,並持續地在海外各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南非、澳洲、紐西蘭、日本、中國、泰國、越南、新加坡、菲律賓、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地都發揮其滲透人群的影響力。

慈青使命

慈青聯誼會成立之初,上人對慈青有三項期勉:一為利用課余做慈濟;二是培養悲天憫人的胸襟;三為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上人對慈青慈示:“將來社會是好是壞?如何讓各行各業循規蹈矩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就看現在的年輕人。青少年是社會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是人生的希望,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一群很好的青年,將來這個世間不就是黑暗的嗎?”

感于上人憂心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問題,慈青從2000年開始,于社區推動“社區青少年服務隊”,盼藉由帶動社區青少年參與志工活動,使年輕飛揚的心找到生命依歸處。更于2002年起于社區開辦營隊活動,引導時下青少年體悟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及志工服務的精神;慈青亦從服務當中體會生命的良能與價值。

張傳溢:回到原點學習付出
(31歲,慈青組長)

在大學朋友推薦之下,張傳溢前往馬六甲參加了一個4天3夜的“靜思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慈青,一群志同道合人的年輕人學習如何付出,在別人還未開口之前主動提供協助,那感覺非常良好。”

傳溢畢業于工程系后,選擇繼續活躍于慈青,協助在籍慈青推動及提倡美好的理念。

不知不覺中,目前身在金融界的他已參與慈青長達11年。

“慈青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學員的關係如家人一樣,不論你是在籍學生、畢業生,還是成家立業了,你也是慈青的一分子,只是以不同的身分提供援助。

“當然,慈青最能落實的概念是環保,我們小學時被灌輸道德理念,中學時強調吸取知識,長大后追求功成名就,而慈青協助我們回到原點,如何貢獻社會?環保只是切入點,從自備餐具、立志吃素開始,而慈青的切身影響是價值觀的改變,而價值觀會直接影響人生規劃,那是非常重要的。

“慈青時常要求我們自問,你為社會貢獻了多少?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如何利用自己剩余的時間?當你認真探索時,不經意的,你放下了自己。

“所以,我選擇下班后參與開會,籌劃有意義的活動,減少娛樂活動,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黃姿殷:改變自己開闊眼界
(25歲,慈青組長)

“在我初中三時,母親鼓勵我參與慈濟活動,當時我很意外地發現,儘管是佛教背景,然而精神是超越宗教的。

“慈青大力提倡環保,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及能力透過環保拯救地球,所以在師範專科學院時,我時常自己下廚,減少外食,也會額外省水省電,並盡量與同學共同使用汽車,有時候,即使自己有車,我也會選擇乘搭公共交通。”

目前,從事小學教師的姿殷,在潛移默化下,深深影響了自己在教學時的心態。

“我會用靜思語來教學及解決問題,如早前有一名6年級的學生,在教室哭泣了兩天,原來是與較好的同學起爭執,對方不願意跟他和好,恰好他在靜思語教學時,抽到一個字條:不要學拳頭,要學低頭,看見后,他若有所悟,沒多久走去向對方道歉,問題就化解了。

“我參與慈青也有11年了,加入前我習慣封閉自己,不喜歡也不善于溝通,但投身慈青必須大量的溝通,而我願意改變自己,這決定不僅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縮小了自己,也看見更多的別人。”

邱秀音:重新孕育良心愛心
(23歲,國大慈青干部)

“我是在國大醫學一年級時,被朋友邀約參加慈濟在馬六甲的營會,雖然深受感動,卻沒有行動,直到醫學三年級時,再次受邀參加醫護生聯誼會,才決定全心投入。

“在那裏,我聽見了多名醫生的分享,他們不僅醫病,更注重醫心,深深地感動了我,恰好醫學三年級開始面對病人,加上課業又繁重,忘記了當初選擇醫學系的原因,是為了協助病人,減輕他們的痛楚,那一顆善心,在那一天被重新激發。”

邱秀音笑說,慈青是一個充電的好去處,時常提醒自己在當下位置的目的,而不被生活的步伐給麻木了。

此外,透過早前“百蔬V族”的運動,她立志吃素救地球,該舉止也影響了身邊許多朋友,令她很開心。

“慈青是一個孕育良心及愛心的地方,我曾前往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實習3周,看見在那裏的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非常值得學習,有人說:笑容,可以令病人痊愈了一半,這是真的。”

“不得不提的是,該醫院非常注重環保,工作人員都是吃素的,垃圾如針筒在丟棄前也會進行分類,雖然本地醫院並不奉行此道,但我選擇從自己開始,每天都會收集被浪費的紙張,我堅信,醫生救人的同時也可以救地球的!”

劉政廷:改變須從自身開始
(25歲,國大慈青干部)

這名語言治療四年級生,由于母親是慈濟的一分子,所以他在進入大學前已經知道相關組織,並在大學一年級時,選擇參加慈濟茶會,從此改寫了自己的腳本。

“當時的主題是孝道,深深觸動剛到吉隆坡求學的自己,它令我不斷地反省自己,並漸漸地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令我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我從小即是一個很好勝的人,容易鑽牛角尖,然而在聽了上人說:未來是妄想,過去是雜念,必須把握現在時,我茅塞頓開,決定盡好當學生及孩子的本分。

“醫院,總給人沒有溫度的冷清之感,然而在加入慈青后,我改觀了,因為我知道改變必須從自己開始。

尤其在參加一年一度的回臺幹訓營后,在那裏看見了許多謙卑的生命,當時我心想,如果連大醫生也如此,那自己又是什么呢?我學習了謙虛,驕傲帶來的困擾,是孤單。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在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及談判后,國大校長同意食堂禁用寶麗龍,外包的同學必須自備飯盒盛裝食物,否則必須購買紙盒,這就是慈青存在的影響力。”

20120214picture02   20120214picture03
一群大專生,在五光十色的都市選擇回歸簡樸生活。
 
“百蔬V族”,影響了許多青年對“素食”的觀念。
 
 

文章轉載自:中國報 - 歸簡約生活 從慈青做起

【慈青】薪傳.傳心 不後悔的將來

115 
「師徒之間」這堂課中,蕭菊貞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引導學員思考人生問題。(攝影者:黃新,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2/02/07

週五,2012年 2月10日 【林俞如報導】

「每個人都曾有過後悔,如果可以選擇,要如何渡過明天?」2012年慈青薪傳營於2月7日在花蓮慈濟靜思堂開營,來自全臺102所大專院校、226位慈青幹部搭上開往花蓮的火車,一同回到心靈的故鄉,重新找回生命的感動,以及承擔使命的勇氣。


延續去(2011)年經藏演繹的精神,今年為期五天四夜的營隊課程,依循《法譬如水》經文的精神,引領慈青學員透過懺悔自省,學習調整好自己的心,倒空心中那杯水,再將空杯注入滿滿的法水,內化於心,涵養正向的力量,繼而將善法帶回學校,迎接更多菩提「心」芽。

螞蟻雄兵 承擔家業

「時代青年擔使命,懺悔清淨承家業!」慈青同學整齊清亮的口號,響徹在花蓮靜思堂裡,來自各大專院校的慈青同學,用最堅定的語氣拉開了本次營隊的序幕。靜思精舍德格師父期許慈青同學肩負時代青年的使命,學習勇於承擔,並從人與人之間的感動,找到心中的答案。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自1992年成立至今,已經滿二十年,一粒粒的種子已發芽成長、蔚然成林。然而二十年前的慈青,雖然都穿著藍色制服,褲子卻各形各色。

「有人的地方就有藍天,有白雲飄過的地方,會讓人感到格外清新。」任職於宗教處的慈青學長黃芳淇,在第一堂課中分享證嚴上人為慈青設計白色褲子的因緣,讓慈青同學穿上藍天白雲的制服時,在每個生活與動作中都要用心,男生顯現朝氣,女生綁上辮子顯現端莊。

人生無常 把握當下

著名的紀錄片導演蕭菊貞,因為製作上人紀錄片而走入慈濟,得過兩次金馬獎的她,分享已故的生命作家杏林子(劉俠)曾經邀她拍紀錄片,她卻因故一直拒絕,等到答應以後,才知道劉俠已經往生,讓她非常難過。

「每個人都曾有過後悔,如果可以選擇,要如何渡過明天?面對無常,就是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蕭菊貞以自身的故事為例,期許大家把握生命中所有相會的每一個人。

就讀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的歐潔安,聽完蕭菊貞的分享後,想起自己承擔慈青社長這一年的過程,感觸特別深刻,「去年我承擔慈青社長這一年中,和幹部之間難免有磨擦和溝通的問題;但,感恩我有機會承擔!」歐潔安把握住磨練的機會,藉由與幹部共事,讓她成長了很多,學會了「人圓、事圓、理則圓」的道理。

來自明新科技大學的黃品齊,自悔去年沒有把握因緣皈依上人,內心後悔不已。今年他發願一定要回薪傳營皈依上人,當上人的弟子,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用堅定的道心行在菩薩道上。

「如今慈航已經啟動,期待各位慈青發心立願,人間菩薩大招生,把握機會恆持剎那,別因為轉換而放棄。」德(耒曼)師父的殷殷叮嚀,每一位慈青幹部都牢記於心。德格師父也勉勵學員,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阻力化為助力,超越事項上的煩惱,慈濟的道路上才能愈走愈堅定。

116   117
任職於宗教處慈青學長黃芳淇,分享慈青成立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與最初的意義。(攝影者:陳秋菊,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2/02/07)
 
練歐潔安回想起承擔社長這一年中,與夥伴們的相處與溝通,深刻感覺到蕭菊貞說的:「把握生命中與你相會的每個人。」(攝影者:羅明道,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2/02/07)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薪傳.傳心 不後悔的將來

Wednesday, 15 February 2012

【慈青】從0到1 新鮮人初次手語秀

200 
加入歲末祝福經藏演繹時,黃敬權剛轉換新的工作,同時肩負學院慈青(JIPOS)聯絡人的責任。他覺得在平衡工作與志業間,時間管理很重要,「活在當下」是他的人生價值觀。(攝影者:張佑平,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7

週二,2012年 2月14日 【吳佳翰 蔡寶玲報導】

「第一次參與妙手(手語)練習時,我的『點播率』很高。」從加入慈青、踏入社會工作,一直到參與《水懺》經藏演繹,對新加坡畢業慈青徐鴻業來說,不過是半年的光景,在《水懺》的手語練習過程中,雖然頻頻被種子老師及夥伴們「叮嚀」,仍不改他堅持完成演繹的勇氣與定力。


新加坡畢業慈青學長徐鴻業與黃敬權,對於手語完全沒有任何的基礎,然而為了響應「誠齋戒、入經藏、滌心垢、去習氣」,報名參加歲末祝福《水懺》序曲演繹,並全程參與演練,直到正式演出完的那一刻。

學長智慧 引導消傲慢

初次接觸手語的黃敬權,自我要求甚高,常把握時間練習,連走路時也不空過。同爲慈青學長的表哥余承翰,逐字逐句地細心教導,讓他深入《水懺》義涵,從中學習手勢和動作。而吳宣儀、蕭宏倡兩位學長姊則在教學過程中,讓他省察到自己的傲慢心。

「原本反復練習後自認為表現很好,不明白學長、學姊爲何還有那麽多糾正。」蕭宏倡以分享的方式,溫和地引導和集訓,讓黃敬權有所深刻的體會,以致於能全心投入排練和演繹的過程中。唱誦到〈懺悔果報障〉時,黃敬權感觸良多,覺得自己有很多習氣需要改。

「苦海茫茫無邊,回頭明明是岸」最讓他感動的兩句歌詞,讓黃敬權回想起在職場上的人我是非,他的眼角閃爍著淚光地說,「很多人身在苦海而不自覺。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無法拉人『回岸』,但藉著經藏演繹的機會,讓苦海中的人們聽得見『諸佛的呼喚』。」

「希望我的聲音能震撼到別人!」每每唱誦到「三障諸惑應斷,諸佛聲聲呼喚……」,黃敬權就士氣高昂,仿佛要將自己心底的希望,用力地唱出來讓大家也能知道。

學習縮小 自己說環保

承擔學院慈青(JIPOS)聯絡人的黃敬權,曾經過度熱心宣導環保,卻換來他人的冷漠以對,這讓他感到有些喪氣。

「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先感受別人的感受,以同理心去勸說,別人就會較容易接受。」余承翰及張瑜珊以自身的經驗,與黃敬權分享;現在,黃敬權在公司推廣環保時,會先觀察每個人的接受程度,循序漸進地宣導。

人和人之間的磨合在所難免,黃敬權常常把在慈濟所學的道理,運用在生活和職場上。「一個經常懷著感恩心的人,不會遇到絕境。」這句他最喜歡的靜思語,提醒他處世的智慧,明白到所謂感恩就是縮小自己,才會時時開心自在。

法水入心 警惕提正念

「起初常常因為比不好而有挫折感。」在練習手語的過程中,徐鴻業感恩有夥伴們「義氣相挺」。「雖然他們很忙,但願意花時間給予教導。黃嬿芯學姊還錄了一段手語示範的影帶,讓我可以在回家時透過手機揣摩。吳宣儀學姊則利用健檢中心值班的空檔教導我。」

爲了把歌詞深印在腦海中,徐鴻業晚上都聽著《水懺》音樂入眠,「練習的時候,我會試著把心靜下來,從中感受一個團體的美,其實需要大家的成就,並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共事時,可以做到更好。」

「以前曾經認爲錢愈多愈好,可是現在發現錢不是最重要的,錢很好用,但人不要被錢控制。我們需要做些對自己有好處,也對大家有好處的事。」對照兩年前的自己,徐鴻業的價值觀改變不少。

影響他最深的其實是大愛劇場《一閃一閃亮晶晶》主角曾裕真老師的無私大愛。徐鴻業參與了社區《水懺》讀書會後,慢慢從懺文中反省自己。現在的他,清晨五點半就會起床參與「晨鐘起.熏法香」,恭聽證嚴上人的《靜思晨語》,透過網際網絡與夥伴們深入討論共勉,點滴的分享都讓他受用萬分。以前隨心所欲的徐鴻業,現在更相信因果,警惕自己不造惡因,不結惡緣。

勇於承擔 走入苦難處

2012年1月7日、8日,新加坡歲末祝福的經藏演繹前,徐鴻業站在後臺,看見《2011年全球慈濟大藏經》影帶中有一幕,一位入經藏菩薩躺在病床上還爲大家加油,讓他感覺到:「演繹不是個人的事,而是要把善的力量傳出去、弘揚佛法,接引更多人來行善。」

徐鴻業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他期許自己有一天能參與海外義診,在這個災難頻傳的時代,提起正念,勇於承擔,讓世界變得更好。

074   075
一場場演繹前的空檔間,大家積極把握分秒專注練習和唱誦經文,句句入髓,洗滌心靈。(攝影者:黃瓋瑩,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8)
 
「練習的時候,我會試著把心靜下來,從中感受一個團體的美,需要大家的合作;同時希望在日常生活與人共事時,可以做到更好。」這是徐鴻業(右二)入經藏後最大的收穫。(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7)
 
 
076
「慈青,二十年!」全體參與歲末祝福經藏演繹的妙手、妙音及演繹組的慈青、畢業慈少及慈青學長們,用最虔誠歡喜的心,迎接全球慈青邁入二十周年的到來。(攝影者:劉素方,地點:新加坡嘉龍劇院,日期:2012/01/08)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從0到1 新鮮人初次手語秀

Tuesday, 14 February 2012

【好文共享】哈佛的幸福課

文/董月玲 張開平

幸福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
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甚至從漢堡裡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本‧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
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
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
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
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

20100401xf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
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
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被身邊的人
認定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用酗
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起
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這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
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
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每天並不開心。

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
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
是打傢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能讓你快樂的課。
  2. 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
  3. 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 接受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兒。
  5. 簡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 有規律地鍛煉。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 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更開心。
  8. 慷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 勇敢。
  10. 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青年文摘錄版2007年11月‧心理視窗 / 2007-11-26

Saturday, 11 February 2012

【好文分享】善意像顆球 丟出還會再回來

善意

有一次與家人一起到一家西餐廳用餐。
那天客人蠻多的,菜出得慢,不過還好,陸續送了來,大家開始用餐,吃到甜點時,我點的餐還沒送來,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我吃一點你的前餐,你吃一點他的主菜,大家都沒注意到這事,但我沒忘記。

送飲料來時,服務小姐很不好意思地詢問,是不是還有一份餐未送來?
我說是,服務小姐很客氣的說了一聲對不起就離開了。
不到三十秒,老闆娘帶著大廚到我旁邊,連聲抱歉,說剛把主菜放下去而已,還要一二十分鐘,問我能不能等一下,或者要退掉。
我答:「沒關係,我知道你們今天忙,難免會慢一些,我等一下好了,等好的時候幫我打包起來,我帶回家。」
老闆娘跟大廚連聲道謝離開。

然後,原來沒點餐的小朋友都有了甜點、水果與飲料。
埋單時我驚訝地問說是否算錯了,老闆娘在旁邊解釋道:「因為你的諒解與客氣,所以餐點打八折,沒上桌的那一份免費,小孩子的附餐也免費招待。」
我笑笑說:「妳太客氣了。」
老闆娘回了一句話:「因為你的客氣,所以不得不讓我們更客氣。」
我笑著離開,不因少花錢,只因客氣也可以傳染給別人……

我的工作讓我常常有機會介紹想裝潢的客戶給做室內設計的朋友,按照行規,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介紹費,但我從來沒接受。
大概是從高中開始,當朋友要回報我對他們的幫助時,我總是拒絕。
我只認真的告訴朋友,那天我需要幫助,拉我一把就好了。

因此,當我須全家外出離家數天時,我不用擔心家裡的魚會餓死、花會枯死,當我需要搬運東西時,我不用找搬家公司﹔當我無車可用時,不必擔心沒人載……
善意與幫助像是一顆球,當你毫不遲疑的將球丟向對你招手的人後;有天,當你也在招手時,也會有顆球飛到你手中,或者,還不只一顆。

怎么样?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
就把它當顆球讓別人也感受吧!

【好文分享】不再習慣性詛咒過日子

用心祝福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
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部的祝福來取代擔心的心情,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囉!

因為,心想事成!!!

Monday, 6 February 2012

主動出擊 青年入群力量大

069 
這群身穿制服、手拿海報的年輕人穿梭在市場裡,到底「葫蘆裏賣什麽藥?」趁店家攤販一個候客的空檔,或民衆們排隊時的一個回眸,慈青們把握機會,開始宣導環保意識。(攝影者:張佑平,地點:紅山菜市場,日期:2012/01/15)

週一,2012年 2月 06日 【劉偉權/新加坡報導】

「大家好,新年快樂!」「叔叔阿姨,新年期間有很多瓶瓶罐罐和包裝紙盒,都不要丟掉哦!」慈青們的話引起了鬧市攤販和民衆的注目,想瞭解這群身穿制服、手拿海報的年輕人到底「葫蘆裏賣什麽藥」。趁店家攤販一個候客的空檔,或民衆們排隊時的一個回眸,慈青們把握機會,開始宣導環保意識,廣邀更多人一起做資源回收。


心寬念純 好觀念與大家分享

1月15日時值華人農曆新年期間,紅山(Redhill)市場聚集了不少前來購買年貨的人潮。縱使面對吵雜的環境、繁忙的商家等種種不利因素,慈青還是拿起了自己繪製的海報,走入人群中宣導環保。

「無論在進行愛灑還是宣導,多少都會遇到冷漠的回應。這時我們反而不能氣餒,而是要更加鼓起勇氣,保持那份熱情,去面對大衆。因爲好的東西就是要和大家分享。」新任慈青環保組組長楊家興表示,心寬念純地待人處事,更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

一群穿著制服的年輕人引起了大衆的注意和好奇的目光。慈青抹上慈濟面霜,運用多元語言能力,舉凡華語、英語、閩南語、粵語等,與民衆溝通宣導。民衆開始時並不瞭解這群年輕人的來意,戒備心比較重,但在交談的過程中,漸漸卸下心防,也願意來瞭解慈濟如何做環保。

年輕力量 新年新願身體力行

隨著新年的到來,民衆丟棄的舊衣物、舊電器等物品也比平常多。紅山社區環保點由慈青在此跟隨社區志工長期付出。在各個大專學府的慈青踴躍的邀約下,一群已經參與多次環保活動的新夥伴,爲新春佳節前的資源回收活動注入一股年輕力量。

來自日本的太一伊藤(Taichi Ito),通過網絡平臺認識慈濟後,參與環保活動已超過六次。雖然平日工作繁重,他依舊抽空前來,除了能善用周休投入有意義的活動,也讓身處異鄉的他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長期互動下,太一表達了想成爲慈濟捐款會員的意願。

黃微霓(Fanny Ng)來自印尼,投入資源分類活動半年。「我們所做的雖然看似影響很小,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它。」她認爲保護地球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小事做起。當人人同此心,就有無限的力量。

從2012年一月開始正式承擔環保點慈青協調工作的畢業慈青徐鴻業,希望通過自己的點滴付出和以身作則,廣邀更多人間菩薩一起做好事。「這是一個可以接引很多年輕菩薩加入的法門。」紅山一帶政府組屋林立,人口相當密集,徐鴻業希望未來藉由慈青的活力,積極主動地和社區志工進入組屋區去進行宣導環保。

主動出擊 走入鬧市帶動改變

紅山社區環保點至今運作了三年多,慈濟志工也和附近的居民建立起了一份感情。而慈青從2009年8月9日開始從旁配合社區志工,除了分類資源,也挨家挨戶向居民收取可回收之物資和愛灑,向居民宣導環保的觀念,邀他們一起到環保點親身參與。

邁入新的一年之際,慈青啓動了環保宣導的下一步計劃——到環保點附近的菜市場宣導。進行一次試跑後,慈青從2012年1月開始正式走入人群,主動將環保訊息帶到街頭,讓民衆和商家看得到、聽得到,啓發他們一起投入保護地球的行列。

慈青劉易蕙則在這次的宣導中,反思人們普遍的環保觀念。「很多人不瞭解做環保的意義,也感受不到背後的影響力。」這與人們缺乏獲得這方面資訊的管道和教育,有緊密的關係。她認爲這次的宣導可以成爲環保點教育化的契機,讓更多人前來環保點做環保的同時,多瞭解資源回收和分類的重要性。

 
新任慈青環保組組長楊家興,向民眾宣導環保。他說,多少都會遇到大衆的冷漠回應,這時更需要鼓起勇氣,保持著那份熱情。(攝影者:吳佳翰,地點:紅山菜市場,日期:2012/01/15)
 
來自日本的太一伊藤,雖然平日有著繁忙的工作,但依舊抽空前來參與活動,讓身處異鄉的他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攝影者:吳佳翰,地點:紅山社區環保點,日期:2012/01/15)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主動出擊 青年入群力量大

Sunday, 5 February 2012

『好文分享』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小女子大事業

2004年的夏天,我參加了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博覽會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出版集團,各家設有大大小小的展區、展臺,各種琳琅滿目的書籍,摩肩接踵的人群,嘈雜喧鬧的活動……這一切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而有一群人,一群身著藍色服飾的人們,卻永遠留在了記憶深處。

這些人都是來自一個叫做“靜思文化”的臺灣出版社。她們綰著一樣的髮式,幾乎都是女性,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之間,穩重幹練。說來令人不敢相信,令我震動的僅僅是由於她們的微笑。看慣了五星級酒店、飛機上空姐那“標準式微笑”,極其難得地看到這種發自心底,真誠又善意的微笑,心底不由得溫暖起來。展廳門口幾位接待者,不僅微笑,而且對每一個參觀者都鞠躬示意。這個鞠躬,不是禮貌性地點頭彎腰,而是莊重誠懇地九十度鞠躬。我略加留意了一下,那天展覽會人極多,一段時間裏幾乎每秒鐘都有人進來,門口的女士竟能保持都認真地九十度鞠躬且真誠地微笑。這份微笑絕不會讓你感到她的疲憊,她的辛苦,只會傳遞給你她的親切,善意,祝福。這份善意傳遞給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臉冷漠、目光呆滯的陌生人也都不由動容。我被她們深深地吸引了。更令我驚訝的是,她們竟然不是員工,而是義工,做這一切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並且連往返的機票都由她們自己負擔!對我而言,這真是聞所未聞的奇事!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什麼文化、什麼領導人有這等魅力?!

於是,我開始對這個“靜思文化”出版社背後的主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靜思文化出版社是由臺灣慈濟功德會創辦的,而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就是證嚴上人。

證嚴是誰?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很多人是比較陌生的,然而在臺灣省乃至全世界卻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她曾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獲得“社會服務獎”、“麥格塞社會領袖獎”、“國際和平獎”、“醫療奉獻獎”等等,被臺灣民眾選為“最美麗的人”,有人稱她為“東方特蕾莎”,有人則把她看做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

1966年,證嚴29歲時,正式創辦了慈濟功德會。從最初竹筒裏節省下的五角錢到今天募集的上百億資產;從最初只有30多個信眾到現在有400萬會員;從救助第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太太到賑濟臺灣幾萬戶貧病無依的大眾,甚至援手大陸,遠涉南非、阿富汗、朝鮮、科索沃等世界各地;從小小的臺灣花蓮起步到全球60多個國家都設有分支機搆!

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以超過政府的速度最先趕到協助救援。無論印尼的海嘯、中國的SARS,包括骨髓配對,其中都有著慈濟的救助;不管是做環保、幹細胞移植,慈濟都做到了其他組織無法做到的境地。

人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慈濟志工,他們中有老闆、巨富、高級行政人員、明星、家庭婦女、學生,不同國籍、種族、宗教信仰的人,紛紛投身於慈濟事業中。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跡的“一步八腳印”。在證嚴的慈濟事業中,有自己的慈濟醫院、慈濟醫學院、慈濟護專,有從慈濟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專科學校和大學完整的慈濟教育系統,有出版社、電臺、電視臺……這一切龐大事業井井有條,欣欣向榮。

創造這一切的領頭人證嚴只是一介貧尼,她並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也不會行醫治病,也沒有經營過電視臺,也不會搞建築設計,卻能夠啟迪了那麼多的愛心,管理幾百萬會員,創建如此龐大的事業,她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

在2002年底,英國著名管理學大師查理斯·漢迪拜訪了慈濟,他說“慈濟在全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創造了很多奇跡,對我而言,法師能夠鼓舞這麼多人付出心力、愛心與金錢,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而《天下遠見》雜誌的創辦人高希均則認為一門“慈濟學”誕生了。

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這麼大的事業卻不過是從竹筒裏省下的五毛錢開始的。最苦的時候,跟人家打毛線賺錢,沒有菜只有吃野菜,下雨天無法拔野菜只能吃鹹豆腐。慈濟功德會1966年成立,2006年是它成立40周年,當時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型展覽紀念。比起許多企業,慈濟由小做大,算是長壽組織、基業長青組織。

證嚴這樣一個清瘦、平實、羸弱的女性,從五毛錢起家,為何能夠創建起一個掌握了上百億資產的長壽組織、擁有千秋萬世、濟世救人的宏大事業?這偉大奇跡的奧秘究竟在哪里?

人人都是一個寶藏 五百個人合一尊觀世音

證嚴上人在創建慈濟功德會時,條件異常窮苦。最初成員只有證嚴上人和30多位信徒。由4名弟子和2位老人,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4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24元,一個月平均多720元;而30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證嚴自己一貧如洗,她耕種花生,到工廠拿原料進行加工,買水泥袋糊成小紙袋賣,或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縫製成嬰兒鞋。最苦的時候,一塊鹹豆腐可以吃一個月。

在這種窮苦的條件下,證嚴還要決心濟世救人,怎麼辦呢?她無權無勢無錢,既不會點石成金的法術,也沒有改天換地的權謀,怎麼樣才能普度天下眾生呢?

證嚴腦海中靈光乍現佛教的那句“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她突然悟透了。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500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了嗎?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于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她心底紮了根: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500個人就是一尊觀世音,就可以救苦救難了,只要人們都參與進來,就會有很多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四十年來,慈濟各項事業的點點滴滴都是靠這種“千手千眼”的精神創建的。無論是早期的救濟貧戶、興建醫院還是到後來成立骨髓庫、大愛電視臺,都是如此。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於1993年,建在花蓮市,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依靠民間善款構建起來的骨髓庫。截至2007年1月31日,志願捐髓者總計295064人;骨髓移植人數共計1230例;尋求配對病患總計16230人。這個中心已完成的1000筆捐贈骨髓配對中,向大陸捐贈得最多,有300多名大陸的白血病患者在慈濟骨髓中心找到了相匹配的骨髓,重獲新生。慈濟的大愛電視臺,也是義工們花了10年的時間,靠著回收資源垃圾所得的1000萬美金興建而成。

正是憑著500人就可以成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信念,才創造了慈濟今天的奇跡。這也驗證了證嚴上人的那句話:“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依靠的是普天大眾的力量!

建醫院堅拒兩億美元

1979年,慈濟事業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證嚴上人看到窮人常常因為無法繳納保證金而不能進醫院,就立下宏願決心創建一家不需繳納保證金的綜合醫院。

要建造這樣一所設備完善、兼具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綜合醫院,談何容易!光是資金就需要大約8億台幣,這對於她這樣一位貧苦的出家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剛開始,多數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勸說證嚴:你還是放棄吧,你累死也籌集不到那麼多錢。此時的證嚴患有嚴重的心絞痛病,隨時都可能因操勞過度而猝然死亡。然而,她並不掛念個人生死,仍然四處奔走呼籲。

籌款的過程異常艱辛,在建慈濟醫院之初的幾年間,只募到了3000萬台幣的款項,對修建醫院只是杯水車薪。這時,有一個日本人提出願意為建設醫院捐款2億美元(相當於80億台幣)。這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只要有其中的十分之一便可以建成這座現代化的醫院了。

然而,面對這筆巨額捐助,證嚴上人卻說:“我不能接受。”

證嚴上人說:“為救眾生而蓋醫院,真正可貴的是每個人發願付出那顆心,涓涓滴滴。除了將錢聚少成多,更可貴的是同時也彙聚了千萬顆誠意可感的慈心。若憑空獲得這2億美金,我們如何體會聚沙成塔那種力量?又如何體會自己做主人的踏實感?蓋一所醫院救助自己的同胞,是我們分內的責任,難道還要外國人來幫我們做嗎?”在她那瘦削卻莊嚴的眉頭上,實有一分氣魄非凡的擔當和風骨。

證嚴心中的醫院不是由哪一個人興建的醫院,而是要辦成臺灣所有人共建的醫院。所以,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日本人的2億美元,而要靠臺灣民眾一點一滴的捐助來籌建醫院。

募捐工作的艱辛,自不待言,但最終仍獲得社會各階層的支持,無數人——上自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證嚴精神的感召下,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

一位做苦工的會員,幾乎是以賣身的方式,向雇主預支了一年的工資,然後,把那整整一年的工資,原封不動地拿到證嚴的面前,贊助建醫院;更有麻風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來籌建醫院。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

經過7年的辛勤籌措,1986年8月17日,慈濟醫院終於在一片荒煙蔓草間落成了。

慈濟醫院正式開始“免收保證金制度”,使得臺灣衛生署因此通令當地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證嚴,不僅依靠民眾的力量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醫院,而且還推動當局不得不改寫了當地的醫療制度!

大眾化與精英化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慈善認為是富豪的事,有錢人的事。某某富豪興建了某個學校,蓋成了一所醫院,人們聽起來這是心安理得的事。這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慈善。然而,證嚴上人卻告訴我們:慈善不是富人的事,慈善是大家的事。慈善不是冀望於某一個人捐出一大筆錢來,而是熱切地關注每一個人盡己所能地播種一份愛心慈濟功德會也不提倡一次性地捐助鉅款,比如有人要一年一次性地捐120萬元,那還不如每月捐10萬。因為愛心應該時時培養,心中應時時存有愛,而不應將善舉作為任務,貪圖方便,一次性了事。

慈濟的慈善基金越來越大了,在慈濟的委員中有不少是工商業的人士,對管理基金都很有經驗,有人提出建議說,可以發展一些房地產,然後用賺的錢來投入這個基金更好地運作。然而證嚴拒絕了這樣的想法,堅持要每一個人來募捐,她期望讓每一個人年年月月都有這一份為社會奉獻的善心。

可見,證嚴上人要啟發的不是單個人的慈善,而是大眾的慈善,不是少數富豪的金錢慈善,而是廣大民眾的善心慈善。這也是她以一弱小女子而能創造如此宏大奇跡的根本原因。

我們必須珍視大眾的力量,不要一想到慈善就是富人的慈善。慈善只能與奢侈品、富有階層相聯繫。只有紮根大眾,才有千手千眼,這是證嚴奇跡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慈濟奇跡·中國革命·WEB2.0·WIKI維琪百科·朱學恒的OOPS

一切偉大的奇跡,都在於喚起大眾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小米加步槍”勝過“飛機加大炮”,就在於依靠民眾,發動民眾,與民眾心心相印,生死與共,創造了革命史上的偉大奇跡!

證嚴以一介貧尼而能做成如此宏大事業,也得益於喚起社會大眾的力量。證嚴上人本人也說她確實什麼都沒有。她說:有時候靜下來想想,我一無所有,任何力量、任何金錢我都沒有。我能夠做成如此巨大的事業,靠的是社會大眾的力量。

今天,互聯網出現了一個新概念——“WEB 2.0”。與其說WEB 2.0是一種技術上的進步,不如說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飛躍。過去的網站從單純地發佈資訊,用戶流覽變成了強調用戶的貢獻,用戶不僅是流覽者也是發佈者。從博客到SNS,從豆瓣到維琪百科,莫不如此。人們越來越發現,1.0的狀態就是只強調運用自身的力量,強調自己的價值,強調自己的主導作用,而2.0的狀態,就是關注大眾,關注如何調動大眾的積極性,喚起大眾的智慧,推動大眾成為宏大事業的一部分。大眾既是被服務者,又是生產者、貢獻者!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引發了目前互聯網深刻的革命!

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證嚴的慈濟不正是社會改造領域的“WEB2.0”嗎?證嚴所做的工作不是什麼管理和建設的工作,她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調動和喚起大眾的廣泛參與,把大眾的力量彙集到宏偉的事業中!大眾不僅是慈濟組織的“客戶”,同時也是慈濟的“生產者”和“貢獻者”!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開始搞開放式課程計畫,把所有講座做成網路課件供上網者免費學習。但是,中國大多數人不懂得英文,仍無法享受麻省課程。臺灣的一位名叫朱學恒的年輕人看到這些後,決定完成一個大工程:把這些麻省課程全部翻譯成中文!他怎麼做呢?也是WEB 2.0的思維方式,充分利用網路的力量,號召來自全球各地的700多位華人義工共舉盛事。在這些參與翻譯的義工中,有世界各地的律師、總裁、在校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把麻省課程進行中文翻譯。在無一人支薪的情況下,課程全部翻譯完成!朱學恒的幾乎為零的預算、義工廣泛參與的“WEB 2.0”模式,太值得我們深思了!

孫權說得好:“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證嚴上人,本是沒有任何權勢的小小的出家人,但卻是善用眾力眾智的典範,果然她創造了“無畏于聖人”的奇跡。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大眾,需要重新認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真義。這個“人民”,不是虛無的一個辭彙,也許她就是路邊的老太太,也許他就是賣燒餅的大爺,也許他就是架著1000度近視鏡的程式師,也許他就是鄰居家正在上初中的小弟弟……每一個個體,都蘊含著奇跡般的力量。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我們要重新發現個體的能量,發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

對於中國人而言,民間的智慧、民間的愛心,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臺灣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參加了慈濟,成為了貢獻社會的義工。如果中國大陸也有慈濟,5個人就有一個做義工、獻愛心,那麼中國13億人口就有2億多人爭做義工、爭獻愛心,這對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有多麼巨大的作用啊!

我們到底為什麼工作?

在慈濟組織中有許多盡心盡職、全心付出的志工,他們中間有腰纏萬貫的老闆,也有深諳辦公室政治的高級白領,還有養尊處優的闊太太,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為什麼肯放下公司事務、自己的家庭來到慈濟伺候傳染病人呢?這些都市里的“大忙人”竟然可以又貼時間又貼精力地來慈濟做志工,而且個個都幹得樂樂呵呵,十分開心,就是再苦再累也都歡歡喜喜。通常都市白領們朝九晚五,拿著高收入還個個患上了職業倦怠症,對工作沒興趣、沒熱情、沒感覺。兩相比較,反差巨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你在為誰工作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為自己而工作的人,每天都充滿幹勁;覺得自己是為他人工作的,就沒有什麼興趣和幹勁。

慈濟的義工不是為了錢而工作,也不是為了得到外在的肯定而工作,他們是為自己而工作,為愛而工作,為喜悅而工作,所以才能幹得那麼投入、開心,不需勸勉,不需管理,完全自動化地勤奮工作!

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如果只強調從工作中獲得外在的酬勞,那麼激動人心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來的報酬。人們的很多工作往往在反復地做同樣的事情。如果手裏做的是工作,眼睛盯的是金錢,你就會對工作感到厭煩,就會受制於令人厭煩的工作,而不會去想其他什麼了。

如果組織的工作不僅強調提供報酬,更加強調給個體所帶來的自身成長、自我發展,比如多讓個人問問自己:“我學到了什麼?”“我體驗到了什麼?”“我在這裏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一個組織裏,一定要讓人們能夠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長,那麼他們將會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且會大大有助於提高組織的績效。

沒感覺·有感覺·好感覺

今天,許多人對工作都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倦怠感,人們常說的口頭禪是:最近混得怎麼樣?“混”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沒勁、麻木、枯燥、消極、機械、應付……

如同一樁婚姻裏,雙方從最初的感覺熱烈、感覺良好到平平淡淡,最後完全沒有感覺,這樁婚姻就要開始亮紅燈了。如果一個組織的成員對工作越來越沒有了感覺,這個組織也正在走下坡路,離糟糕的狀況為期不遠了。員工的工作感覺越來越會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狀態的重要指標。

馬克·吐溫在一本小說裏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小男孩湯姆被姨媽罰刷柵欄,這個工作量很大,又枯燥,湯姆實在幹不下去了。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啃著蘋果得意地走過來嘲笑湯姆被罰的慘樣。湯姆靈機一動,裝著一副特別享受、特別專注的樣子幸福地刷柵欄,引得小朋友們都以為刷柵欄是件十分有趣好玩的美事呢。漸漸的,整個鎮上的小朋友都爭著搶著來刷柵欄,而且他們還拿出自己最好的寶貝來交換刷柵欄的機會呢!

刷柵欄給人的感覺本來是無聊、痛苦、受罰,然而湯姆營造出的感覺是新鮮、有趣、光榮的,一下子就由原來沒人幹的倒楣活,變成了人人爭搶的有趣美差!這就是感覺的變化!

慈濟的工作,使人們認為“能做就是‘幸福’”,而不是“做事很‘辛苦’”。在慈濟大林醫院興建時,嘉義的慈濟義工,總是對工地的工人們貼心地問候說:“辛苦了!”以表示感恩之意。不料,工人們竟然回答說:“能在慈濟的工地工作,我們覺得很幸福!一點都不辛苦。”於是後來慈濟義工向工人們問候時,改說:“幸福了!”他們則回答:“美滿哦!”來表示他們能為慈濟工作的榮譽與滿足!大林醫院工地工人們的“幸福”與“美滿”的觀念,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慈濟人在各種場合中,彼此的問候與祝福語。

從“辛苦”到“幸福”,這就是慈濟組織的秘密!在一個組織裏,你是讓人們都感受到辛苦還是讓人們個個有幸福感,這就是平庸組織與優秀組織的分水嶺。

證嚴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她讓慈濟人把犧牲作為享受,感恩有服務他人的機會。她說:“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如何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大衛·伯恩斯坦在採訪慈濟的時候曾經因此而大為震驚。他說,許多故事的開始,就跟慈濟一樣,只有5毛錢,但最終卻能影響數百萬人。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靜思堂見到的一張黑白放大照片,慈濟的師兄師姐們在海外賑災工作開始前,齊向災民90度鞠躬的身影,走遍世界各地,這還是他首次見到有施助者向受助者鞠躬感恩。

這種樂意付出、奉獻,這種因付出而幸福、感恩的感覺,是慈濟能夠吸引那麼多熱心義工的又一關鍵。

一個組織應致力於改善每一個人的工作感覺。如果有人一想到工作就覺得枯燥痛苦,另一個人想到工作就是開心振奮,顯然後者更能為組織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

人們從來不是被道理所推動的,而是被感覺推動的。如果一個組織致力於讓每一個人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愉悅感、親密感、充實感、滿足感,就不難獲得慈濟那樣的成功。

員工·義工·志工

在每個人一生中,工作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生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工作。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工作呢?有的人說,工作是為了生存;有的人說,工作是為了錢;有的人是為了自我實現等等。

人們把義工通常理解為義務工作者,是義務的、沒有報酬的做好事。美國3億多人口中,有1.1億人每週都會花幾小時去做義工。在2000年,美國義工工作時間高達155億小時,創造出2390多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美國,教育的核心就是義工教育。五六歲的小孩會去參加童子軍,做義務推銷餅乾等工作;而成年人、白領則把義工工作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慈濟創造了一個更有意義的詞——志工。義工是不拿報酬,志工是做一種志業,一種追尋人生意義的工作。在慈濟的志工中,很多志工很有錢,但他們說過去只為自己賺錢卻並不快樂。後來,他們在證嚴法師啟發下懂得了去幫助他人,才體會到了真正的快樂。一家建設公司的董事長,擁有億萬財產的何先生,工作繁忙,卻甘心利用僅有的假日,奔走於臺北花蓮之間,做慈濟的志工。他說自己發現了一線曙光,那就是證嚴法師所領導的慈濟功德會,慈濟的濟貧工作是那麼實在地嘉惠於民。慈濟的每個會員都是像他一樣的想法,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行政首長或家財萬貫的企業鉅子。他說:“該感謝的是師父,她不僅是救貧,同時也教富,是她老人家的慈悲才讓我們這些人有福田可耕。”慈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她不僅啟發了人性中的善良,也啟發了人們心底的一種高尚的快樂,使行善之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得到了高層次的心理滿足,同時體驗到一種人生的尊嚴與價值。此時,人們已經不是簡單地捐贈,也不是單純地募集資金,而是使捐贈者都變成了奉獻者!

在我們的角色裏,不僅有員工,還要有義工、志工的角色。真心地期盼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對你人生有意義的工作,它不僅能夠滿足你的物質幸福,如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福利、保險和升遷;還能夠滿足你的社會幸福,如你的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力、受尊重和被愛戴;更能夠滿足你的精神幸福,它會讓你覺得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有創造性、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如果這三者都能夠統一到你的工作中,真的要恭喜你,你找到了最好的工作。

真正理解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本文摘自《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分享』2011慈青回台分享

回台讓我影響最深刻是當醫院志工的日子。

我選擇在外科加護病房服務,當時我去探望一位高齡的阿公,他昏迷不醒好多天了。直到有一天,我看見阿公比較清醒,我就跟易惠(新加坡慈青)一起去看他。

阿公八十二歲了,身上插滿管子,無法說話,我當時看了非常心疼。護士小姐很貼心,她拿了一塊白板給阿公寫字。陪伴在旁的阿嬤說我們和阿公很有緣份,因為阿公都不太睬她。

阿嬤是山東人,所以我們得細心聽她說話。我和易惠以寫字的方式跟阿公互動。突然,阿公的表情不太對勁,他在白板寫了兩個字“家亡”。他指著那兩個字好幾次。當時眼淚在我的眼睛打滾。

阿公當時的情緒很激動,血壓突然飆升,真的是嚇壞我們。不知所措情況之下,我和易惠趕快比“一家人”手語給阿公看,也唱出歌詞給他聽。我和易惠隻想盡快帶阿公走出悲傷。

不久,阿公的情緒也慢慢穩定下來,也跟著我們一起比手語。在周圍忙碌的護士把注意力投向我們。我在白板上畫了一間家,家的四周有七顆心,然后送給阿公。阿公要求我們再補上一顆心,所以總共有八顆愛心圍繞著家。

探望阿公的第二天,易惠就要回去新加坡了。她寫了一封信拜托我交給阿公。我念完信裡頭的內容后,阿公心裡非常歡喜。當天讓我最開心的是阿公的氣色好很多了。當時阿公隻需要靠呼吸氣管,其它的管子不見了!

護士說阿公不久后能出院,我當時替阿公感到高興。我將海外幹訓營大隊輔送的結緣品“平安”送給阿公。護士幫我把“平安”挂在阿公床邊。當天我陪阿公聊了很多,他跟我分享他年輕當兵的日子和勸勉我做人一定要懂道理。

說真的,阿公說的話有一半以上我都聽不懂,但是我以點頭和微笑方式回應他。上人說過,“時時好心,時時平安”,然后我把這句話講給阿公聽。阿公愣了一下,過后舉起姆子頭說很有道理,他說會牢記在心。可能是疲累關系,阿公一會兒就睡著,可是他的左手還緊握著易惠的那封信。我在那個時候離開阿公,心中默默祝福阿公早日康復。當下我的醫院志工服務劃上圓滿的結局。

醫院志工服務讓我體會到不要因為個人情緒而影響周遭的人。莫因善小而不為,一個善的舉動很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就像這位阿公看見生命的希望。

當我們跟病人互動時要常常抱著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去付出。感恩病人顯示苦難相,警惕自己要珍惜生命。

病人的家屬從來沒要求我們去關懷他們,而是我們主動去親近他們,所以要感恩他們給我們付出的機會。即使病人家屬對我們不客氣,我們還得善解他們的處境和尊重他們。

雖然愛是看不見的語言,可是我深深體會到愛的存款足夠的話能化解一切傷害。

拉曼大學慈青
謝銀俊合十

【筆耕培訓】雪隆筆耕組第一次培訓課

日期:11-02-2012(六)
時間:2.30-5.30PM
地點:雪隆分會三樓多功能會議室

筆耕培訓

熱愛文字的您希望為慈濟留下歷史,
卻不知從何著手?

2012年2月份的筆耕第一次培訓課,
筆耕培訓組的陳基球和陳庥禎跟大家分享。

講師簡介:

陳基球累計三十多年的報館編務經驗,
曾擔任星洲日報副總編,負責關心採訪部和編輯部,
也曾提供在即編採人員的培訓。
目前為《慈悲》佛教季刊編委會和專欄作者。

師伯在第一堂課會講解:

“文章的體裁與類別、寫作的呈現方式。”

陳庥禎累計十多年的慈濟文章寫作經驗,
是《慈濟世界》月刊的文字志工,
同時也負責中南東馬各據點的文稿編輯。

師姑在第一堂課會分享:

“慈濟寫作須知及文稿範例。”

透過文字的技術和慈濟理念的培養,我們一同攜手譜寫慈濟歷史!

注!!
這次課程會於現場實作,請大家攜帶手提電腦、以及自備筆記本和筆。
期待大家的出席及廣邀有興趣加入筆耕行列的志工。

請和氣互愛幹事們轉發給志工得知此筆耕課程消息,
鼓勵幹事及有興趣者前來參加。

雪隆筆耕組合十
雪隆人文真善美團隊 虔誠合十
With Gratitude,
TzuChi KL 3in1 Group
Email: tzuchikl3in1@gmail.com
Tel: 603-7880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