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June 2010

吉隆坡社教中心2010年第二學期課程熱烈招生中!

一個星期七天,您如何安排時間?生活不只工作,還可以有更多的樂趣與學習。選擇一天為讓 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不一樣!

p/s: 凡在7月15日前報名任何一項課程及同時繳交學費將享有10%學費折扣優惠!

凡在7月15日前5人以上集體報名任何一項課程及同時繳交學費將享有15%折扣優惠!

預知更多詳情歡迎致電吉隆坡社教中 心:03-21447781

2010第二學期傳單

若您對靜思書軒照片)活動有任何意見,請回覆至(Reply To)kl.jingsibooks@gmail.com

若您想把電子郵件信箱(E-Mail Address)加入書軒每月活動聯絡名單(請點選)

Tuesday 29 June 2010

上人老了

上人老了,這是最近聽得最多的話。

自從上個星期五(25/06/2010)大家從全球四合一營隊回來,一個幹部打電話給我,提到這次營隊大家都很難過,因為 上人老化得很快。而今天志工早會,一個資深的師姑分享,相信每一個在場的人聽了都很難過,那師姑本身在四合一營隊承擔隊輔,對于這次 上人的狀況,分享得更仔細:
  1. 上人這次行腳真的很勉強,六院院長還有精舍師父都勸 上人不要行腳,會加速老化,可是 上人為了三十個國家的弟子,還是出來行腳。
  2. 上人在上階梯時,請慈暘師姑不要扶他,可是平常人是一個階梯一個腳步,上人卻是一個階梯兩個腳步。好不容易爬到上面,上人才緩了一口氣。
  3. 一位國外的幹部在四合一圓緣分享時,泣不成聲,停了十多秒,第一句話就說:“上人老了”。
  4. 昨天(27/06/2010)在馬六甲上培訓課程,最后 上人總結,沒有看靜思晨語,會很可惜,早上因為貪睡,所以起不來薰法;晚上因為其他節目太精彩,所以也沒有薰法。
我想不是 上人來不及,是我們這些凡夫弟子的慧命來不及成長。
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再發愿,珍惜 上人每天的靜思晨語,上人的每一個開示,真正把師父所說的做出來。

Friday 25 June 2010

慈濟人文—認識慈濟

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黃裕凱副教授

在你想成為慈濟教師前,你所認識的慈濟教師印象是什么?是不是實施靜思語教學、個別著重品格教育及環保教育、常辦一些應對活動、教學創意很多、班級經營及親師生互動好、常常獲獎……?這些慈濟教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很忙”,但卻“忙得很充實”!

對我而言,參與慈濟活動后逐漸認識的“慈濟”,在社會上,祂真的是安定人心、凈化人心、搶救生命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上,祂是讓老師們能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諦及本質,真正守護慧命的磐石。而更重要的,慈濟真的是“為佛教,為眾生”,一個真正且完整地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予以具體實踐的團體。

從老師的角度應該認識的慈濟
先問二個問題:一、你怎么知道慈濟及種子教師課程的?

跟慈濟的緣分,每個人都不一樣。可能因為你親友的建議、勸說、利誘甚至受騙上當而來,或是你曾參與過一場活動、看過一集大愛劇場、一張海報,甚至僅聽過一句靜思語,而促成你知道并參與這個課程。但不管你的原意是自愿或非自愿,建議你學習放下,全新學習,因為慈濟是個寶庫,不僅是新教材教法的“經師寶庫”,更是教大家怎么做人、教人的“人師寶庫”。

你來上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研習時數嗎?是為了來這邊挖寶?還是為了了解教育的真正理念及精神?在這邊,你會學習到很多靜思語教學的意義、內涵、五段式教學法、教材及教法;了解并深入慈濟四大志業,八法法印的足跡及內涵,而這些其實就是上人的理念及慈濟人文,也就是慈濟四十年來所推動之慈濟宗門、靜思法脈。(2006年衲履足跡冬之卷曾記載著:靜思法脈是理相,是精神原則內涵,是上人的思想、法髓及行儀風范,衲履足跡、人間菩薩、生活系列、佛典系列、慈濟法髓叢書、大愛臺靜思晨語等;而慈濟宗門是事項,是具實踐之志業,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在認識慈濟的過程中,給培訓教師及新發意老師的學習建議:
“要多背”—多背靜思語
“要多用”—多運用靜思語教學
“要多做”—多參與慈濟活動—各類研習、志工(環保、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活動
“要多讀”—多閱讀上人的著作慈濟月刊、靜思文物
“要多寫”—把靜思語教學新的或實踐過程筆耕出來
“要多聽”—上人開示、師兄姐分享、慈濟歌曲
“要多看”—大愛臺;“要多體會”—慈濟大藏經。

認識慈濟的過程中應有的認識
一、不要有太多的懷疑
懷疑是老師慣有的理性表現,但過多的懷疑會造就藉口,繼而衍生怠惰。偶爾把理性懷疑舍下,你在慈濟學得更多,體會更深。不管你到慈濟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學習他、感受他,收獲絕對超乎你想像。要認識慈濟,不是用聽的,也不是用看的,是從親自參與及身體力行中感受而來的。

二、學習放下、包容及善解
在教室,你一言九鼎,一呼九諾;在慈濟,眾“生”平等,要學習放下老師的身段及堅持。在學校,你教學卓越,是全校楷模;在慈濟,你要學習包容很多的不同想法及作法;在教室,你講求效率,從心所欲;在慈濟,你要學習善解很多制式的行儀坐臥理解。因為,這就是慈濟人文:做中學,做中覺。

初步認識慈濟后應有的省思
上人說“做就對了!”那為何還要省思?(因為不論從身為老師自己專業所學的教育方法上、從理性而非盲從、從“心”去實踐才是真實踐、以及從靜思語教學“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生活實踐”五段式教學法,均必須要經過“實踐”的過程,也唯有透過省思及實踐,所認識的慈濟才是真慈濟。)

請大家先省思,上人為什么要創立慈濟克難功德會?為何那么多人無怨無悔地跟著上人走?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是什么?為何要推動?對社會的貢獻?為何要推動落實社區?琉璃同心圓?慈濟四十年為何要建立“慈濟宗”:靜思法脈及慈濟宗門?

同樣的,請各位老師們進一步想一想,在教學上:除課本及廠商提供的教材外,還有什么?除了盡量讓學生不胡鬧、不出事外,還有什么?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外,還有什么?除了自己的孩子,還有什么?除了努力干渴、傳授知識外,還有什么?學習慈濟過程中除了感動外,還有什么?

想這么多,是你欲望無窮嗎?不是。其實是所有慈濟人的共同體會:那就是“來不及了”。因為省思過后,你會真正體認到人生無常,要珍惜并把握現在,要充分發揮生命的良能,以及一個身為人師的真正使命。

省思之后要進一步靜思:為什么上人要這么做?為什么慈濟人會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多人參與慈濟志工?為什么慈濟教師們會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多會眾愿意捐款給慈濟,認同慈濟?為什么現在的臺灣人這么有愛心?但為什么還是不少人在退轉、在扯后腿、甚至在批評慈濟?重點是你的堅定信念。心念的建立及不斷堅持很難,我的作法及建議是:
一、 學習:持續學習上人理念及慈濟人文精神。
二、 認同:認同教育是大舍無求的志業。
三、 信念:將“慈悲喜舍”作為自己教學的信念。
四、 警惕:隨時提醒自己就是慈濟教室。

最后是時間。時間是要無私奉獻出自己的時間、金錢、體力及腦力。從自己實踐起,繼而擴展至家里、學校、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時間的頻率從偶爾,繼而常常,以迄永遠實踐,甚至生生世世奉行。

結語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舍為末位,最難企及,如上三心舍之而新不存著也。在慈濟,以大舍無求代表教育志業,顯示上人對教育的重視。舍是要舍自我、舍堅持、舍自尊、舍時間、舍金錢…等。但真的無求嗎?半慈濟人還是有點反復思想,但只要是求學生更好、求教育更好、求社會更好,應該不是奢求吧!

曾問在場的老師們,當教學、輔導或行政碰到困境或不如意時,會不會有挫折感?甚至因此逐漸銷蝕教學熱誠?參加慈濟活動,特別是教室相關研習活動時,當你發現你身邊還是有一大群發信向學向善的老師們,至少會讓你認為教育還是很有希望的。這就是我多年來,一直說慈濟是能延續我教學熱誠動力的主要原因。

隆首次醫護系學生愛灑 善用醫學專業發揮良能

JY_KL20100620_04a_zkj 【梁貴勝/吉隆坡報導】吉隆坡人醫會及慈青學長會首次舉辦“守護醫護守護愛”愛灑茶會,邀請來自吉隆坡各大專醫學、護理及藥劑系的學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拯救生命不僅在醫病、醫人,更重要是醫心。
圖:同學們在小休時間,也向懿德媽媽和人醫會醫生詢問有關人醫會與慈青的相關訊息。【攝影:張愷傑】

近年因吉隆坡各大專院校申請至台灣慈濟醫院實習的醫護系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且二OO九年慈青學長會正式落實社區後,參與的醫護系慈青也逐步增加,他們對慈濟醫療人文知識的需求也相對提升。

於是在二O一O年六月二十日,吉隆坡人醫會和慈青學長會首次在分會會所聯手舉辦“守護醫護守護愛”愛灑茶會,邀請來自各大專院校的醫學、護理及藥劑系同學參與,希望能讓更多學生了解慈濟醫療理念和人文,畢業後加入國際人醫會發揮良能。

◎ 認識慈濟醫療志業緣起

當天晚上,四十五名吉隆坡各大專的醫護和藥劑系的慈青與同學,齊出席“守護醫護守護愛”愛灑茶會,他們在慈青學長帶動下,展開別開生面的破冰遊戲,打破同學之間隔閡。

慈青學長以詩歌及戲劇,演出當年啟發證嚴上人要在台灣東部貧苦地區籌建醫院的“一灘血”故事。當年貧苦的人因無法繳出醫院規定的保證金而失去就醫機會,其種種無奈及悲苦,讓在場許多同學忍不住頻頻拭淚。

醫護人員除了要醫病以外,更重要是“醫心”。為此,慈青學長特選一部《醫界典範——蘭大弼》的影片,希望讓同學了解醫護人員的使命,甚至可以發揮更多救人的工作。

◎ 行善即是報父母恩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和行善。讓父母安心、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是‘行孝’,但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去為人群付出,這才是大孝。”曾是慈青的陳國諒醫師與同學們分享:“書要讀,可是不要競爭,要就與善競爭,多來慈濟付出。”陳國諒醫師呼籲學弟妹們要多把握時間來為人群貢獻良能。

來自敦陳禎祿護理學院的慈青幹部彭涵倪,也是該大專第一顆慈青種子。她上台與大眾分享透露,自己從小就發願要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但二OO九年父親發生車禍,導致家裡面臨經濟窘境,也讓患有遺傳性憂鬱症的涵倪頓時陷入迷茫。幸好在一次活動中,她看到慈濟助人的影片,讓涵倪從苦難中察覺原來還有很多比自己不幸的人,因此想帶動更多人來做好事。

人醫會的陳慧健醫師,也是陪伴吉隆坡國際醫藥大學慈青的懿德媽媽。她鼓勵同學們,除了學習社會給予的知識教育,也要來慈濟學習心靈教育。她也叮嚀表示,大家選擇了醫護系這條路,就要堅守崗位,為病患無私地付出,真正做到醫人、醫病和醫心。

◎ 發揮良能守護病患

曾經一度迷茫,不知道為何要當醫生的郭泊汶同學,上個月因緣際會到北京旅行,並承擔了三天的慈濟志工,她被當地志工柔軟的身段與慈悲所感動。

“要把握當下的感動及憐憫心,並持之以恆。”這是泊汶在北京恭讀證嚴上人著作時,很受用的一句話,也令她重拾當醫生的熱誠,期望明年畢業後能加入人醫會一員。

“參加了這次茶會,對慈濟“醫人、醫病、醫心”理念及人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博特拉大學醫學系二年級的王偉勝表示,很想到慈濟醫院實習、體驗慈濟的醫療人文。他也發願要把慈濟及人醫會的點滴介紹更多同學及朋友。

也是來自博特拉大學醫學系二年級的郭蘭雲坦承她選讀醫學系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可是,自從來參與慈濟活動和茶會後才真正了解,原來醫生真的可以幫助很多有需要的人。她希望自己努力學醫,讓病患獲得最好的治療。

期待通過這次茶會,一群未來的大醫王與白衣大士能更了解醫護人員的使命,於未來的日子在各社區,為貧病的民眾獻出一分發自內心的愛。

JY_KL20100620_02a_zkj JY_KL20100620_01a_zkj
慈青學長姊向同學介紹“一灘血”的故事,精湛的演出讓在場許多同學頻頻拭淚。【攝影:張愷傑】 四十五位來自吉隆坡各大專院校醫學、護理及藥劑系的同學,透過別開生面的相見歡環節,互相認識。【攝影:張愷傑】
   
JY_KL20100620_07a_zkj JY_KL20100620_10a_zkj
陳慧健醫師是陪伴吉隆坡國際醫學院慈青的懿德媽媽,她勉勵同學既然選擇了醫護系,就要堅守崗位。【攝影:張愷傑】 來自博大醫學系的郭蘭雲來參與慈濟活動以後,才了解醫生真的可以幫助很多人,她發願要努力學醫,讓病患獲得最好的治療。【攝影:張愷傑】

本文轉載自馬六甲慈濟大愛網隆首次醫護系學生愛灑 善用醫學專業發揮良能
影片轉載自慈濟大愛電視網 - 醫護生愛灑茶會 臨床實習承使命

Wednesday 16 June 2010

你有多少“愛的存款”?

【心靈桃花園】◎ 吉隆坡.梁貴勝

心靈桃花園

“愛的存款”需要長時間點點滴滴地累積和無所求地付出;彼此是否貼心,並不取決於資歷或能力,而是過程中灌溉了多少愛。 

幾年前,我回來吉隆坡學長會陪伴慈青,那時候的學長會只有二十多人,真正活躍也只有那十多位,有經驗陪伴慈青的更是少之又少。

當時,大專沒有劃分社區,很多時候資深的慈青學長姊一下班就疲於奔命地到不同的大專去支援。當時的情況倒有點像消拯員,哪兒起火了,就組隊沖鋒陷陣去了。由於相處的時候總是來去匆匆,以致與幹部之間“愛的存款”不足,陪伴的成效也相對地減半。

二OO九年因緣成熟,吉隆坡學長會終於落實回歸社區,事情有了轉機,大家有較多時間“常伴你左右”,才感受到那分踏實的感動。

前些日子,跟慈青夥伴到素食館用餐。席間,一位夥伴問我:“學長,有個疑問困惑了我好久。自己一直都有打羽毛球的習慣,也打了很多年;前些日子跟同學打羽毛球時,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羽毛球的毛是怎樣來的?”

他上網查證後發現,原來製造羽毛球的的毛,都是通過宰殺鵝或鴨取得。如果還繼續打羽毛球,那不是間接地助長殺生?可是又很喜歡這項運動,也持續了很多年,現在心中很掙扎。

聽到慈青的疑問,我先愣了一下:這個問題可真的沒想過,到底要怎麼去引導他呢?腦海突然浮現一位台灣志工的分享,就跟他談起這件事──

有人問上人,鍋邊菜算不算素食?上人對大家開示:“佛陀時代,弟子出外托缽化食也沒有選擇食物,民眾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後來因為佛陀要弟子長養慈悲心,所以才要求佛弟子戒葷持素。”

我跟慈青說,同樣的道理,運動的本質就是希望身體健康。如果本身覺得打羽毛球會造成自己的心理負擔,就不必執著任何特定的運動,可以選擇其它的。

慈青想了一下,一臉堅決地說:“學長,我決定以後也不打羽毛球了。雖然很不捨,也知道這樣的決定會被球友視為極端;可是我很清楚自己的選擇,是因為不想殺生。運動是為了健康,選擇其它的項目也是一樣。”

慈青當下的決定很令人感動。只是輕輕的一個分享,慈青卻重重地聽進去,並且願意立即做出改變,捨掉自己一直喜愛的運動。那一刻才深刻的體會到,“愛的存款”是需要長時間點點滴滴地累積和無所求地付出,才會看到果實纍纍。

曾經在一次慈青活動上,有位學姊來到我面前說:“慈青們都不聽我的,他們只聽你的。可能我不夠資深,不夠說服力吧!”

這一年多踏實的陪伴,讓我深深地領悟到,很多時候慈青是否與學長姊們貼心,並不取決於其資歷或能力,而是過程中,您在他們心靈上灌溉了多少愛;儲存足夠“愛的存款”,就算輕輕的一句,也足以深深烙印在他們內心深處,正如上人對弟子們的愛一樣。

本文也刊登在《馬來西亞慈濟世界》121期◎【心靈桃花園

﹝當代論述﹞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貢獻

 

458

(攝影者:廖右先)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社會學教授理察麥德遜(Prof. Richard Madsen),2009年5月21日受邀於花蓮靜思精舍演講。
講題為:【傳承與轉化---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貢獻】

(以下為:理察麥德遜教授演講內容)
上人、各位師父,敬愛的師兄師姊、朋友,非常感恩我有這個機會和您們在一起,我心裡覺得非常的榮幸,因為可以和慈濟這麼偉大、這麼美麗的組織;不好意思,是我應該和你們學習,你們的經驗非常寶貴,我的經驗不是很好,我應該和你們多多學習和修自己的心。

從社會學與宗教歷史
探究宗教博愛運動的產生與可能

我是一個學者,學者在社會上作用不是很好,可能從學院來看,我們有一點貢獻。我近來在思考慈濟對世界歷史的貢獻與地位。今天因為我是一個社會學家,也學過宗教的歷史,免不了會用一些社會學的框架與宗教歷史來講社會學的概念。

當代歷史,世界上正有很多國際性的衝突,或是單一國家、社會之內也有很多的衝突;近年來,這些衝突不少和宗教有關係。這個現象有的時候很可怕;有時候為世界帶來希望,像是慈濟的僧團、慈濟的群體利益、慈濟的宗教、慈濟的社會是非常了不起。宗教還是能讓大家有博愛的精神,也就是超越小群體的範圍到全世界去幫助別人,而慈濟就是那樣一個組職,有那樣的精神;而我近年來特別對這樣精神要繼續研究,在哪些環境之下,能產生這樣到全世界發展博愛精神的運動。

457

我從社會學和歷史學不斷的研究,近來宗教的世界地位越來越高,40年以前我們社會科學家覺得,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世俗的世界,宗教對現在社會和現代化都沒關係;但40年以後,現在宗教在世界有很大的地位與很大的用處,以前世俗社會學的看法需要改變,而慈濟就證明,我們應該要改變我們的思想,慈濟的創造性從哪裡來的,研究這個問題可能之中要從歷史、宗教發展,包括佛教發展。

大約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世界上某些地方發生超越世界的大觀點,四大文明之下,彼此沒有互通的地方,卻都發生超越世界的思想,例如:以色列,想像在這世界就是唯一的上帝;古典的希臘,同時也有希臘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想像超越世界的大理想;在中國戰國時期,有孔子、孟子的哲學家,跳躍具體之外的大原則;同時印度有釋迦摩尼佛,超越世界的精神。非常有創造力的這些人在二千五百年前左右都出現了,那樣的精神超越我們個己小群體的思想和精神。那時印度、以色列、中國、希臘都是受到很多外面來的壓力與內部有很多的分裂現象與問題,都是在歷經大的環境危機,中國在戰國時期即是如此、以色列也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在這樣有危機的情況,可是還是保留傳統的文化、傳統的意識、傳統的神話、傳統思想的一部份,並沒有完全失掉了那些傳統,因此最有名、與影響力的偉大宗教都出來了。

從歷史經驗檢視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軔

歷史學者與比較宗教學者,從歷史的觀點,發現這些文明會為一些爭執而消失,但博愛的精神卻沒有完全消失,它偶爾會爆發出來,這是我們文化文明的遺產。現在,我們的世界遇到同樣的問題,慈濟是非常好的例子,表現很大的創造力和博愛的精神。
台灣的情況,從某個方面來說,和兩千五百年前左右的環境有些相仿。台灣有很多的危機、不穩定的狀況,在現在的國際環境下,是相對弱勢的社會,但是台灣還保有了傳統倫理和道德的思想。這從社會學的看法來說,這是具備了發展宗教創造力的環境。這樣的條件,相對而言,在強國的首都例如華盛頓或北京,對於宗教創造力不容易發展的,他們的權力太大了(錢也很大)。因此,台灣的危機是一個機會,足夠創造成世界上偉大宗教的道德精神。台灣的人間佛教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慈濟就是人間佛教很重要部份。

群體利他與個體利己的拔河

可是從歷史上來看,你可以看到從超越群體的博愛精神,還是很容易消失或受政治所影響,真正創造博愛精神與實踐是不簡單的。在某一些情況之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是我們本有的能力,我們可以超越自己,雖然我們的社會還是有需要家庭、朋友,我們還是有小群體,但是社會的利益仍是不可或缺。從歷史上常常可以看到現在的情形,例如在二十世紀的中國,人間佛教的歷史即是如此。

二十世紀初,有位偉大的法師---太虛法師。在十九世紀,有些知識份子認為,十九世紀中國的社會腐敗、法師未受太多的教育…等等,因此他們認為中國佛教是不夠現代化的,就把宗教排除在社會發展之外;但是太虛法師卻覺得,要把佛教改革成現代化的、適合中國精神的宗教。太虛法師碰到許多問題,其中戰爭、革命是佛教現代化改革不容易完成的關鍵,因為太虛大師的觀點還是偏向中國而不是國際性,當時要救中國、會較偏向中國主義。

台灣的法師受到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影響,將佛教的現代化、組織、精神透過很多的創造力展現出來。而證嚴上人想了很多的方法,特別是將博愛的精神擴展到國際上,我覺得這樣的創造力和台灣的狀況有很大的關係,這份創造力如果要繼續是不容易的,因為還有一些因素永遠想要把這些博愛精神,作為小群體的精神,或把這些在全世界幫助人的工作成為台灣精神,而不是全世界的。而若是這樣發展,那麼這運動會變成是政治性或政治利益的。

慈濟的創造力與宗教"可能”面對的限制性

人間佛教的特點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慈濟超越小團體、小家庭、小社會,強調全社會的利益,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非常感動。慈濟最寶貴的地方在於人和人關係不是很抽象的哲學、大規模的紀律;每個人去大量的接觸人、外面的人,這是最寶貴的。

可能有一些人覺得,很多在世界上的大宗教也是這樣,但是我要舉出一個例子,加拿大的哲學家著作《基督教的腐敗》一書,談到基督教發展到近代所遇到的問題。耶穌基督的精神是「博愛」,一直透過個人與個人傳遞愛的精神,這不是創造甚麼哲學,而是一直給別人愛;因此,原始的基督教組織像是一個網絡一樣,但是腐敗的就是因為後來變成一個大的組織之後被羅馬征服,產生了帝國的意識形態,這是基督教的歷史。那位哲學家,就認為這樣的過程是從直接接觸傳遞博愛的過程變成一個組織,雖然應該有一些組織、應該有一些道理,這都很好,但是如果完全代替了,這是對創造力非常不好,這從是歷史的角度來看。

因此在這裡,祝福我們要繼續幫助別人,我們要不斷創造博愛的精神,祈禱、唸經並修養自己的心靈,慈濟可以為未來全世界有非常偉大的貢獻,也希望這樣的運動,也可以和別的同樣的運動結合起來。

456

何日生主任的詮釋與分享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精神與宗教都是超越族群、國籍,邁德遜教授認為慈濟也是這樣崇高的偉大的宗教精神,耶穌時代把基督教從猶太人部落神帶入全世界、穆罕默德將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帶向全世界,都是很偉大的時代。慈濟也是在很偉大的時代把傳統的佛教適應於現代性,並跨越族群帶向世界每個角落,這最大的動力就是上人給我們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是不分種族、國籍和政治的互動。

任何組織都有危機,當組職利益大於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的時候、當教條過度發展超過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的時候,這個偉大的精神就會出現危機。邁德遜教授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當組職利益過度龐大取代人與人愛的互動和自我淨化,組織危機就會出現,上人給我們最珍貴就是利他度己、幫助他人不分國籍、博愛(或大愛)和淨化自己,要同時進行需持續做,這樣慈濟在世界上就是能帶動偉大精神的團體。

所有偉大的精神與偉大宗教領袖都出生最混亂的時代,雅典是很弱的國家卻有很強的斯巴達;當時的希臘、以色列、阿拉伯世界都出現很偉大宗教與哲學家;戰國時代的孔子、老子;台灣生逢這樣不穩定的時代卻能雕塑一個偉大的靈魂, 上人就是在這樣時代裡因應而生。當然台灣還有不同人間佛教,慈濟是最顯著,能夠跨越社會、種族、宗教、國家的藩籬的團體,祝福我們能夠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不能夠被取代的,同時也要持續淨化自己的心。

Richard Madsen小檔案‧
Richard Madsen教授,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社會學教授、該校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主任,同時也擔任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 )所資助在中國協助發展社會學計畫的協同主持人,目前於中國大陸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擔任客座教授。

趙文詞是Madsen教授的中文名字,與台灣的關係淵源長久,曾於1960、1970年代之交,來台灣從事天主教瑪利諾會神父(Maryknoll Fathers)傳教工作,並在輔仁大學學習中文,在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修習社會學。從2004年迄今,Madsen教授並且擔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學術諮詢委員。

Madsen教授早年研習哲學,神學、東亞研究,獲神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為文化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道德人類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研究。Madsen教授多年來的研究,針對中國大陸、美國、台灣的社會變遷經驗,關懷道德與政治權力、宗教與公民社會、民主政治與公共文化、社會變遷與個人情境等議題。除了對於美國當代社會的觀察之外,Madsen教授經常來往於太平洋兩岸,長年於中國大陸、台灣進行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對於中國農村、宗教、與其它廣泛的社會變遷,尤其有持續深入的關注與研究。

著述甚豐的Madsen教授,除了為數眾多的期刊論文,研究著作其中之一《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2007)》一書中,探究台灣的慈濟、佛光山、法鼓山與行天宮四個宗教團體所代表的宗教復興與現代性、中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的關係。

 

本文轉載自慈濟大愛網 - ﹝當代論述﹞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貢獻

Friday 11 June 2010

人間大學讀書會《不抱怨的世界》

人間大學讀書會

《不抱怨的世界》

14.06.2010 (一)7.30pm

座位有限,歡迎提早線上報名或來電預約03-21447780

 讀書會 - 不抱怨的世界

若您對靜思書軒照片)活動有任何意見,請回覆至(Reply To) kl.jingsibooks@gmail.com

若您想把電子郵件信箱(E-Mail Address)加入書軒每月活動聯絡名單(請點選)

Monday 7 June 2010

法影人間 正法不滅

法影人間1
出生大陸浙江的印公導師,堪忍的人生中,不放棄求學,相繼探討宗教、嚮往道教,學過丹經醫術後,最終領會佛法才是究竟的人間正法,而在佛法的浩瀚法海裡落腳。

【證嚴上人6月4日志工早會】
「我們是不是時時刻刻都有這一分的靜思?靜思,就是我們心靈正法的源頭;假如我們心不好好地靜下來,很慎重的思考,我們可能一念之偏差,會造成了很大的災禍。而把天災、人禍都會歸咎於人心,一切的因緣,來自有因。」

六月四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因」,不要看它小小的一粒種子;這一粒小小的種子,也可以擴大無量數。「合抱之樹都是從如毫芒的種子來的;而一粒種子,把它剖開,看不到裡面有一棵大樹。」

「可是這一顆小小的、如毫芒的種子,只要因緣會合,有土、有水、有空氣、有熱度,就會萌芽而變成小樹、大樹,進而變成合抱之樹。」上人開示,惡法、善法,無不都是從這一顆種子開始 ,所以人人不能輕視每個人的一念心,要時時刻刻戒慎虔誠,顧好這一念種子。

我思  我師  人間導師

「每一天都是歷史的今天,今天無不都是未來的歷史。」回憶起五年前的今日,上人語喻是心靈難度的一日。那日,上人在志工早會後奔赴醫院,與師兄弟們隨侍印公導師床側,一句:「師父,您安心,人間佛法,我們都會按照師父所教導的。」的話語才結束,床邊的生命顯示儀器,瞬間嘎然而止。

前後不出三十秒鐘,那一刻就是人生的回顧。上人說:「我思,我師,人間導師。」2005年6月4日印公導師圓寂,天天主持志工早會的上人感慨:「天天都在說今天的事情,就是明天的歷史,歷史是不可抹滅的。」

那不可抹滅的歷史,來自於出生大陸浙江的印公導師,堪忍的人生中,不放棄求學,相繼探討宗教、嚮往道教,學過丹經醫術後,最終領會佛法才是究竟的人間正法,而在佛法的浩瀚法海裡落腳。溯源於太虛大師,在戰亂時代弘揚正法,於廈門南普陀寺創辦閩南佛學院,印公導師受器重下,受邀在閩院講課;因精進無空過時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故,人人稱之為導師。

二次大戰時代,印公導師在種種坎坷的因緣下,東渡到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甚至口音都相差甚遠的台灣,也在諸多坎坷與障礙下,樹立了正法。言及導師受盡苦難的一生,上人說:「人生不經過坎坷、障礙,那也成不了大器。」

法影人間2

溯源於太虛大師,在戰亂時代弘揚正法,於廈門南普陀寺創辦閩南佛學院,印公導師受器重下,受邀在閩院講課;因精進無空過時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故,人人稱之為導師。

為佛教   為眾生

再憶起1963年,自行圓頂的自己,因無剃度師父而被捥拒於戒場門外。心思歸去時,到慧日講堂禮請「太虛大師全集」,在毫無心裡準備下,與印公導師見了面。那一剎那,奠定師徒倆的因緣。上人說:「我就在佛前磕了三個響頭,回過頭來禮座師父,頂禮師父。」導師一句:「你我師徒因緣很特殊,時間很緊迫,要記得未來一定要『為佛教,為眾生』。」領受法名──證嚴,號慧璋的證嚴上人,隨即在戒場臨關門前入了戒場。

「這都是因緣。」昔日的因緣,促成今日的慈濟,「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無不讓上人每天都在靜思中。「每一天不管對人、對事,我都是想到了『為佛教,為眾生』,哪怕幾十年來,與師父離開了很遠、很遠,難得聽到師父說法......」
另一個奇妙的因緣,讓印公導師老年時刻,身體有病時,回到花蓮慈濟醫院與靜思精舍休養。上人感恩有福能侍候在老人家身邊:「這一段長時間照顧他,也很感恩我們的醫療系統,那樣的恭敬、尊重、呵護,醫護同仁的愛,如在照顧自己的阿公一樣,那樣的親。」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最終印公導師安祥捨報,留法於人間。上人愷言:「人世間,正法、佛法要在人間,一定要正法傳在人世間。也感恩幾十年來,有這麼多慈濟人,那樣的疼惜我、護持著我,讓慈濟能在全球推動開來。」

哲人已遠   法身常在

而今,慈濟在許多國度裡為著眾生付出,且將浴佛盛典傳至僑居地,使佛法住持,人間大法永不滅。上人開示:「像智利那樣不曾經聽過佛法的國家,一位男眾,聽到佛法,看到了佛像,觸摸了以後,哭得無法站立起來;好像不知道離開多久的孩子,看到至親摯愛的親人一樣無法自己。」

「所以,我永遠都是我思──思念我的師父,所叮嚀我的『為佛教,為眾生』。過去是這樣,我現在還是這樣,永遠都是『我思,我師,人間導師』。」慨嘆之餘,回過頭來心繫於天下偏多的災難,上人言:「還是要感恩你們用心、用愛在護持我,無非也是要佛法在人間,正法久住人間。所以,我的心在靜思中,但願這一分的心念能普及,上達諸佛、諸護法龍天聽;但願普天之下,消弭災難。」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愛網 - 法影人間 正法不滅

20100604《人間菩提》- 我思我師 人間導師1

20100604《人間菩提》- 我思我師 人間導師2

Tuesday 1 June 2010

心靈講座-《你有愛心嗎?》~ 談吃好心臟病

05.06.2010 (六)3pm

座位有限,歡迎提早線上報名或來電預約 03-21447780

 你有愛“心”嗎

若您對靜思書軒照片)活動有任何意見,請電郵至 kl.jingsibooks@gmail.com

若您想把電子郵件信箱(E-Mail Address)加入書軒每月活動聯絡名單(請點選)

追思我心目中的醫界典範----蘭大弼醫生 (1914-2010)

撰文/ 賴其萬醫生(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圖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經典雜誌

lan[1]

在台灣時間三月二日下午四時我接到蘭大弼醫生的大媳婦Jane的通知,才知道他老人家在英國時間當天上午六時過世,一時思潮洶湧,過去的畫面一幅一幅地浮上心頭,久久未能平息。晚上無法入睡,就把電腦裡過去自己寫過的有關 蘭大弼醫生的文章、以蘭大弼醫生為題的演講、照片、影片以及彼此的通信做了一番整理,並選出四張珍貴的照片加上說明,寄給了他的大兒子Don,並誠摯地向他的家人致哀。

記得去年九月最後一次到倫敦探望他時,他的記憶衰退與步伐不穩已明顯地看得出他再也不可能繼續獨居的生活,而當天也正好他的大兒子與媳婦來訪,所以我們又談到這 問題,但他老人家堅持要繼續住在這他與深愛的家人共同擁有美好回憶的老家。想不到一個月以後,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陳醫師拜訪他時,發現他倒在地上多時,無法自己站 起來,而後緊急送醫才發現髖骨骨折,接著開刀,而後轉入老人院,每況愈下,最後終於陷入昏迷,而安祥地過世。

回想自己與蘭醫生第一次的結緣,是快四十年前我在台大醫院當神經精神科總住院醫師那一年,他來參加台大醫院的臨床病理討論會(Clinico-Pathology Conference, CPC)。那天是我負責報告一位我照顧很長一段時間的急性間歇性紫質尿症 (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的病人過世以後接受病理解剖的討論會。事後他恭喜我的「成功首演」,而及時地教了我一個以前我從沒聽過的英文單字,debut (源自法文,意為「首演」)。

1950__320x240_lan.01[1]






一九六七年,蘭院長提出彰基醫護同仁遵行的四大宗旨:醫療、報喜、助貧、教學。

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機會見到他,一直到1996 年我從美國利用教授休假到英國倫敦Queen Square神經學研究中心進修時,才有機會拜訪已經退休返英多年的他,而這一次的拜訪竟然帶給我的人生一大轉折。而後每次到歐洲開會我都會去倫敦拜訪他老人家,而每次都是 心靈上「滿載而歸」,而在回程的機上振筆疾書,及時寫出心中的興奮。這幾天我就一直沉浸在我的「記憶倉庫」裡,重溫過去蘭醫生給我的啟示,而寫出這篇追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1996 年第一次到英國拜訪他在Coulsdon老家時的一段對話。當時由於看到他身在英國,但心在台灣的樣子,我曾經激動地對他說,他與台灣非親非故,但父子兩代一共四人(父親蘭大衛醫師、母親連姑娘、太太高仁愛醫師) 都把他們的一生幾乎全都花在台灣,為我們的同胞服務;而我身為臺灣人,但卻長年滯留在美國,看美國病人,教美國醫學生,面對這位身為英國人卻畢生貢獻給臺灣的他 ,我感到非常的不安。想不到蘭醫生聽了我的話以後,拍拍我肩膀,親切的說,「我不是臺灣人,但我愛臺灣,幫忙台灣。你不是在美國出生,但是你愛美國人,幫忙美國 ,我們大家都這樣地為別的國家人民服務,明天的世界不是會更美嗎?」

直到今天我還是不會忘記他講這句話的那種真摰誠懇的表情。

1951__320x240_lan.02[1]

一九二八年,蘭大衛醫師切除夫人連瑪玉捐贈的皮膚,移植於皮膚壞死面臨截肢的少年周金耀傷處。雖然最後是移植周自己的皮膚才治癒,但醫師伉儷的「切膚之愛」,已成醫界典範。(圖片提供/李石樵美術館)

當這次初訪結束時,他堅持要送我到火車站,而在火車開動時,我望著頻頻揮手的他漸漸逝去時,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我還清晰地記得就是這一次的訪問點燃了我想回國的心,而兩年後當我決定束裝回國時,他是我第一個寫信告知的友人(很可惜地當時自己並沒有留下備份),而我發現我在1999年所寫的一篇「蘭大弼醫師的花蓮慈濟行」有這麼一段話,「蘭醫生接受成大醫學院成立十五周年慶的邀請回台演講時,我已經回台參加慈濟醫學院的行政工作半年多,而 他也欣然答應我們的邀請到花蓮來訪問。在花蓮火車站見面時,他第一句話就是說我在回國前曾寫信給他提及想回國,他非常高興,但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個人決定, 而他也實在不敢隨便加意見,所以一直沒有給我回信,但他非常高興我終於能把想了那麼久的回國夢付諸行動。」

他到精舍與證嚴上人的見面是一幅珍貴的歷史鏡頭,聆聽兩位台灣榮獲醫療奉獻獎的仁者的對談更是心靈的最大享受。他們彼此互道仰慕,而在回應對方恭賀自己的成就時 ,都同樣謙虛地回答說,這都是由於周圍有那麼多的台灣人幫忙,他們才能完成他們所做出來的事。蘭醫生雖說在1980年退休以後就回英國,但他仍然能以道地的台灣話與證嚴上人交談,而上人也對他的台語讚不絕口,而蘭醫生處處也都表露出對台語之美的懷念。真想不到2005年我去倫敦拜訪他時,他還津津樂道幾年前拜訪證嚴上人的回憶,更妙的是,他說他還記得當時用了一句台語不太得當,「很高興給我這個機會跟證嚴法師交陪」,而上人 告訴他,「交陪」這個字在這場合不太對,他說到現在一想起來還覺得很尷尬。「可能是太久沒有用台語說話,剛回台灣說起話來一點都不會『輪轉』」。在這次的訪談中 ,蘭醫生告訴我,他很喜歡台語「心適」這個字,他說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話,含意不只是「有趣」而已。看他打從心裡地稱讚台語之美的神情,我禁不住想說一聲,「我多 麼希望國內一些刻意矮化台語的統派學者,也能聽聽蘭醫生所說的這番話。」

1952__320x240_lan.03[1]







蘭大弼伉儷鰜鰈情深,無論工作或生活上,都能相互扶持。

這次的花蓮行他也為慈濟醫學院學生以「如何做一個好醫生」為題目用英文穿插台語,作了一個鐘頭的特別演講。蘭醫生追憶他在台灣的童年,以及告訴學生們有關西方醫 學傳入台灣的一些歷史故事,接著,蘭醫生為學生們介紹「希伯克拉底誓詞」的尊重病人隱私、中國孫思邈強調醫生的道德情操以及「日內瓦宣言」所強調的對病人權益的尊重。他說,「機器沒有仁慈, 放射線無法表現同情" (A machine can not show kindness; radiation cannot show sympathy)。」,而告誡學生千萬不要只會安排病人做這做那的檢查,而沒有好好聽病人的話以及檢查病人的身體。最後他提出他的看法,認為一個好醫生必須要有憐憫 (compassion)、仁慈(kindness)、忍耐(patience)、願意傾聽病人的話語、尊重「病人也是人」、鎮定沉著(calmness,equanimity)以及對人的關懷。他列舉幾位台灣的好醫生與醫院 (杜聰明教授, 謝緯醫師, 門諾基督教醫院, 慈濟醫院, 陳五福醫師),

史懷哲醫師以及為地雷受難者仗義執言的英國黛安娜王妃與同學們共勉。最後他語重心長地勸學生,「你們要自問自己是為了什麼進入醫學院?為了賺錢,為了求知上的滿足,這都沒有錯,但這並不夠,不要忘了有很多被社會遺忘的人等著你去幫忙,關在監獄的犯人是否在醫療健康方面得到照顧? 到都市謀生的原住民的醫療健康問題是否已得到照顧?

醫療的人道問題是永遠存在的,你們隨時要提醒自己,你的夢是什麼?」當我現在在電腦裡重溫這段演講時,我還清晰地記得他當時說話的誠懇模樣。

最後我不得不提到的是當他2004 年回台接受台南神學院頒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時,我與他在走回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路上,有個男人騎著腳踏車看到他,就把腳踏車一丟跑過來,問他說你是不是蘭醫生,蘭醫生已經離 開台灣快三十年,居然還有人記得他,也使他十分驚訝。蘭醫生說:「是啊」,然後這個人就跑過來緊握他的手,含著眼淚說:「蘭醫生,我母親以前生病的時候,都是你 們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醫生照顧她老人家,而每一次都是你們幫她醫好的,而那時我們家很窮,你都不跟我們收錢。我們家人到現在都還在感念您。」蘭醫生聽到這個故事眼 淚都流出來,我剛好在旁邊,所以趕快拿起手邊的照相機,照下了這兩個人熱淚盈眶緊握彼此雙手的神情,而這珍貴的鏡頭就成了我每逢談到「醫病關係」時,都會與聽眾 分享的好故事。今天在緬懷蘭醫生乘鶴仙去的當兒,這「最美麗的醫病關係」的鏡頭又呈現在我心頭。

我相信蘭醫生在台灣不只是在醫療服務方面幫了無數的病人與家屬,他也教導培育了不少好醫生,而他的身教也不知感動影響了多少醫護人員。蘭醫生,安息了,我們永遠 感念您!

最後我也要在此感謝我住在倫敦的好友梁信忠先生夫婦,我每次去拜訪蘭醫生時,都是他們載我去,而他們過去幾年也在起居方面幫了蘭醫生很多忙。

 

文章轉載自: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_love_taiwan/msg/4dafa36cb219c4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