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May 2010

隨師體悟 獅城分享






趁公務訪新加坡因緣,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主任受邀和獅城約300位家人們分享一路隨師的心得感悟。(攝影者:許振耀,地點:新加坡分會三樓佛堂,日期:2010/05/01)


靜思精舍,早晨茶點時段,這天志業體主管們前來和證嚴上人開會,剛用過早餐的何日生主任,面有難色地表示吃不下。上人輕輕說:「你現在開始吃,就吃得下。」吃進第一口、第二口,結果他真的把整碗麵吃完了。

2010年5月,何日生在新加坡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中分享,慈濟志工自掏腰包去賑災,引起一位本地慈善專員愕然詢問:「為什麼?是誰讓你們如此地付出?」何主任回答:「沒有人。」

事實上,去賑災前根本沒人知道,當自己親身接觸到苦難人時,鼻頭發酸,眼眶含淚,心裏悲欣有之。一旦慈悲心被啟發,愛被啟動了,人人都願意奉獻一己心力。

板橋有位實業家一直放不下身段做環保,師姊就請他來幫忙開環保車。他不知原來要挨家挨戶去回收物資,一路上遮遮掩掩怕被認出。到了環保站,看見一群志工都在搬東西,他不好意思先離開,和大家邊做環保邊聊天,又被留下來吃了點心和午飯,一直做到下午三四點才走。他說怎麼感覺很溫馨、快樂呢?
 
「不是思想改變行為,而是行為改變思想。」何主任認為,人有知識、思想和情感。不做,情感不會覺醒。「比如發放,需要確保物資順利到位、確保人身安全的知識;能做與不能做的分寸就是思想;還要用心用愛投入,這就是情感。在實踐的情境,知識、思想與情感,三者融為一體。」

通過落實於行動,內心的慈悲會慢慢被喚醒。而何主任終於咀嚼出「你現在開始吃,就吃得下。」的深意。

 









 
何日生師兄分享慈濟行經心路,台下志工積極取經,不停地做筆記。(攝影者:許振耀)


回歸志業體.

「我不是覺悟以後才進慈濟,是進了慈濟後才慢慢覺悟的。」

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志的何日生,從記者升任到電視主播、製作人,一路順遂,前途似錦,並多次榮獲獎項肯定。他二十年前就認識上人,被上人的精神理念感召,發心要加入慈濟志業體而又食言。上人告訴他一個佛經上的典故:「有一位父親是醫師,生病的兒子在外遊歷奔波不回家,結果父親往生了,兒子回家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難道你要等我不在,才肯回來嗎?」

2002年因緣成熟,何日生離開電視台,決心「從證」——師從證嚴上人。初入慈濟志業體,他就負責處理三十多年前的「一灘血」事件調查,經過一番尋索,終於找到當年那位原住民婦女,將事件重建、還原。

何日生亦受委製作骨髓移植發展史和骨髓庫建設的紀錄片《清水之愛》,該片2004年入選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他說一生中最高的新聞工作成就,竟是離開主流媒體後達到的。

當時他馬不停蹄地走訪五國七地,採訪全世界頂尖的醫師專家、病患及家屬等,心中不時湧現出深遠的喜悅及平靜。「做了幾十年電視,總有名利、我相;但這兩件事沒有為自己,反而有了一種很高的價值。這是讓我一輩子很欣慰的調查報告。」

任職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兼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師兄經常親炙上人教示,耳濡目染中深入靜思法髓。趁公務訪新之便,5月1日晚上,何主任也受邀新加坡分會和獅城家人們分享他隨師的心得感悟。

他說:「有幸隨師,學到的話,都很簡單。」而上人的寥寥數語,往往如醍醐灌頂,讓他受用不盡。

即知即行

何主任記得在建構本會網站時,被告知面對很多技術問題,頗為費時。上人卻希望能儘快讓資訊上網,並比喻說:「倘若口渴的人見到了水,雖無勺子,不一定要等器皿完備,可用手捧喝之。」

即知即行,有心就能做事——這個務實、「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的理念,貫穿了慈濟志業的推展。慈濟當為眾生請命,即使人才尚未到位,但都勇於承擔,把握當下的因緣,先把事情做起來。有些人認為慈濟的方方面面仍未臻完善和專業,何主任卻從中體察「人的學習潛力無限」,因緣變幻不待人,用心的過程,就是專業的提升和體現。

何主任再以「勺子取水」的故事延伸舉例:「口渴遇水,無勺子則可用手;但如果有了勺子卻不用,依然用手捧水,那就不合理了。」慈濟事能步步穩健壯大,蓋因用心拓荒的前人,在因緣具足時總能後退一步,無私傳承給後進,甚或是更專業的人。這分海納百川的胸襟,「見做歡喜」的隨喜心,他與幹部們共勉之。

由於職責所在,何主任的修行道場,不離法務、醫療糾紛或對外的協調工作,是「難處理中更難處理的人或事」。他檢討自己仍未脫強勢的習性,在智慧與慈悲的進退中,是很大的考驗。
他說:「慈悲但是非不分明,是鄉愿(註);是非清楚而缺乏慈悲,則容易造成傷痕累累。」上人期許他——明辨是非,同時也不要用言語壓制他人。
 
面對懷有惡意的人,尤其需要用慈悲心去感召。何主任深信上人的教示:「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沒有芥蒂。」因為人和人的互動是超越語言的,理直而氣和,善的心念形成善的磁場,慈悲沒有敵人。

推動志業,不能缺乏道德勇氣,更不可自欺,議事要建言、說真實語。然而他人的過錯,不應當作抨擊或排斥他的依據。若能審慎地觀察每個人的習性、優缺點,無量眾生相則有無量法門,化為相處應對中微妙權衡、觀機逗教的智慧。領眾者尤其要能包容眾生千差萬別,如法水點滴潤漬,以身示教來帶動改善。

 含融的智慧

「做慈濟遇到障礙,就是修行的超越。」何主任回憶自己多次心有塊壘,都被上人及時的法語輕輕消融。

曾經在主管會議中,上人循循教示:做事不可鑽牛角尖,要行中道,既不能抵觸法律,但也不能過猶不及,陷入自我障礙的困境。他聽了感觸深刻,當場落淚。

上人復言:「制度不可能完美,要往人人內心對治。」人心調和了,制度自然就改變。團隊中無論孰對孰錯,都應念及其苦勞,肯定他為眾生付出的努力,先護住其道心,不起排斥、對立。用修行的心,含融對與錯,好與壞,才能慢慢調適修正,改變現有的體制。





在新加坡分會,何日生分享「我不是覺悟以後才進慈濟,是進了慈濟後才慢慢覺悟的。」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志的何日生,從記者升任到電視主播、製作人,二十年前就認識上人,被上人的精神理念感召投入志業。(攝影者:許振耀)

「含融」兩字,何主任近來經常放在心上琢磨。「連批評你的人,都要保留幾分愛他的感覺,想辦法去度他。」在將近一百分鐘的演講中,他再三分享上人給他的叮嚀語:「走中道;慈濟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做慈濟不能有私心。」並期勉獅城家人們珍惜慈濟因緣。

台下掌聲如雷。何主任的慈濟行經心路,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形容:「句句都是實戰經驗。何師兄在慈濟工作中常常就近請法、身心入法,已然磨練出一分智慧……行在菩薩道上,信願行缺一不可。」

何日生主任曾在著作《一念間》中寫道:「有一種思維,不是西方思維也不是東方思維,而是慈濟式思維。」經過半生的尋覓與思索,他終於將身心安住在慈濟,步步踏實地實踐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價值。

「你都來到海邊了,就放開懷抱讓大海淘洗你,大海會造就你……」上人叮嚀如天光雲影相映,照見生命的本質,當他回歸無垠大海,也就成為了永不乾涸的一滴水。


註:「鄉愿」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意指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或礙於情面,沒有如實說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想法。
(文:林翠蓮 陳柔潔 新加坡報導 2010/05/01)

本文轉載自慈濟大愛網 - 隨師體悟 獅城分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