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January 2009

隆慈青推動小組易名慈青學長會 落實社區四合一架構

【林英意、甘彩瑩/吉隆坡報導】自二OO九年一月份起,吉隆坡慈青推動小組正式易名為“吉隆坡慈青學長會”,並且落實四合一在社區的架構。





圖:透過一月十八日的“吉隆坡學長會共識營”,慈青學長統一各大專會務的腳步,建立彼此的默契。【攝影:蔡雨鴦】


二OO七年,曾有慈青學長提出欲將慈青推動小組易名為慈青學長會的概念,當時吉隆坡分會簡慈露執行長建議學長姊先集中心力帶動慈青,把慈濟人文精神穩健地傳承給年輕的學弟妹,待因緣成熟再具體落實理想的架構。

二OO八年,慈青帶動大專生力行環保不遺餘力,各大專學院的畢業慈青回流推動小組的人數也逐漸增加,從之前的三十一名增加至目前的六十名,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能力陪伴慈青。

◎ 正式成立學長會

一年之計在於春,二OO九年一月十八日,學長姊在慈濟吉隆坡分會會所舉辦的“吉隆坡學長會共識營”,通過一系列精彩充實的課程,統一各大專會務的腳步、建立默契;且帶領全體參與學長姊深入靜思法髓,期許大家向上承擔,向下傳承。

為了感恩眾學長姊過去的勇於承擔,用心推動慈青會務,來自各社區的組長和幹事以恭敬的心為在座的夥伴獻上一杯溫暖的感恩茶。茶杯裏的餘溫暖和了彼此的心坎,散發的是一分人與人之間關懷和感恩的香氣。

慈青學長會落實四合一架構在社區,讓學長姊們不再是一至二人陪伴一間大專的方式,而是藉助團隊的力量,傳承經驗、陪伴慈青走過象牙塔的歲月。對慈懿輔導師姑師伯而言,學長會和新架構的落實更是搭起了一座橋樑,讓慈青、慈青學長和社區緊密結合,落實人間菩薩社區化的理想。

學長會的架構主要劃分為四個社區,即東區、東北區、中區及西區,每一組都由一位小組長負責關心。位於雪蘭莪和吉隆坡區內的慈青,未來將在學長姊和慈懿爸爸媽媽的帶動下回歸到社區發揮良能。

◎ 燕子返歸緣不遲

中南馬暨東馬慈青從種子到發芽,十三年來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和接棒,唯一不變的是一顆顆在黑暗裏依然閃閃發光的慈悲心。



目睹慈青夥伴已經回到社區付出,或回到慈濟志業體承擔,沙大畢業慈青吳小麗(中)希望自己也能趕快回到慈濟承擔。【攝影:蔡雨鴦】


吳小麗曾是推動沙巴大學成立慈青的學姊之一。回想沙巴大學慈青草創期,慈濟志工歐陽濟緣還結緣了全程經費讓學子到慈濟馬六甲分會參與慈青營隊。之後,這群年輕人帶著滿滿的感動和勇氣,將慈濟愛的種子撒播到沙巴大學校園。

“當年,我承諾生生世世跟隨師公上人的腳步,卻因為常常給自己藉口,發現原來自己的心不堅定,沒有把上人的教誨和對慈青的期許放在心中。”透過慈青十週年慶影片,小麗看見一批熟悉的慈青夥伴已經回到社區繼續付出,或回到慈濟志業體承擔,她覺得很慚愧,留下了懺悔的眼淚。

“我們不能遲疑了、不要再後悔了,師公上人的志業如此沉重,我們要趕快回來!”小麗堅定地說。

◎ 規劃人生 作靜思弟子

課程中,和氣副組長蘇祈逢師兄受邀為慈青學長姊分享“人生經濟學”一堂課。他分享如何善用人生有限的資源,將事業、家業和志業作平衡的規劃。

學長會因應上人的呼籲,把法入心,用心規劃和佈達新一年的方向。透過現代的媒體和科技,善用時間的分秒,緊隨上人的腳步、學習上人的妙法。慈青學長會組長梁貴勝師兄,為大家導讀《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並引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作為補充,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接著,已授證為慈濟委員的慈青學姊陳懿毅,目前為吉隆坡分會行政秘書,為大家解說吉隆坡志工的培訓制度。期許人人都能精進向上,儘早受証為慈誠委員,正式成為上人的靜思弟子,傳承法脈、度化眾生。

◎ 編寫今生的劇本

“因為感受到上人心中的那一分來不及,所以堅定自己要回到志業體。”目前在攻讀碩士班的馬大畢業慈青林惠佳,決定放下學術研究的機會,計劃在今年五月回到慈濟吉隆坡分會志業體上班,幫助上人推動如來家業。她期許自己把慈濟人的身分落實在生活中的分分秒秒,更發願要回到台灣讓上人親自授證,成為上人的入世靜思弟子。

學長會副組長張傳溢感恩這一生能遇見證嚴上人這麼好的一位導師。因為不能掌控來生是否還有機會再遇見上人,所以他非常珍惜當下每一次聽聞上人說法的機會。

“因為一分使命,所以我堅守到現在,都不離開這一條菩薩航道。我的腳步可能會因為個人的障礙而慢下來,但是很肯定絕對不會停下來。”張傳溢沒忘記對自己和上人的承諾──用心陪伴慈青。

多媒體大學畢業慈青鄭美蓉曾於二OO二及二OO三年擔任該大專的聯絡人。畢業至今仍與慈濟保持聯繫。如今,她在吉隆坡任職小學教師;她的先生江志發是國民大學畢業慈青。當天,他也伴隨美蓉一起出席學長共識營。

美蓉表示,她在慈青所學習到的慈濟人文精神落實在生活上。“在師訓的那一年,每當遇到困難時都會想起師公的教誨,惱人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學長共識營給了她許多力量,她期許自己未來的路上能夠在慈濟付出更多。

吉隆坡慈青學長會推動委員魏慈為,感恩許多學長姊不辭勞苦地從其他地區趕來吉隆坡,一起珍惜這分難得的因緣。她勉勵大家不管遇上什麼困難或挫折,都有一群師姑師伯作大家的後盾,祝福學長會新年新的計劃都能一一實現。







學長學姊由於平時工作及活動繁忙,難得聚在一起聯誼和交流。【攝影:蔡雨鴦】


Saturday 24 January 2009

值得慈濟人了解的事情!

廈門世界佛教論壇日誌
敬愛的師兄師姊
這封mail是旻師父推薦傳閱
呈給各為師兄師姊

感恩

值得慈濟人了解的事情! 德旻合十

主旨 : 廈門世界佛教論壇日誌
恭呈上人慈閱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之慈善分論壇於二十,二十一日在廈門閩南佛學院舉行。閩南佛學院曾是太虛大師與師公印順導師講學之地。

開幕式由國家宗教局劉威副司長總結,劉副司長在致詞時,特地代表葉小文局長向慈濟與 上人表達崇高的敬意與謝意,對慈濟在四川賑災成果表達高度肯定。由於葉局長對於慈善團體特別標舉慈濟,似乎可以看出大陸政府對於慈濟的高度肯定與重視。

中華慈善總會廈門的盧紅艷女士也代表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致詞,她多次提到慈濟大愛對中國慈善的貢獻。

與會者是國家宗教局與人民大學共同邀請。一部份是參與慈善工作的佛教團體之住持
方丈,ㄧ部份是研究當代中國佛教的學者以及官員。四川省宗教局楊副局長,福建省
民宗廳林副廳長,廈門宗教局長等都與會。

弟子思詠演講一場,同時應邀主持一場座談。演講內容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開場,從九二一地震,到四川大地震的賑災做法與理念,從緊急安身、安心到長期的學校援建,特別慈濟志工對於當地志工的啟發,讓在坐的與會者有相當大的感動與共鳴。演講最後是陳會長與 上人見面表達感恩的鏡頭。

兩天的會議幾乎所有發言者都讚揚慈濟與上人。特別是從事慈善工作的佛教界法師住持們,都說是受到 上人的啟發,受到慈濟的影響,而積極投入慈善。 上人是他們共同的典範。

包括江西東林禪寺的方丈鏡義法師,創立東林慈善功德會,投入慈善事業,演講中多次提到慈濟的志工精神與專業能力是他們學習的模範。

宏德會的常輝法師,說在一九九五年認識邱玉芬師姊和他做了四天志工之後,就深受上人思想與慈濟實踐方式的影響。他就此決定了以慈善為今生修行的法門。整個十五分鐘的發言,常輝法師將近五分鐘時間在談慈濟。他下來之後對思詠說,他一直自認為是 上人的弟子。常輝法師過去十年走遍河北五十一個貧窮縣做發放與關懷。他近幾年興辦孤兒院,投入兒童照護,是一個很有心的出家師父,主要工作都在河北省。

廈門同心會廣普法師也是受到慈濟作為投入的工作。同心會所作的模式與慈濟頗相像,志工規模數百名,多為年輕人。有理想性,有活力、雖然資源較為有限。她似乎很想與慈濟學習或結合,以提升自我組織與行動的能力。

信德研究所的所長張士江士是天主教的神父,他於發言中示出上人法照並且說,天主教最認同肯定的就是證嚴上人,張所長認為中國應該提名 證嚴上人獲得諾貝爾獎,他說 上人是東方中國最大的光榮。他提到上人時特別開心。

明海法師是河北北柏林禪寺方丈,他們也從事慈善,在發言中方丈說慈善是佛教一定要走的方向,慈濟的 證嚴上人是佛教界必需學習效法的對象。其他與會者對慈濟的肯定者多,無法一一敘述。

這次論壇對於慈濟如此公開的讚揚,或許是他們長久埋在心理的話,而現在政府的態度與政策的氛圍,讓他們更願意或更敢大聲的說出來。行成台上台下都在說慈濟,廈門師兄姊還說整場座談會有點像是慈濟的表揚會。

但是對於目前大陸政府在相關慈善與宗教工作的政策不明,與會者仍提出許多意見與建言。而對於慈善的工作之專業培訓與動員能力,仍是大家想學習與努力的目標。

整體來說大陸佛教界,都認為上人之理念與做法,是中國佛教界必走的道路,慈濟是他們的的典範。但是大陸慈善團體的組織能力尚缺,經驗與規模都還小,不過慈善的土壤已經具備,他們很積極,會是以後的一股力量。

深覺慈濟人在大陸的腳步似應把握大環境的因緣,積極進取、穩健務實地推展各項志業,以啟發更多大陸民眾體現大愛的情懷與悲心,讓慈濟在大陸的慈善與人文,持續起帶頭與典範性的影響。才不辜負 上人所辛苦創建的法脈宗門之歷史定位與使命。

From-台灣台北市

末學
黃冠霖(法號:性霖) 合十

Thursday 22 January 2009

深信人格完美者之言(信為道源功德母)

在“藥師經”中,就曾提及阿難對佛陀所說的教法深信不疑。

上人說,佛陀講經是觀機逗教,所以叫做契經——“上契諸佛的真理,下契眾生的根機”,佛陀這種智慧的說法,阿難絕對不生疑惑。為什么呢?阿難自己說:“我為什么會這麼相信呢?”“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凈”,我相信釋迦摩尼佛所說的話,我也相信諸佛他們的身語意業無不清凈。既然是成佛了,乘如來理而來人間度眾生,每一尊佛他在人間來回之中,修行身清凈,意清凈,口業也清凈。

身絕對沒有犯錯,在行為中已經修到非常清凈,從沒有犯過錯才能成佛。身如果不清凈,有了差錯,這樣身業還有污點,何況是心的意業!為什么我們身會犯錯,就是意業不清凈,意業不清凈,就容易起心動念,起了一念的壞心壞意,很快就現出他的身行來,就去造作,就有了污染的業。

不只是身體保持不犯錯,連意業也要修到不犯過,不能想入非非,心猿意馬,心的犯戒比身的犯戒還要厲害。所以意業一定要清凈,意業如果清凈了,口業就清凈了。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中也是這么說,他是一位真語者,也是如語者,也是不誑語者、不妄語者,也是不異語者,他所說的都是真實沒有虛假。所以佛陀所說的教法不能相信,那要相信誰的話呢?

所說的都是真實語,就是如語,就是一切萬物真實之理,從來不曾誑語,也不曾王玉,也不曾有異語,所以是一個人格完美者。人格完美這所說的話,我們當然要相信,所以阿難就說,因為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凈,沒有不清凈的,完全都清凈了,所以我相信。

阿難加強語氣,要表達他的相信,所以他說:“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憂異也。”這是一種譬喻,以及表達他的堅定。就是說,若是日或月說不定會墜落下來,“妙高山王”就是須彌山,整個須彌山會塌下來、會震動,哪怕佛陀說這些話,我也要相信。因為諸佛說說的話,絕對無二樣,絕對是一說一,都是真的。不論佛說太陽會掉下來,月亮會掉下來,或是整個須彌山會倒下去,我也是同樣會相信。

Monday 19 January 2009

向上承擔,向下傳承

我想,當初我們應該沒有做錯決定,2008年底決定擴編,將現有的慈青推動小組分成四個社區,把所有的學長姊和慈青歸入四個小組。簡媽媽其實還問:人力資源夠嗎?問這個的時候,其實還真猶豫了一下。

昨天的學長共識營證明了我們的決定沒有做錯。站在臺前,看著臺下一片的灰天白云,當時心中的感觸是:學長姊,有多久,人氣沒有那么旺了?如果沒有擴編,那么慈青學長姊的福田有限,也沒有辦法更向前邁進一步,那么常常為會務跑來跑去的也只有那幾個資深的學長姊,發揮其實很有限。如果沒有擴編,那么現在學長會不會大部分人都動起來;如果沒有擴編,那么現在大專其實不會有學長團隊的陪伴;如果沒有分區,那么昨天的學長共識營,不會看到那么多的學長姊,還有新進的畢業慈青一起來參與。

親愛的家人們,只是分區的過程,難免有需要磨合的地方。我們需要重新去適應新的工作團隊,我們需要去適應新的伙伴相處方式,我們需要去適應新的大專慈青干部還有陪伴方式,可是總是相信,這樣的調整準備,其實是為了未來可以走得更好,也相信大家未來一定可以走得更好。

巧梅感恩合十

Friday 16 January 2009

08年馬六甲慈青回臺分享 - 懺悔書


當婉琦學姐問我:“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時,我沒有回答。我說謊:“食物”。

其實,我最深刻的是思賢師伯說的那句話。一天,師公上人 對思賢師伯說,最近的慈青的素質越來越差了,還有必要辦全球慈青日嗎?當時師伯聽了這句話,馬上從海地的國際賑災中抽身,來到花蓮用兩小時的時間來傳授他二十年的慈濟心得。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慈青太受保護,不去面對很多事情,錯沒關系,沒做也沒關系,就像被寵壞的孩子,一直無法體會到大人的用心。師姑師伯的不忍心,把慈青看成長不大的孩子,讓慈青遲遲無法體會到師公上人 的用心。師公上人 期待慈青孩子快快長大,趕快來承擔如來家業。慚愧的是做得太少了,師姑師伯做得太好了。我們在滿滿慈濟人文的環境中,要把他們的一切學下來,接下來,而不是讓師姑師伯多一個需要照顧的孩子。直到現在,我覺得學得實在太少了,承接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很想做傳承的一份子,可是自己還不夠精進,做得不夠,不夠太多了。

在這次的尋根之旅時,我遇到UKM的伙伴。聊起來後發現他是佛學會的,後來加入慈青。他和我一樣都察覺慈青完全不是那一回事,總少了一些該有內涵,于是我們都來這裡尋找答案。在回程中我問他,你找到答案了嗎?他說找到了。他說他看到台灣的慈青,他們的活動和處事方式,人文,都沒脫離本質。我們之所以感受不同,是因為大馬某些地方的慈青變質了。失去了時代青年原有的動力、正義和使命,變得沒有彈性。

一直以來,關于這問題,我總覺得好像沒人發現到,好久了都沒人知道,很奇怪。聽到思賢師伯他說了那件事之後,我才知道其實師公上人 早已知道,只是沒人對我們說。

力量不足,要不求負擔減重,只求增加力量。

一山還有一山高,強中還有強中手。這次海外營隊中有一位師伯第一次陪伴慈青,態度冷漠,吃東西時沒幫我們裝飯,自己選好吃的先吃,速度還比我快!貪吃程度被比下去時,我心裡大受打擊。想一想,師伯應該不是這樣子的吧?單單一位師伯就讓我內心起了很多分別心,那師公上人 是怎麼去面對如此多的量,如何去調伏形形色色的慈濟人呢?我的心胸是不是要開闊呢?是不是應該把心門打開,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包容,去接收?就算他的理念和我完全不同,我也要把心拉闊,讓他不觸碰到自己內心不滿的情緒?遇到這類問題時,我要想想師公上人 是如何做的,為什麼師公上人 什麼人都可以接受,不管是誰都耐心地聽,不厭煩,而我有什麼理由不能呢?所以我要開始把我看到別人的習氣縮小到無形,想想師伯也不是那麼壞,他只是需要愛的一群,我們如何對他,他就如何對我們。

一說到食物,其實它只是我用來做一切事情的擋箭牌(借口)。我不是很貪吃,但會把食物當做開玩笑的話題。常常因為戲言,而無法保持慈青們彼此間該有的道氣。那種一家人的感覺,個個付出自己而完全不讓人察覺他自己存在的環境,讓人感覺很貼心。慈青一回到靜思堂,不問原因,就可以住下來,然後有六星級的服務,一下車就有暖暖的熱食,有人幫忙搬行李。累了就睡,睡飽就SAY 拜拜,完全不許要繳些什麼用,不許要說些什麼。師姑師伯們把我們當成賓,只有一個原因。因為我們是 - 慈青。他們把我們當成法的繼承人,讓我們無後顧之憂,只因我們是慈青!慚愧自己在慈濟中伸手拿得多,給出去的卻是少之有少。有個衝動,想快快長大,來減輕師公上人 的負擔。其實不說也知道,師公上人 的擔子會越來越重,他會用更多的時間來救更多的人,所以覺得自己永遠好像沒幫他減少些什麼。只期許自己不地成長,不斷地盡力承擔。現在的時代以不像從前,師公上人已到了古稀之年,我們無法再回到像以前的慈青或師姑師伯們那樣,在人間玩夠了,經驗豐富了後才回歸志業體。師公上人 還能有多少個三十年呢?現在的我們能力真的不足,所以只能一邊承擔,一邊不地逼自己成長,好能承擔的更多,把師公上人 的法毫無遺漏的流傳下去。

為什麼師公上人 那麼鼓勵慈濟人晨鐘起、薰法香?為什麼師公上人 聽到慈青推動這活動的時候,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有誰會喜歡他在說話時,我們卻在睡覺?然後還要等有空的時候再來聽錄下的?為什麼師公上人,一天只講一點,而不是一次講完?他希望靜思法脈可以很完整的傳下去,所以就要一點一滴,不可有所偏差地讓我們記住。就像傳話遊戲,到最後傳下來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師公上人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所以我們要期許自己聽完整。不能說一天聽一句就夠了,這樣零零散散的文章,沒有多少意義。要一章章地去明白、去深入。平常一句話在傳話時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需要去傳承的法,是不是要更謹慎呢?菩提心要,是能讓我們去更容易了解與接受的節目。

之前有段時間,沉迷在網絡的文字型遊戲中,常常忽略了生活上的細節,現在不玩,也沒這麼多時間玩了。

以前做事情總會缺乏幹勁,覺得什麼事都無所謂。乍看下是好事,其實是沒去面對問題,逃避問題,“感上”自己就不覺得受到傷害。現在要換個心念,去面對問題,歡迎挫折來考驗我們,讓自己能夠更堅定。有時候在想,如何自己定力不夠,當考驗來的時候我會否被打垮,一挫不振起來?所以勇敢站起來畫面最美、最可貴。繼續站起來後,用堅強、毅力和接受批評,忍辱的勇氣來覺察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些什麼。等定下目標後,當下就要不悔地行動。

之前總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很多人,常常沒有把交代的事情做好。想起師公上人 不管是誰的演講都會抄筆記時,自己就開始提醒自己要培養抄筆記的習慣,把容易忘掉的事情記下,再一直不斷地提醒自己。

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欣賞風景,不喜歡關心別人,不習慣約大家一起出來吃飯聯誼。在訪視殘智障院時,看見人人都很投入,只有自己還沒進狀況,覺得自己雖然是聯絡人,卻是他們之中最不適合做慈濟的。所以期許自己要做得更多,學得更多。

我常會有分別心,當慈青伙伴說我和無關系的某某人怎樣怎樣時,一兩次不會怎麼樣,但說多了就開始懊惱。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也開始抵觸和某某人的接觸。面對著流言蜚仍有動搖,有分別心,是我要再修正學習的一環。

假期住在某學長家,在他們家裡自己沒奉獻到什麼,也沒繳租金。很感恩他們讓我住,讓我在那裡好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偶而常會懈怠,所以要不斷自我提醒。住在他們的家,讓自己心靈開始重新建設。

關于天天抄靜思語的活動,我荒廢了一段時間。自己不堅持,無法恆持剎那。明明知道只有恆持不間斷,才會有所成長,卻沒常做到。現在努力當中。

在台灣之旅,我找到遺失了的信心、毅力和勇氣。找回了,就要讓他繼續發揮他的良能,願我所有的習氣都能早日消除,讓慈悲三昧水洗滌我的內心,感恩!

Monday 12 January 2009

Discovery看證嚴


Discovery頻道與行政院新聞局花一年時間拍攝製作的「台灣人物誌———證嚴法師」影片,內容記錄證嚴法師與她創辦的慈濟基金會的故事。

證嚴法師,1937年生長在台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她的養父經營電影院,23歲,養父中風猝死,傷心難過之餘,開始尋求宗教的慰藉,隻身來到花蓮,在沒有師父剃度下自行落髮,閉門潛修佛經。

後來,畢生提倡人間佛教的印順導師收證嚴法師為徒弟。她在花蓮,不捨人民因病而貧,或因貧而求醫不得,本著慈悲心,於1966年創辦慈濟克難功德會,一生致力「慈悲濟世」。

慈濟基金會從草創時的5名志工,到現在全球一千萬會員,跟隨證嚴法師教導,在世界各地,以教育、醫療、人文、環保,膚慰人民與大地,扶持每個脆弱的生命,慈濟人稱她為「亞洲的德蕾莎修女」。

拍攝證嚴法師紀錄片的製作團隊表示,證嚴法師行善低調,不願居功,製作團隊難以取得她的訪問口述片段,只能以側寫方式,加上訪問志工、到慈濟服務區,如印尼、斯里蘭卡訪問災民,描繪出證嚴法師的大愛精神。

慈濟人眼中的證嚴法師,慈悲、純真,慈濟基金會主任何日生說,「人在她面前只會顯得複雜」。長年近距離拍攝證嚴法師的攝影家阮義忠說,「我看她每天一而再,再而三做的都是重複的事,再平凡不過」,她最不平凡之處,就是「她想做的都做成了。」

因為心臟病,證嚴法師從不出國,但她以電腦、網路、視訊會議等現代科技,滿足她對世界的好奇,並掌握各地的需要,以及志工工作情形,為志工加油打氣。

70歲的證嚴法師,每天只睡5小時,用餐只用5分鐘,一天時間多在「走動」,實地了解慈濟工作。證嚴法師認為,行善能啟發慈悲心。一位慈濟人說,「證嚴法師不但幫助窮人,還教富人幫助窮人,聞聲救苦,徹底實踐人間佛教。」


Discovery「台灣人物誌—證嚴法師」,製作團隊透露,證嚴法師每餐只用5分鐘吃飯,每天只睡5個小時,她的固定行程就是聽取來自世界各地慈濟志工的工作報告,因為太忙且行事低調不願居功,連製作團隊都難以取得本人的訪問口述。

以身作則 領導百萬志工

「台灣人物誌」製作團隊指出,為了能夠精準地管理時間,忙碌的證嚴法師平常PDA不離身;令人無法置信的是,已經70歲的她,不但經常使用遠距視訊會議跟全球的志工溝通,還得像上班族一樣,每天看報紙掌握世界時事,並且使用手提電腦、手機,每天必收E-mail以便得知全球志工的工作情形!

因為難以取得證嚴法師的訪問口述片段,因此「台灣人物誌」的製作團隊寶花傳播費盡一番心思,從各個角度側拍記錄證嚴法師如何喚起百萬人的善念,並且透過訪問志工及越洋訪問災區的受難者,才完整描繪出證嚴法師的大愛精神,以及如何創造跨越地域及宗教的大愛傳奇。

興學蓋屋 愛心分散全球

有「東方德蕾莎修女」之稱的證嚴法師,40多年前,因父喪之痛,希望尋求宗教慰藉,因而隻身來到花蓮,在一間寺廟後方搭建一座小木屋棲身,在沒有師父剃度下就自行落髮,閉門潛修佛經;現在,這位出家人領導著來自全球各地超過百萬的志工,在有苦難的地方興學、蓋屋、建醫院,扶持每個脆弱的生命,由新聞局與Discovery頻道合作的「台灣人物誌」,就是記錄了她與她創辦的慈濟基金會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證嚴法師發現有位婦人小產送到醫院,因為沒錢又送回家了,最後因此喪命。證嚴法師深受衝擊,體會到許多人是「因病而貧」,因此他從獨善其身,轉為投入慈善的工作,要求信徒每天在竹筒存五毛錢濟貧,並發下弘願要在花蓮蓋一所醫院。

但興建醫院的金額高達新台幣八億元,是每年花蓮縣政府的預算的八倍,所以在當地人的眼中,這位瘦弱的女尼根本就是在講天方夜譚。在那時候,證嚴法師的信徒有人靠著幫客人洗頭時募款,有人到處請託地主捐土地,這個「小尼姑蓋大醫院」的故事不久後在台灣流傳開來。

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及行政院長孫運璿也聽聞此事,並著手幫助證嚴,靠著志工七年的奔走,這座醫院落成了,並幫助了東部許多的貧苦者,也開啟了慈濟的慈善事業。

至今在證嚴法師的號召下,全球已有超過百萬的志工服務於慈濟的四大志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其中大愛電視台更是志工們花了十年的時間,靠著回收資源垃圾所得的一千萬元美金所興建而成。

在這些服務的志工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老闆,他們也都親自捲起袖子加入濟貧救苦的行列,為得只是要實踐證嚴上人對他們的開導─「用愛實踐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