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9 October 2011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074 
1966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年於花蓮啟建精舍,謹遵印順長老「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悲精神廣行善道,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締造清新潔淨的人間淨土為努力目標。圖:靜思精舍大殿三寶明珠、天空、屋簷。(攝影者:謝依靜)

2011年10月07日 何日生

英國牛津大學宗教研究院的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到慈濟參訪演講。他在2010年12月,參加第一屆「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之後,在靜思精舍以「為甚麼這個世界需要慈濟?」為題發表演講。


實踐佛法 用愛拯救提昇宗教

克拉克教授 說:「整個世界,尤其歐洲,宗教都在式微之中。原因是,宗教,或以宗教為名所造成的爭端,日益嚴重,甚至已經導致世界的分裂。」彼得‧克拉克教授說:「慈濟與證嚴上人強調入世救贖,大愛無國界的精神對於當今的宗教是一種拯救與提昇。」

克拉克教授親自到慈濟環保站參觀做環保,他很想把慈濟環保推向非洲。克拉克教授有感,「許多宗教相信,當今的地球崩解是上帝的意旨,是人類遭天譴,不需要去改變與挽救。」他覺得慈濟將環保付諸行動,落實社區、落實生活,人人皆有環保的責任,這是其他宗教應該效法的對象。

哲人典範 推崇慈濟利他精神

今(2011)年6月,筆者應他邀請,參加在法國普羅旺斯舉辦的《國際宗教與科學年會(ISSR)》,發表慈濟環保回收與心靈轉化的論文。這是克拉克教授把慈濟精神推向全世界的用心與夢想。他原欲與筆者計畫合著一本英文慈濟專書,大綱也規劃好,預計在兩年內完成,並約定於法國研討會見面之際,討論該書撰寫之進度。不料,克拉克教授在筆者從台灣飛抵巴黎期間,因肺栓塞造成心臟病突發往生。在《國際宗教與科學年會》召開前兩天駭然過世,引起與會四百多位國際宗教學者無限的哀悼與惋惜。

對於筆者個人而言,失去了一個學術界的良師益友;於慈濟而言,失去了一位大力將慈濟推向國際學術界的善知識。筆者從法國研討會回來之後,向證嚴上人報告克拉克教授的情況,上人惋惜人生無常,同時讚歎克拉克教授在往生前一刻,仍為慈濟事用心奔忙。雖然我們失去了一位友人,但是他的宗教人文情懷,他給慈濟人的鼓勵與建言,仍然在許多與他接觸過的慈濟人心中,深深地烙印著。

克拉克教授長期在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以及非洲、日本、巴西等地研究新興宗教,並從事相關之講學。他認為慈濟的環保志業舉世無雙,其他宗教應效法慈濟重視並投入環保工作。他也提出建言,在其他許多文化不同的國度發展慈濟工作,必須重視(Culture continuity)文化連結性。亦即,了解當地文化的特殊性,並找到與之相應、相適之道,同時背離該宗教本身之核心精神。這是所有新興宗教體系之發展必然面對的挑戰。

克拉克教授還認為,全球化已經在逆轉(Reverse Globalization),以前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現在是西方要向東方學習。雖然作為一個學者他必須中立,外界許多人對他的信仰有諸多揣測,但其實他個人傾向入世的佛教,特別是以利他為主的佛教是他的信仰。他也說,他是一位天主佛教徒 (Catholic Buddhist),這也是為什麼克拉克教授支持慈濟,想要在全世界各地弘揚慈濟的精神。

雅典重現 世界新文明在台灣

全球化從西方向東方轉向;而慈濟,正是這股東方新文明的代表之一。
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理查‧麥德遜教授(Richard Madsen),也是在2009年接受筆者的邀請到慈濟參訪。麥德遜教授用頗為流利的中文在靜思精舍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台灣很像當年的雅典。」

麥德遜教授引述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Carl Jasper)的見解:「雅典處於舊文明即將崩解,但尚未瓦解,新文明也還未形成之歷史轉折點,他的政治與地理也都十分脆弱。在這種新舊交替,現實環境交逼之際,很有機會出現世界性的新文明。」麥德遜教授說:「這種歷史際遇很像現在的台灣,而台灣的慈濟極可能成為世界一股重要的新文明。

1970年代,理查‧麥德遜教授在台灣學過中文,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後來成為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多年。他撰寫《民主法師--Democracy Dharma》一書,探討台灣幾個宗教體系的特質與對台灣的影響。

希望之光 慈濟清淨無染大愛

麥德遜教授曾說:「慈濟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他是台灣公民社會的重要成就。但是和西方公民社會中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 不同之處,在於慈濟會和政府合作,但又不失政治的中立。不像西方的非營利組織,不是被政府控制,就是與政府對立。」慈濟所展現的,其實正是佛教裡不偏不倚的圓融智慧。

麥德遜教授同時說:「西方的宗教墮落,西元三世紀之初,羅馬把基督教列為國教有關。宗教必須與政治保持距離,並永遠要保持第一線服務的溫暖、愛與感動。這才能避免組織的官僚化。」慈濟始終致力於第一線的服務,上人希望慈濟人信守與政治維持一個清淨的關係,以及中立的立場,正是理查‧麥德遜教授眼中當代宗教的典範。麥德遜教授刻正為上人編修英文的靜思語,期望以美國人的筆觸與理解,西方分享上人的智慧法語。

當全世界都在憂心宗教混和政治之後所形成的版塊對立,以致造成恐怖主義勃興,及宗教之壁壘不斷地升高。佛教慈濟所展現的大愛無國界、無宗教無種族文化區別的思想與實踐模式,正是西方向東方學習的歷史因緣與契機。這是彼得‧克拉克教授生前最後一刻見到的人類希望之光;這是理查‧麥德遜教授刻正參與建構之人類新文明。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075   076
2010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教授彼得克拉克(Peter B. Clarke)以「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的專題演講。 (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板橋靜思堂,日期 2010/12/18)
 
2010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左)進行分享。彼得克拉克教授(右)專注聆聽。(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板橋靜思堂,日期 2010/12/17)
 077
 
花蓮靜思精舍大殿景觀 (攝影者:塗美智)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