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October 2011

失去軌道的火車怎麼走 上人的夢與境

Howard_Fogg_Art_Train_Painting_SHHC004(1)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薩道更難行。現今雖說是末法時代,卻是在復古的佛法
中。一向很少作夢的上人,七月初在台北委員聯誼會中,向所有委員披示了一個親身
所作具有徵驗與警惕的夢境。

「那是一列急馳的火車,在我所坐的車廂內有幾位男眾居士,再前面也有一些女眾居
士,這些男女眾居士我都認識,知道是虔誠的佛教徒,當然火車上還有許多人。火車
往前直走,有五、六位男眾從行李架上拿下包袱,取出黑的海青換上,就在他們換穿
得差不多時,火車的速度漸次緩慢,好像要在中途靠站,我很好奇的問他們:為 何在
車上換海青?他們指著車窗外某處答稱:要在那兒下車朝山。

「我口裡沒說話,卻在心底疑惑:真正火車的終點目的地不去,竟在半路下車去朝
山?

「車尚未靠站,我站起來走到女眾那邊,看到一幅紅塵滾滾的景象,女眾們正忙著梳
妝打扮。我覺得這些人真可憐,在臉上抹黑塗白地,不能以真面目見人,只好又悻悻
然的走回原位坐下。這時男眾們的海青皆已穿戴整齊,火車也停了下來,他們魚貫而
下。
「當火車要再度開動時,突然前面來了一位很不起眼的人,身材矮小,穿一件不像制
服的普通襯衫,看得出來不是司機,但是他在那兒擋住,火車就不走了。我走到前面
去看發生了什麼事,他上車來說要推車。我往下一看才發現事態嚴重-火車下根本沒
有軌道,怎麼推得動呢?我忍不住喊道:危險哪!危險。那個人竟楞在原地,不 知所
措。

「於是我拿了兩根竹杖,就在最前面沒有車廂的車板上,借地使力,拼命地想將火車
撐動。我心裡想:火車後面還坐了那麼多人,而車下竟沒有軌道,隨時都有翻覆的危
險。因此靠兩根竹杖不斷用力,希望能使車輪儘快重回軌道,那個人也跟在旁邊幫忙
一進一退來回地使力,就在我兩手酸麻,火車輪快上軌道的時候,那些中途下車 穿海
青的男眾居然也回過頭來幫我推車,火車輪終究上了軌道,我鬆喘了一口氣,放下竹
杖,才回頭看時,卻發現車子竟然倒退著走。

「我回過頭向前直走,走到前面才知道:原來我剛才坐的是火車的後面,而現在上軌
道的這邊才是前面,就這樣我醒過來了。很奇怪手臂酸麻的感覺猶存,我一直在想為
何會有這個夢境。

「有人常說我在革新佛法,其實我是在復古,為佛教復古。而那個夢境即清晰地顯示
了我們目前的處境:火車是被那個看起來不像司機的人駛離軌道,就像佛法有時候會
偏差,是因為說法者不是正確的說法者,而說法一偏差,佛法也就像脫離軌道的火車
一樣,不能動彈。

「再說那些火車未到目的地,便要下車朝山的男眾們,正顯示現今佛教徒多數會偏向
獨善其身或斷義取章。但當我用兩根竹杖在那兒撐得很辛苦的時候,又感動了他
們,乃放棄朝山,回過頭來幫助我推這一列火車。

「而那些煙塵滾滾地在臉上抹粉、點胭脂、不肯以真面目見人的女眾們,即代表了一
切凡夫難改的習氣。

「至於那兩根用來努力撐進的竹杖,一根是福;一根是慧;不管多累,一定要好好地
用此福慧兩杖,不然此列停在沒軌道地方的火車要怎麼辦?而車上那麼多的人又該怎
麼辦?

「作完了這個夢,那天清晨我坐著哭了,我覺悟到慈濟繼續的路,就像這列急馳的火車,稍一不慎,即可能走入沒軌道的地方,欠福欠慧,慈濟就拖不走,我若不能勇敢地去承擔起來,去感動那些半路下車的人回過頭來助我,那麼坐在火車上這許多人,著滿紅、黑、青、白各類色彩的人,我究竟能用什麼方法,來使他徹底清淨的去掉這些小習氣、小毛病呢?

「要拖動慈濟這浩蕩的隊伍並不容易。每個人明知道自己的本性,卻仍對著鏡子,不分黑白青紅地任意塗抹下去,這各式各樣的習氣,一點一滴地顯形出來給人看,對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對師父來說,則是很大的壓力與負擔。為什麼不能將鏡子的蓋布滑下來,把臉上的紅花水粉完全洗淨去掉,不再任意塗抹,跟隨清淨的本性, 步上佛法的軌道。

「小毛病、小習氣只要自己檢點一些,就不會累積成很重的擔頭,就不會撞傷別人的
心眼,要知道慈濟作好,不只可以影響社會,也會影響到全世界的人心。」

師父在解釋夢境的過程中,幾度哽咽不能成語,殷切期許之情不待言表,會中許多委
員師姊也跟著泣不成聲,想想師父肩頭上的擔子有多重,而我們又能分擔幾兩?幾
分?怎麼忍心再以自己小小的壞習氣,來令師父痛苦、煩惱與擔心。

 

慈濟道侶第077期  失去軌道的火車怎麼走 上人的夢與境/靜原整理

懺悔重獲踏實心 吳福生演人生劇

JY_KL20111008_023a_wzk 
吳福生(右二)在“慈青十五週年晚會”參與演繹《水懺》之〈懺悔煩惱障〉。他說自己就像在經文裡所說的‘意望深無底’,想要賺更多錢,這彷彿在演回自己的人生。【攝影:萬志坤】

週六,2011年 10月 08日 【劉秋玲/雪隆八打靈報導】

脫離慈濟多年的畢業慈青吳福生,多年來一直在外追求名利,因“慈青十五週年晚會”演繹《水懺》之〈懺悔煩惱障〉章節,彷彿在演回自己的人生。他期許自己重返慈濟大家庭,不再離隊。


“近幾個月來忙著彩排,感覺上好像回到以前慈青年代參與活動的忙碌。曾經一段時間迷失在社會的功利主義中,這次因演繹經藏的因緣回來,對‘慈悲三昧水懺’體會很多,未來一定不會再脫隊。”

年過三十的吳福生是博特拉大學第四屆畢業慈青,早期活躍於慈濟多項大小活動,是積極的慈青帶動人;可是就在畢業後的第二、三年開始打拼自己的事業而與慈濟漸行漸遠。這一次,除了感恩畢業慈青夥伴的邀約,他也給自己一個重返慈濟的機會。在演繹《水懺》之〈懺悔煩惱障〉章節,彷彿在演回自己的人生。

◎ 心如止水 看見內心的清澈

“當心如止水,就看得清澈,越看得到底,那就可以看得到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心若不清淨,就像一湖混濁的水,你越去攪它,它就越不清。”從歷經繁華如幻影的世界到如今對金錢物質的淡然,吳福生的心靈重獲從未有過的踏實。

吳福生正聚精會神地看著影片畫面,不斷地揣摩演繹的動作,想讓自己演得更真切。過程中也製造不少笑料,讓全場人的練習輕鬆愉快,很快地就和一起參加演繹的畢業慈青們打成一片。一臉笑意的福生,身著淡色的大愛感恩科技襯衫,幽默鬼馬的他看不出曾是與金錢打滾的生意人。

“畢業初期一兩年,我都還活躍於慈濟活動,後來工作越來越繁重而慢慢減少參與, 我就像在‘意望深無底’裡所飾演的男主角一樣,要想賺更多錢。其實忙是一個藉口,當年剛出來工作兩三年後,月薪已上萬令吉。”

“不過心沒有照顧好,就算賺了很多總覺得不夠用,縱使曉得自己賺的錢比起其他同年畢業生來得還要多;後來轉行踏入傳銷界,越做越不錯,一個月起碼有兩、三萬令吉的收入。” 財欲物慾猶如裹上華麗的糖衣,令人忍不住越陷越深,這是福生過去幾年來追求金錢物質的真實生活寫照。

不良的習性如影隨形,福生創業路上一帆風順,可說是達到了人生事業的巔峰,讓初嚐甜頭的他,虛榮心不斷膨脹。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非名牌不買,買了跑車、品牌皮包,就連西裝上的一粒鈕扣也價值不菲。

然而,美好的總是如夢幻泡影,錢賺得快,花得也快。去年,因在傳銷組織裡面發生一些問題而慢慢放下傳銷事業,才意識到這行業並不是想象中那麽完美。吳福生經由慈悲三昧水懺的演繹,懺悔過去的矇昧無明。但,何人無罪?何人無愆?

◎ 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幸運的是,吳福生巧遇學佛貴人,即是現在的生意合夥夥伴,讓他在這一年裡放下及看淡許多。“人啊,若執著於追求物質,那你反而得不到,求不得苦,很多時候自然的隨著因緣,因緣自然形成。”這是福生過去一年裡的體會,當他與昔日的畢業慈青夥伴郭思慧分享其人生觀與金錢觀,對方引用印順導師的開示,形容他的人生,就好像一片在風中飄落的葉子,風吹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安頓。

雖然遇過不順心的事,但吳福生仍心存感恩地笑言:“如果沒有經歷過這個考驗,我自己或許還不能徹悟。” 一場水懺演繹,是心靈的淨化與沉澱,人人透過大懺悔,轉迷成智。

參與演繹入經藏的第一天,福生毅然棄葷茹素。一個多月來,體重降了四公斤,福生開心地感覺身體上的變化,頭腦變得比較敏捷。

“現在對生活的一些事情,我會更照顧自己的心;以前總會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可是做了就會懺悔,心想當下的我為什麼是這樣子的?” 入經藏後,福生仔細地去讀水懺的每一句歌詞,每天反觀自省,起心動念時也會提醒自己不要造業,在工作的時候注意聲色柔和,要在發脾氣之前與自己的心來一個心靈對話。

如今宛如新生的吳福生,重新展開人生新的一頁,除了事業以外,並期許自己回歸平靜且真實的生活,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JY_KL20111008_027a_ot   JY_KL20111007_14a_hwy
吳福生(前左二)是博特拉大學第四屆畢業慈青,早期活躍於慈濟多項大小活動,是積極的帶動人。【照片:慈濟雪隆分會提供】
 
不論是《水懺》演繹的彩排或是手語練習,幽默的福生總會製造歡樂的氣氛,讓全場人練習地輕鬆愉快,他很容易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攝影:何溫儀】
 
 
JY_KL20111007_03a_lql
JY_KL20110904_01_ot
不管工作多忙,他對自己的承諾是,一定要出席每一次的《水懺》彩排和手語練習,他很珍惜每一次與大家同在的時間。【攝影:劉秋玲】
以前,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非名牌不買。圖為福生的敞篷名車,如今已被變賣。【照片:吳福生提供】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懺悔重獲踏實心 吳福生演人生劇

 

Tuesday 11 October 2011

堅守慈青十五年 燕子歸來歡喜聚

JY_KL20111008_016a_jh 
中南馬暨東馬慈青走過十五年,如今慈青種子在三十七所大專院校萌芽。【攝影:鄭錦輝】

週六,2011年 10月 08日 【雪隆八打靈報導】

馬來西亞中南馬暨東馬“慈青十五週年晚會”集聚了五百七十八人,其中有三百四十六名是畢業慈青。大家滿懷著“回家真好”的心情與慈濟家人團聚!《水懺》之〈懺悔煩惱障〉等曲目演繹,是七十位畢業慈青重返慈濟的其中一個發揮舞台。


二O一一年十月八日,於八打靈再也育才華小禮堂舉辦的“慈青(註)十五周年晚會”,出席者除了有歷屆畢業與在籍慈青,也邀請現任和前任大專院校的慈誠爸爸和懿德媽媽(註)回來團聚。一個個畢業慈青不但褪去了大學時的青澀,更有人攜家帶眷,一見許久不見的慈青夥伴,大家紛紛把握機會互相問候並聊起近況,場面好不熱鬧!

從一九九七年迄今,中南馬暨東馬共有三十七所大專有慈濟青年的種子。當晚的“相見歡”環節,司儀介紹一所所大專內慈青組織的陸續誕生,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當大家看見從當初的幾個慈青組織增長至今日的三十七所大專都有慈青的菩提苗,激動且興奮地拍掌及揮手致意。

◎ 慈青種子萌芽

“當初只是一個單純想法,想要把好的事情跟更多人分享。”中南馬暨東馬第一批慈青謝倩儀上台分享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和另一個慈青每到週末都會騎著機車,兩個女孩就這樣從八打靈到莎阿南的慈濟會所,造冊建檔,並討論如何策劃活動吸引年輕人加入。其間的艱辛,不為外人知。

一九九五年,倩儀參加由檳城慈濟主辦的“第一屆慈濟大專青年生活營”,從而了解慈濟團體。由於雪隆兩地是聚集最多大專院校的地區,接引更多年輕學子參加慈濟是她的理想。因此,她積極在雪蘭莪找尋聯繫慈濟的管道。

一九九七年一月,當時是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的劉濟雨及簡慈露夫婦伸出觸角,首次踏入國民大學的學生宿舍,為幾位大專生介紹慈濟,這歷史性的接觸,掀開了中南馬慈青緣起的篇章。

“當時跟師姑師伯進入校園舉辦茶會,學長們極力構思年輕人喜歡的活動,懿德爸爸媽媽就很關心我們,也帶給我們很多愛心餐點飲料,更重要的是,他們傳承了慈濟理念。”

如今看見慈青隊伍浩蕩長,倩儀心裡有著感動和激動:“參加慈青是生命中很美好的事!這麼多年以來,慈濟已活在我們的生命裡;無論是在家庭、事業,都落實慈濟理念 。所以,我在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底線,就是慈濟的價值,還有謹記上人的教誨。”
◎ 當螞蟻雄兵 幫上人扛大餅

人稱“麗珠媽媽”的慈濟委員陳麗珠抵達會場,一個個畢業慈青先後上前給予擁抱,她也緊緊地擁著這些年輕的孩子,輕輕問候:“孩子啊,你還好嗎?”對大家深切的關心不減。

“麗珠媽媽”是陪伴慈青十年的懿德媽媽,她生疏的用手機簡訊一一呼籲畢業慈青歸來聚;用剛學會的“面子書”貼上慈青舊照作號召;還精心準備了小食,帶到會場去給大家享用,陳麗珠盼見到歷屆的慈青都能出現在眼前。

陪伴十年,如今一顆顆小幼苗茁壯成長,不管是回歸慈濟志業體當職工或志工,大家同心同志承擔志業的使命,延續慈濟法脈。麗珠心裡有無限的感動及歡喜,哽咽地作殷殷叮嚀:

“上人曾比喻自己是須彌山下的一隻小螞蟻在喊救命,呼聲如此微弱。你們忍心讓上人那麼辛苦嗎?好不好讓我們結合群體力量,一起來當螞蟻雄兵,幫上人扛起大餅呢?”麗珠媽媽語重心長對大家呼喚,台下齊口同聲說“好!”

“大家還好嗎?”這是第一屆博特拉大學慈青黃章威學長,親切地在問候學弟妹們“十五年的今天多出一倍的人數,細想之下,還有很多夥伴還沒有回來……”

得知有一些已經離隊的畢業慈青,章威心裡惋惜之餘,也知道有人其實想回來,但是欠缺一股推動的力量。他說:“曾經我們和慈濟結下這麼深的緣,用心付出的感覺是不會那麼容易割捨的。他們忙碌地為事業、家庭奔波,是需要夥伴們在適當時候把他們牽引進來。我希望有更多的‘老慈青’挺身而出,把大家“愛”回來。”章威以自己曾經在二OO六年期間跟慈濟脫節的經歷來說,那時候的他感到生命有一種缺失。

“當有一段時間沒有參加慈濟時,我會害怕去接觸慈濟人。我想現在的他們,尤其是十年沒有回來,那分擔憂卻又期盼的心,跟當初的我是一樣的。”章威說,慈青十五年來有上千人,接引回來的過程需要耐心,只要他們願意在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人人加一把勁,一定可以看到成果!

◎ 《記一段緣》的美好回憶

“離去的腳步無論有多遠,都不會忘記曾許下的諾言,因為慈濟的種子已經耕在心田……”《記一段緣》由眾多已受證為慈誠委員的畢業慈青攜手呈獻,懿德媽媽魏碧華感動不在話下。

五年前,魏碧華從陳麗珠手中接棒成為懿德媽媽,讓她在懵懵懂懂學習如何當一個眾人的“媽媽”:“慈青是社會的棟樑,把愛自己孩子的心,化作愛普天下的孩子,這一路上要感恩陪伴我的慈青學長姊,讓我學到很多,因為常跟年輕人在一起,也讓自己變得更年輕。”

《記一段緣》同樣地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台下的博特拉大學一群草創期的畢業慈青,也隨台上的手語隊比劃,咀嚼著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詞。匯集當初一人一點概念,黃惠婉學姊把歌詞曲填出來,編寫慈青傳承和對上人堅守的諾言。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容易被花花世界影響的人,可是在慈濟這幾年,有人會提醒我生命的單純和本質的意義與價值,讓我可以踏實地生活。剛開始參加慈青活動時,會覺得它比較沉悶,唱的慈濟歌曲也很古舊;可是漸漸地我卻發現,慈濟最可貴的精神在於它一直在提醒,讓我會回頭看看父母,想想自己做人的本分,要腳踏實地。”

黃惠婉繼續說:“當人都在追求很不實在的東西時,上人的一句話會敲醒我,其實我們做人就是要安安分分,不會為這個世界製造太多問題。我一直很相信善的力量會帶動很多人,需要眾志成城來成就一件事!”

◎ 守著初發心

從美國畢業回馬的李尤寧,剛踏入社會工作;短短一個月就面對了許多考驗,尤其是同事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自己更需要去調整。“同事每次出差都會申請公款,而我就不計較這一些,還告訴他們不能貪,同事們卻覺得我很傻、很天真。”

“從參與《水懺》演繹到現在,我一直都很感動!在這個與商業利益掛鉤的社會,我很佩服學長姊仍能‘守之不動’;他們在這十五年來一直為眾生付出,為別人著想,並沒有追求地位、錢財和名利。如此堅定的學長學姊是我學習的榜樣!”

上人說,發心容易,恆心難。當尤寧要持之以恆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考驗,要顧好自己的心才能去影響別人。尤寧開心地分享道:“很感恩自己有幸參與慈濟,如果沒有接觸到善知識,不曉得自己會變得怎麼樣。”

現任台灣慈濟基金會同仁的許秀愛是博特拉大學畢業慈青。在她回馬辦簽證時,把握因緣參加慈青十五週年而延遲一天返台。

“因緣真的很殊勝,可以和很久不見的慈青夥伴一起見面。”

看見大家追隨證嚴上人的那一分心及熱情依然,再度燃燒了畢業慈青們當初的那一分熱情,找回當時的初發心。許秀愛看在眼裡,心裡感覺無比法喜及欣慰,“在生命中,我們的人生價值不能只有工作,還要去做一些利益社會的事,讓生命更開闊。”

許秀愛感恩當初能夠接觸到慈青,十多年來心寬念純地想跟著上人,一路走來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感恩就是還能繼續堅持下去。

沙巴大學慈青超過二十五人從新馬各地前來出席晚會。“今年的十五週年,我們能夠聚在一塊,但我們不知道是否還能出席下一個十五週年的聚會,所以要好好把握。”畢業於一九九五年的李建文學長說出心聲。

今年,三位沙巴大學畢業慈青將回台受證成為慈誠委員:其中梁寶珠於二OO五年畢業後回關丹家鄉,積極參加慈濟,也帶動彭亨大學慈青,還有目前在吉隆坡的劉秀燕及從新加坡的廖婕瑩不約而同地說:“因緣具足了,就要回台給上人授證”。

十五年的歲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畢業慈青,亦接引了一群接一群有心的慈青;不變的是你我曾許下的誓言。畢業慈青召集人張傳溢表示:“這一次晚會結束後,我們希望能夠在一個月內成立畢業慈青組,讓大家不再‘掉隊’。此外,也希望在明年七月的‘全球慈青日’能夠帶一百位畢業慈青回台見師公上人,告訴上人說‘您的孩子回來了!’”

(資料來源: 劉秋玲、黎紹斌、郭美玲、顏倩妮)

JY_KL20111008_008a_jh   JY_KL20111008_010a_tpf
“慈青十五周年慶晚會”以自助餐款待,出席者除了有歷屆畢業慈青及在籍慈青,也邀請現任和前任大專院校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回來團聚。【攝影:鄭錦輝】
 
畢業慈青紛紛歸來,見到熟悉的夥伴,喜泣而擁抱,彼此在當下互相勉勵。【攝影:覃平福】
 
 
JY_KL20111008_004a_lrq
JY_KL20111008_002a_wzk
褪去了大學時的青澀,有人攜家帶眷,歡喜地互相問候。【攝影:黎日泉】
早期慈青謝倩儀(左起)、黃章威,首個十年陪伴慈青的懿德媽媽陳麗珠及現任懿德媽媽魏碧華,在司儀郭思慧(右)的帶動下與眾分享心路歷程。【攝影:萬志坤】
     
JY_KL20111008_019a_pyz   JY_KL20111008_017a_lrq
七十名畢業慈青呈獻《水懺》之〈懺悔煩惱障〉、〈改往並修來〉等曲目。【攝影:彭宜焯】
 
由眾多已受證為慈誠委員的畢業慈青攜手呈獻《記一段緣》,歌詞的涵義深厚,讓台下的人重溫歲月的印記。【攝影:黎日泉】
     
JY_KL20111008_018a_lrq    
博特拉大學歷屆的畢業慈青久別重逢,大家努力拼湊著當年共有的回憶。圖為黃章威學長的小孩唱著慈濟歌、比手語,在旁人人難掩心中的喜悅!【攝影:黎日泉】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堅守慈青十五年 燕子歸來歡喜聚

 

Monday 10 October 2011

【中南馬慈青15週年】慈青傳承15載 菩提林立承師志

中南馬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慈青)十五週年紀念影片

我們依然堅守與  師公上人的約定
肩負起佛陀的使命,
傳承慈濟歷史的腳步,
讓慈濟志業生生不息。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060 
南非德本Pelgrim居家關懷,志工鐸拉蕾‧姆奇瑞(Tholakele Mkhize,右)為身染愛滋病及中風的照顧戶按摩。(攝影者:黃淳楷 地點:南非德本 日期:2008/08/17)

2011年10月09日 何日生

證嚴上人創建慈濟醫療是體現「以病為師、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這個觀念在慈濟世界耳熟能詳,但是聽在美國羅格斯大學凱克神經醫學與脊髓損傷研究中心主任楊詠威教授的心中,卻是無比的震撼與感動。他的震撼與感動並非他從未有這種想法,他震撼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竟有人與他的理念如此相似,並且已經成就了如此之規模。


脊髓損傷權威 以病為師心相契

楊詠威教授結識慈濟已經五年,他今年接受筆者邀請,出席慈濟國際人醫會年會並發表專題演說。楊教授是全世界著名的脊髓損傷治療與研究的醫學科學家,他就是當年著名電影《超人》中,飾演「超人」的名演員克里斯多福‧李(Christopher Lee)的醫師 。克里斯多福當年因為騎馬摔下馬背,脊髓損傷而導致後半生癱瘓不能於行,楊詠威教授就是他的主治醫師。

楊詠威教授是華人,祖籍大陸揚州,從小在香港長大,在日本讀完中學,在美國受大學教育,並於史丹福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身為一位神經醫學的科學家,他始終覺得他的美國醫師同事們,不是以研究拔頭籌為人生宗旨,就是以收入優渥作為職業生涯嚮往的指標,他很少看到醫師能以關心病人為生命的中心,更遑論能以病為師。
楊教授孤獨地走在脊髓損傷的道路上,因為醫學界對於脊髓損傷的病人幾乎束手無策。他看見病人的苦,看到家人的無奈,看到醫師的無力,決心奔走集資,在紐澤西的羅格斯大學設立凱克神經醫學與脊髓損傷研究中心(The W.M. Keck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Spinal Cord Injure Project),延邀中國大陸 、 美國、香港、以及台灣等各大醫院,共同致力研究脊髓損傷的治療。

慈濟醫療體系 貫徹以人為本

楊詠威教授每次參訪慈濟都被上人的情懷深深感動,他告訴上人,「美國醫療體系已經快要瓦解,在美國醫療界總是談到錢,很少提到病人。」他覺得慈濟的醫療理念應該在西方廣為推廣。

一開始,他聽到上人說,「病人深受病苦,盼望得救。醫師如何給病人希望,圓滿他們的盼望,這是醫療的職責。」楊教授被上人這句「盼望與希望」深深地繫引著,他思索著盼望與希望的不同。盼望似乎是急切的,希望似乎是一種力量。他藉著拜訪慈濟各醫療院所的機會,理解上人的醫療精神是否具體地被醫師們實踐?他曾與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對談,聽到林執行長的醫療理念皆出自上人的醫療思維。

不過楊教授還是在想,這樣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的理念會不會只是管理階層的想法,基層醫師們是否真能落實這項醫療的理想呢?幾年下來,楊詠威教授藉著與慈濟醫院脊髓損傷的共同合作研究,接觸許多基層醫師與研究員,他深深地感受到上人的醫療理念已經深入慈濟基層醫師的心中。

楊教授希望每一年都能帶著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到慈濟學習,希望讓美國醫學生能夠從年輕開始,就學習上人「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的醫療理念。

責任與開創 投入防治愛滋病工作

同樣出席今年(2011)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的何大一教授,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愛滋病治療專家。今年初,何大一博士因出版個人傳記《悲欣路》一書,與筆者在大愛電視台《心靈講座》節目中對談。《悲欣路》敘述何大一家族的故事,他特別感念父親何步基一生奮鬥的精神,父親隻身到美國求學七年,才回台帶領全家到美國定居。對於何大一而言,父親身上印記著「責任與開創」兩種精神,這兩種精神影響著何大一。

何博士於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學位後,很快進入當時醫學界都還沒有碰觸的領域──愛滋病的治療,並且堅守了三十多年。何博士的雞尾酒療法仍然是治療愛滋病最有效的良方。

《心靈講座》訪談完畢後,筆者邀請何大一博士在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發表專題演講,他立刻允諾。根據何博士的愛滋病研究顯示,每一年有一百八十萬人死於愛滋病,每一分鐘有七千人受感染。愛滋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生命與生存威脅最大的病毒。何大一說,愛滋病毒(HIV)只有兩對染色體,比起人類少得多,但它們非常聰明,不只能快速轉化,也能形成保護膜,所以很難被消滅。

在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TIMA)的專題演講中,何大一博士也分享他在大陸雲南以及河南等地,從事預防愛滋母親傳染病毒給下一代的醫療計畫。在何博士的研究與努力下,原本愛滋母親給孩子的垂直傳染機率高達百分之四十,接受他提供的醫療處方,這些愛滋母親的垂直感染機率已經下降為百分之一。

愛心引航 黑暗大陸投注希望

慈濟南非志工潘明水也在現場聆聽何大一博士的演講,對於潘明水而言,他所帶領出來的數千位南非祖魯族志工,長年照顧愛滋病患,光在南非德本,目前就有五百多位慈濟祖魯族志工照顧五千位愛滋孤兒。何大一博士的預防愛滋母親垂直傳染的療程,對於南非更是格外重要。林俊龍執行長在演講後與何大一博士共商,結合洛克斐勒大學愛滋病研究中心與慈濟的力量,一起致力於南非愛滋病患的治療與防預。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也在這項會談中,決定與潘明水以及人醫會,共同策劃啟動這項南非愛滋病預防與治療的計畫。

何大一博士預防愛滋母親垂直感染的計劃,其醫療成本比起混合雞尾酒療法要低很多。愛滋病的治療一向因為成本過高,對於低度開發國家的醫療負擔過重,導致愛滋病的預防與治療率相對偏低。南非慈濟志工潘明水也感嘆說,在南非更因為人民思想觀念的不正確,而導致性行為預防的效果非常低。錯誤的行為與思想造成更多青少女罹患愛滋病。

何大一雖僅在慈濟短暫停留,仍然對慈濟醫療的人本理念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能持續與慈濟合作,將醫療人道精神推展到最落後、最貧窮的國度。「德不孤,必有鄰」,這對於楊詠威教授與何大一博士而言都是深切感受的經驗。

慈濟人本醫療的精神,透過與這些人本情懷的醫學大師共同合作,不只將醫療資源持續帶到偏遠的苦難人身上,更將上人當年在偏遠花蓮創立醫院的願力──「以病為師、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具體弘揚。這是楊詠威教授一生行醫之所依,這是何大一博士畢生致力之所繫,更是上人推動慈濟醫療的最終目的。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8   242
楊詠威教授(右一)。
 
2011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南非愛滋關懷記者會,邀請南非慈濟志工潘明水(右二)、雷蒙娜‧塔斯可醫師(Dr. Ramona Tascoe, M.D. 右四)及國際知名愛滋病治療專家何大一先生(右三),共同分享。(攝影者:林士鈞 地點:花蓮靜思堂 日期:2011/09/11)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080 
東日本大地震災民推廣響應回歸竹筒歲月運動。(攝影者:林如萍 地點: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 日期:2011/08/28)

2011年10月08日 何日生

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學院。將近一個世紀,哈佛商學院一直是培育全世界最頂尖管理長才的地方。慈濟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非營利組織,從花蓮出發,到全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從事慈善工作。慈濟的志工精神得到哈佛大學高度評價,是一個「以價值與信念作為管理與領導和新的典範性組織」。


哈佛殿堂 分享信念領導

2008年6月,筆者在施振榮先生的介紹下,前往哈佛大學向該校的管理學教授分享慈濟的志業理念,以及證嚴上人的思想情懷。

該校的古德曼教授與筆者在一個小時的會面中頗受感動,繼而要筆者提供一個慈濟志業的英文摘要,筆者利用在中國大陸白馬寺對國際研究生講授慈濟理念之際,著手準備將提供給哈佛大學的摘要。

這一份摘要共十六頁。從上人發起的竹筒歲月,自力更生不受供養,樹立志工無私付出的典範。再述及上人以感恩心付出的理念,以行動建立正確的思想與情懷,先有正確行動,而後建立正確思想的實踐模式,最後談到上人倡導的平等愛,第一:愛一切眾生,第二:讓一切人皆能愛人,第三:用愛回應仇恨。筆者以上人在台灣等富裕國家啟發教富濟貧,在貧窮國度開啟濟貧教富,在對立的地區以愛消弭仇恨,舉凡印尼、南非、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慈濟志業推展作為具體的實踐成果,向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傳達慈濟對於世界貧窮與對立的深刻洞見與實踐。

專程來訪 推崇慈濟典範

2009年,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治學院的資深教授賀曼‧李奧納多(Herman Leonardo)專程來台灣拜訪慈濟與上人,他要作慈濟的個案研究。在一週不到的參訪中,李奧納多教授總結慈濟是當代人道救援組織的重要典範。他特別對於上人以價值與信念作為管理與領導核心深感敬佩。李奧納多教授說,他拜訪過世界最重要的組織與領袖,上人是他見過唯一或唯二以價值帶領人的領袖,一個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再來就是上人。李奧納多對於筆者分享慈濟是「以行動激發愛心,以行動啟發正確思想」的實踐觀點,深有同感。這是慈濟模式的特殊性,也是值得管理學界究竟參考之處。

2010 年李奧納多教授進行個案研究,他邀請筆者前往哈佛大學講述慈濟理念。2011年2月初,筆者與家人一同前往哈佛大學商學院講述慈濟理念與實踐。李奧納多教授的邀請,是要讓西方學生了解並認識上人所帶領的慈濟是以價值與信念作為管理與領導的核心,有別於傳統的企業或組織管理,一直偏向利益、競爭、效能、量化等的管理模式。以價值、以信念作為領導管理的基礎,是他從上人身上看到的巨大力量。

2011年2月9日,筆者在攝氏零下將近二十度的氣溫,踏上哈佛大學。大學建築與設備,大器但不奢華,充分展現一個世界名校的氣度與胸襟。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課堂上,李奧納多教授歡迎筆者的參與與蒞臨,兩個小時的課程,他先以慈濟進入緬甸與中國大陸援助為題,相較於美國CARE組織進不了緬甸,探討慈濟怎麼辦到的?特別是以台灣為發跡地的慈濟,如何被中國政府接受成為大陸第一個合法登記的非政府組織。

雙向交流 解惑慈濟模式

慈濟面對幾個中國最在意的敏感問題──慈濟是台灣組織、慈濟是宗教組織、慈濟是非政府組織、慈濟是直接接觸民眾、慈濟有集會培訓志工。這些都是李奧納多教授所提出中國政府最在意的問題,慈濟卻都突破了。

李奧納多教授授課一個小時後,接著由筆者講述一個小時,關於慈濟如何體現付出無所求的價值與理念,如何被大陸政府信任與接納等,之後再由同學提問討論。

在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的課堂上,數十位碩博士生幾乎人人都是有備而來,每一個人在可以發言的時候都幾乎同時舉手,舉得稍微慢的人,根本講不到話。同學們問到,如果慈濟是以價值與信念為領導,要如何評量計畫是否成功?筆者舉印尼紅溪河慈善計畫成功影響政府為例,證實價值的傳遞深遠與具備的力量。

同學問到慈濟的決策模式,是不是都是由一個人決定?筆者以多元決策模式的理念,以及在地啟動的行動模式向他們說明。一個災難,在地志工先啟動,向總會報告後,總會再給予必要的援助。一個慈善計畫,在地志工可以提出,本會同仁可以提出,台灣志工可以提出,上人以他的真知睿智給予充份的授權或指導。這多元創發的模式,不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來指導全球的志業推展。

至於同學問起上人的超凡領導能量,如何傳承延續?筆者以人人都要傳承,人人都要延續來回應這個問題。筆者也強調,上人親自告訴慈濟人:「這種傳承,不是等他百年之後才進行,而是現在就要啟動,現在他就要看到。」李奧納多教授認為上人這種思維非常了不起,現在就必須進行傳承的實踐,是非常有智慧的洞見。

兩個小時正式課程結束以後,同學們又留下來討論了一個小時。整個課程結束,李奧納多教授說:「這是他教學三十多年來,最成功的一門課之一。」他將這堂課中,關於筆者的部份全程錄影,他還可以在其他課程中播放。李奧納多教授總結說,在全世界金融不斷地發生道德與信任危機之際,慈濟與上人以價值信念作為管理的核心基礎,對學生、對西方都是一個很大啟發。他要學生了解這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希望這種以信念、以價值為領導的模式,能推廣於西方社會。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059   059-2
何日生師兄(思詠)與安排此次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Professor Leonard)互動。
 
何日生師兄(思詠,左2)與安排此次課程的李奧納多教授(Professor Leonard,右2)互動合影。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Sunday 9 October 2011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074 
1966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年於花蓮啟建精舍,謹遵印順長老「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悲精神廣行善道,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締造清新潔淨的人間淨土為努力目標。圖:靜思精舍大殿三寶明珠、天空、屋簷。(攝影者:謝依靜)

2011年10月07日 何日生

英國牛津大學宗教研究院的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到慈濟參訪演講。他在2010年12月,參加第一屆「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之後,在靜思精舍以「為甚麼這個世界需要慈濟?」為題發表演講。


實踐佛法 用愛拯救提昇宗教

克拉克教授 說:「整個世界,尤其歐洲,宗教都在式微之中。原因是,宗教,或以宗教為名所造成的爭端,日益嚴重,甚至已經導致世界的分裂。」彼得‧克拉克教授說:「慈濟與證嚴上人強調入世救贖,大愛無國界的精神對於當今的宗教是一種拯救與提昇。」

克拉克教授親自到慈濟環保站參觀做環保,他很想把慈濟環保推向非洲。克拉克教授有感,「許多宗教相信,當今的地球崩解是上帝的意旨,是人類遭天譴,不需要去改變與挽救。」他覺得慈濟將環保付諸行動,落實社區、落實生活,人人皆有環保的責任,這是其他宗教應該效法的對象。

哲人典範 推崇慈濟利他精神

今(2011)年6月,筆者應他邀請,參加在法國普羅旺斯舉辦的《國際宗教與科學年會(ISSR)》,發表慈濟環保回收與心靈轉化的論文。這是克拉克教授把慈濟精神推向全世界的用心與夢想。他原欲與筆者計畫合著一本英文慈濟專書,大綱也規劃好,預計在兩年內完成,並約定於法國研討會見面之際,討論該書撰寫之進度。不料,克拉克教授在筆者從台灣飛抵巴黎期間,因肺栓塞造成心臟病突發往生。在《國際宗教與科學年會》召開前兩天駭然過世,引起與會四百多位國際宗教學者無限的哀悼與惋惜。

對於筆者個人而言,失去了一個學術界的良師益友;於慈濟而言,失去了一位大力將慈濟推向國際學術界的善知識。筆者從法國研討會回來之後,向證嚴上人報告克拉克教授的情況,上人惋惜人生無常,同時讚歎克拉克教授在往生前一刻,仍為慈濟事用心奔忙。雖然我們失去了一位友人,但是他的宗教人文情懷,他給慈濟人的鼓勵與建言,仍然在許多與他接觸過的慈濟人心中,深深地烙印著。

克拉克教授長期在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以及非洲、日本、巴西等地研究新興宗教,並從事相關之講學。他認為慈濟的環保志業舉世無雙,其他宗教應效法慈濟重視並投入環保工作。他也提出建言,在其他許多文化不同的國度發展慈濟工作,必須重視(Culture continuity)文化連結性。亦即,了解當地文化的特殊性,並找到與之相應、相適之道,同時背離該宗教本身之核心精神。這是所有新興宗教體系之發展必然面對的挑戰。

克拉克教授還認為,全球化已經在逆轉(Reverse Globalization),以前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現在是西方要向東方學習。雖然作為一個學者他必須中立,外界許多人對他的信仰有諸多揣測,但其實他個人傾向入世的佛教,特別是以利他為主的佛教是他的信仰。他也說,他是一位天主佛教徒 (Catholic Buddhist),這也是為什麼克拉克教授支持慈濟,想要在全世界各地弘揚慈濟的精神。

雅典重現 世界新文明在台灣

全球化從西方向東方轉向;而慈濟,正是這股東方新文明的代表之一。
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理查‧麥德遜教授(Richard Madsen),也是在2009年接受筆者的邀請到慈濟參訪。麥德遜教授用頗為流利的中文在靜思精舍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台灣很像當年的雅典。」

麥德遜教授引述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Carl Jasper)的見解:「雅典處於舊文明即將崩解,但尚未瓦解,新文明也還未形成之歷史轉折點,他的政治與地理也都十分脆弱。在這種新舊交替,現實環境交逼之際,很有機會出現世界性的新文明。」麥德遜教授說:「這種歷史際遇很像現在的台灣,而台灣的慈濟極可能成為世界一股重要的新文明。

1970年代,理查‧麥德遜教授在台灣學過中文,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後來成為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多年。他撰寫《民主法師--Democracy Dharma》一書,探討台灣幾個宗教體系的特質與對台灣的影響。

希望之光 慈濟清淨無染大愛

麥德遜教授曾說:「慈濟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他是台灣公民社會的重要成就。但是和西方公民社會中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 不同之處,在於慈濟會和政府合作,但又不失政治的中立。不像西方的非營利組織,不是被政府控制,就是與政府對立。」慈濟所展現的,其實正是佛教裡不偏不倚的圓融智慧。

麥德遜教授同時說:「西方的宗教墮落,西元三世紀之初,羅馬把基督教列為國教有關。宗教必須與政治保持距離,並永遠要保持第一線服務的溫暖、愛與感動。這才能避免組織的官僚化。」慈濟始終致力於第一線的服務,上人希望慈濟人信守與政治維持一個清淨的關係,以及中立的立場,正是理查‧麥德遜教授眼中當代宗教的典範。麥德遜教授刻正為上人編修英文的靜思語,期望以美國人的筆觸與理解,西方分享上人的智慧法語。

當全世界都在憂心宗教混和政治之後所形成的版塊對立,以致造成恐怖主義勃興,及宗教之壁壘不斷地升高。佛教慈濟所展現的大愛無國界、無宗教無種族文化區別的思想與實踐模式,正是西方向東方學習的歷史因緣與契機。這是彼得‧克拉克教授生前最後一刻見到的人類希望之光;這是理查‧麥德遜教授刻正參與建構之人類新文明。

(文:何日生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2011/09/24)

075   076
2010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教授彼得克拉克(Peter B. Clarke)以「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的專題演講。 (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板橋靜思堂,日期 2010/12/18)
 
2010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左)進行分享。彼得克拉克教授(右)專注聆聽。(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板橋靜思堂,日期 2010/12/17)
 077
 
花蓮靜思精舍大殿景觀 (攝影者:塗美智)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上)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中)
為什麼世界需要慈濟(下)

【分享】慈青十五周年纪念~给永远是慈青的你我他

@ 我是慈青

我是慈青。1998年參與馬六甲舉辦的第二屆慈青生活營。2001年自多媒體大學畢業,成為慈青學長。2005年6月回歸馬六甲慈濟志業體成為職工。2009年皈依證嚴上人,法號懿謹。

從1998年到2011年,從馬六甲一直流浪到歐洲、回東馬老家抑或再度回歸馬六甲,慈濟從沒不曾在生命中缺席,因為不是慈濟需要我,而是清楚知道,我有多需要它。

任職慈濟宗教處的曾裕真老師曾說:“有一些慈青未必回志業體服務,但他只要在慈濟學到正知正見,能擁有愛眾生、愛生命等熱忱,以後在各行各業中,我相信,他就算影響不了人,也不會被人影響。”每個人都有他需要慈濟的理由,而我太認識自己,深知自身太容易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因為不想被環境和人事塑造成全然陌生的“走肉”,因而需要好人好事好環境,重新成就價值和人生。

@ 人生幾“何”

上人在26歲出家時,開始探索人在人間的價值何在─靜心思考人生幾“何”:為何而生,當做何事?天天從早到晚,為自己生活而生活,或僅為家人生活而付出嗎?人生無常,分秒不空過,即是永恆人生。

1998年,21歲的我,開始思考人生--人生,不該自私的為自己而活,可否多為別人付出而活?就像《秘密》所闡述的─“思想是具有磁性的,並且有著某種頻率。當你思考時,那些思想就發送到宇宙中,然後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所有發出的思想,都會回到源頭──你。”命運,在吸引力法則的推進下,被上人的悲念所吸收。念頭閃爍的一兩天內,在奇妙磁力牽引下認識慈濟,生命的分水嶺由一念,而開展。

@ 從慈青到“懿謹”

從慈青到“懿謹”,分三階段:從“身”而“心”至“靈”的“身心靈三合一”。

1998年到2005年中,屬于玩樂階段,有空就帶著“身”來活動。愛做好事,更愛玩世不恭。前一夜可以在disco狂歡,隔天就換上慈青服,帶著熊貓眼在發放現場服務。加上遊子缺愛又貪吃,能有個提供愛與食物的地方,總不由自主的一再出現。留在慈青活動的動力,當然不僅滿滿大愛,尚有見苦知福後的震撼與不舍,無奈習氣一路相隨,總對行規和條理不屑一顧。

2005年6月至2009年,毅然決定從紅塵滾滾中,步入“心”階段。當時身兼三職,即當學院行政又兼助教、晚上還趕場補習。不想成為拼命追著錢走的行屍走肉,決定回歸志業體,當“一個自己都喜愛的好人”。然而,帶著別人必須為我改變……的種種劣習做事,終至被人事磨至只剩下不服輸的骨氣。當時每天一下班就恨不得迅速逃離靜思堂。加班至深夜時,常邊哭邊騎著腳車回宿舍,有一回在細雨中,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所遺棄……就因為一股拼了命都要勇敢面對,不願放棄做慈濟的毅力和勇氣,咬牙慢慢的撐下去。

2009年年底,多年來在大環境中聆聽證嚴上人的殷殷叮嚀,從大愛台到平面刊物,從志工早會到靜思晨語、經典導讀……“法髓”終于成功移植並發揮圓滿的“身心靈”造血功能。歷經人事磨合的計較與放下,才了解天下無不能原諒的人,讓我恨之入骨的人,其實乃開發我無限天賦的大善知識。再從母親罹癌的無常警示中,解開死結、重塑關系。盡管毅然只身接母親來馬六甲同住照顧,壓力大至身心俱疲,但欣慰的乃在關鍵時刻有把握當下,讓媽媽與小弟都能從素食和上人的法中,讓我找到行善至行孝後的平衡點,也改變他們的生活重心。

從每一天都想離職,到逐漸清醒的“身心靈”合一階段。現下的每一天,都想以菩薩遊戲人間卻不脫軌的熱忱,成長多一點。慈濟,不再僅裝在行囊裡,在不斷的流浪與尋覓答案中,填補空間;不再止于掛在嘴上批評他人,而是更多的自我反省、懺悔與行願,一步一腳印的,走入心地,開闊心靈風光。

用了13年,我才開始從嗷嗷待哺的嬰兒,開始學爬學走,依止這片汪洋中一盞最明亮的燈塔,點燃心燈,學習照亮別人。過程,冗長浮躁,而趨于平靜、自在。

@ 13年後的重聚

2011年,馬來西亞慈青15歲了。在慈青15週年慶的聚會上,看見諸多即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應多年前曾共同發出的,或強或弱的念頭“訊號”,重新赴約。

多年以前,多年以後,大家好嗎?學成的過程中,終于找到了生命幾“何”的答案─為何而來?當做何事?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別人而活?

《秘密》一書有言:“除非你用持續的思想召喚,否則不會有任何經驗進入你的生命。”大家各有所成,各有際遇,卻總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著,然而空存善念,用諸多借口推搪不努力延續,怎會有善行的延續?

閉上眼睛,想想當初發出那關鍵性一念的驛動,曾許下的願,是否在胸腔中不斷的躁動著,想跳出來圓夢?是否有股無以名狀的遺憾,在繁復的生活中吞嚼心靈的力量?當初的興致勃勃,已經成為意興闌珊了嗎?當感官都已經被生活麻木化,人不再容易感動,不再容易快樂,財富後面緊隨著空虛和敗壞的健康,是否開始意味:有的人還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即然早已確認方向,定要趕在那道不幸的無常之光照耀俘虜前,往圓夢的方向狂奔而去。要趕在有限的時間內,儲存無限的可能,在日益敗壞的時間、空間中,把握人與人之間。

@ 我們共同的名字 叫慈青

科技教父Steve Jobs挖角百事可總裁史谷利(JohnSculley)時,提出一個影響了兩人命運的大哉問:“你下半生想要繼續賣糖水,還是要改變這世界?”

我們無法如Steve Jobs般,擁有改變世界的強大魄力(steve Jobs名言: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但是,我們絕對可以不受他人影響,還能影響每個人對我們的看法。難得來人世間一趟,當如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所說:“寧可過一個平凡的人生,也不要過一個平庸的人生。”慈青的人生絕不平淡而庸俗,一個人無法改變世界,但是結合全體慈青的改變力量,就能形成一股連須彌山都能被翻轉的力量。請記得大家有個共同的名字,叫慈青。

5年10年後,當你回顧前半生時,你絕對有像我一樣的感覺--生命,因為認識生命中的明師證嚴上人,因為忘情的做好事而不求回報,因為很多很多的警示和領悟……終于成為一個自己都喜愛的,清清明明活著的人。最美好的是,還有許許多多如你、我、他一樣清醒活著的人,一起攜手闊步改變世界。
 
轉載自Life is Beautiful - 慈青十五周年纪念~给永远是慈青的你我

慈青十五週年籌備 燕子歸巢緣不遲

JY_KL20110914_09a_szh 
在手語老師林佳樺的指導下,畢業慈青練習《水懺》演繹,從中沉澱自己的心靈。【攝影:蘇稙涵】

週五,2011年 10月 07日 【劉秋玲、顏倩妮/雪隆八打靈報導】

以“慈青傳承十五載,菩提林立承師志”為主題的慈青十五週年晚會,有史以來動員最多畢業慈青投入在籌備工作。最具挑戰之一是,大家必須著手聯絡過去十五年的畢業慈青,號召一個個回歸慈濟!


配合中南馬暨東馬慈濟大專青年於二O一一年成立十五年,雪隆慈青慈懿學長會於年初開始著手策劃“燕子歸來”專案。通過各種管道去造冊及聯繫各大專院校的歷屆畢業慈青,期望在二O一一年十月八日所舉辦的“慈青十五周年慶晚會”,把散落在各地的慈青種子再次接引回歸慈濟,讓善的種子能繼續發芽成為一片菩提林。

◎ 誠意邀約 聲聲呼喚

“請問您邀約了嗎?”這一句,慈青學姐王巧梅常掛在嘴邊,貼心地叮嚀身邊的每一位夥伴,這也是她放在心裡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去做的動作。

“請大家回來看看老夥伴,回來吃頓飯,回來見見以前大專的輔導爸爸媽媽。帶動人的人,是因緣者;為了將來居住的地球有更多人從善,我們應該去打這一通電話。一通被拒絕,下次再嘗試,想盡辦法都要邀約到大家。相信我們的誠意一定可以打動夥伴!”聲聲叮嚀,聲聲呼喚,情意切!

打電話、傳簡訊、在面子書互傳視頻和照片等,年輕人運用科技的方法無孔不入。

在慈濟雪隆分會上班的洪愛真學姐只要一有空擋,就不放過聯絡的機會。一次,遇上停電,工作被迫停頓,她善用時間,號召同在分會共事的畢業慈青一起打電話邀人。間中有遭人拒絕,鍥而不捨是她的堅持,最後成功邀約到超過二十人。

今年八月,張傳溢學長代表雪隆慈青慈懿學長會,到花蓮向證嚴上人報告有關慈青十五週年的“燕子歸來”專案。上人叮嚀,不只是邀三百人作目標,而是應該要把一千名畢業慈青邀回來。

一千的人數看似艱難,學長會毅然發揮團體力量,盡力要把徘徊在慈濟門外已久的畢業慈青請回來,期待這一群曾在大專發心立願的菩提種子,都能來幫上人繼續推動救人救心的工作。

◎ 繪《記一段緣》手語圖

翻找著一本本的手語冊,用手繪的一張張手語圖,是洪愛真對多位畢業慈青在手語教學上的用心。深夜一點鐘了,她依然熬夜在趕畫《記一段緣》的手語圖,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當她雀躍地跟畢業慈青何溫儀分享她的“工程”,拿著未完成的手語圖給對方看時,溫儀驚訝地心想:“啊!怎麽可能?一個個去畫,是要耗去很多時間的……”

《記一段緣》的作詞曲人是畢業慈青黃惠婉,十年前寫詞的概念來自于博特拉大學一群慈青對傳承慈濟精神的期許,也是對證嚴上人的思念和承諾;當時,大家自創了手語,到台灣花蓮去獻唱給上人聽、比手語給上人看。吳福生學長描述那時候的慈青們,在上人的面前唱著比著,哭得稀里嘩啦的……美好的記憶歷歷在目,令人緬懷。

十月八日晚的晚會,即將會有幾十位畢業慈青呈獻這一首《記一段緣》手語。由於組員分散在各地,不能集合一起練習。她被托付於肩上的任務一點都不馬虎,她知道這一首曲有著非凡的意義。因此,這也是愛真必須趕畫完整的手語圖傳給大家自學的原因。

“你不能來練習手語,沒關係!我來配合你的時間。”為了確保每一位都學會手語,愛真已數不清到底重復了多少遍教學,甚至還一對一。溫儀看在眼裡,感動在心:“不是每個人都像她有這樣的耐心咯!”

◎ 我今一一悉懺悔

“累劫煩惱因意起,我今一一悉懺悔……”

優美的動作緩緩地跟著莊嚴的《水懺》音樂慢慢移動,畢業慈青們神色專注地注意每一個表情、腳步,整齊的隊形展現團體的美。

沉浸於水懺演繹的周紫琳,每一句都深入她的心坎裡,她說,這一次“回家”才開始真正感覺自己真實的存在。

“我一直在找機會回來,這次是帶著懺悔心回來。我離開慈濟已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之前是海外慈青,所以我都沒有在馬來西亞參加过慈青。”

“在外面的社會經歷過很多事情,跟慈濟世界非常不一樣,常常覺得回來慈濟是洗滌自己的心靈。常聽‘甘願做,歡喜受’,可是在工作的環境裡,當自己是甘願做歡喜受的時候,全部人卻把工作丟到自己身上,我經常得做工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家。然後就越做越不甘願,以前所修的‘甘願做,歡喜受’卻不知修到哪裡去了,如今把自己變成越來越壞的人,所以蠻懺悔的。”

曾迷失於繁華都市的生活,然紫琳每每靜下來,心裡頓然無限空虛,衷心期盼可以找回當初的一念心,給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動力。紫琳一入經藏演繹開始茹素,驚喜發現吃素並不難,而且有很多好吃的素食。

◎ 放寬心胸修我慢

在《水懺》經藏裡演繹工畫師,李思齊慢慢地沉澱自己的心靈,暫時把身邊繁重的工作放下,準時放工直接就到分會潛心排練。

“其實今年自己身上發生了很多事情,工作上啊,車子啊,很多問題全部一併爆發出來。今年三月新買的車剛被偷走,事業上和老闆的相處也不是很好,工作也很壓力。”

“很感恩的是在我每次有那麼多問題的煩惱時,就會和慈濟‘連線’,讓我有機會回來學習,找回我的初發心。因為演繹《水懺》,最深的體會、最想懺悔的就是我的驕慢心!我以為自己很厲害,懂很多道理,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對的。漸漸對別人就會感到不耐煩,說話的口氣很不好。” 李思齊勇敢地娓娓道出自己想懺悔的心。

憶起多年前常繞在思齊心頭的一句靜思語:“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我想透過懺悔把驕慢心收起來,這樣的習氣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誰駕車不會生氣的?看到有人超車,一個瞋念馬上起,我覺得這是自己不好的習氣。” 李思齊開始學習縮小自我,放寬自己的心胸來包容更多人。

恒持霎那續前緣

十月二日是《水懺》經藏練習的圓緣時刻,十二次的排練晃眼一過,大家把握因緣說出心中話。這一群畢業慈青由當初的陌生,到相知相砥礪,菩薩道上多了同伴,就如添了更多的善知識。但願年輕的燕子飛出巢穴後,要記得找到回家的路,慈濟的家門永遠在等待。

JY_KL20110416_03a_lgs   JY_KL20110923_08a_hwy
雪隆慈青慈懿學長會於年初開始著手策劃“燕子歸來”專案。通過各種管道去聯繫各大專院校的歷屆畢業慈青。圖為今年四月舉辦的一場各大專歷屆聯絡人聯誼會。【攝影:梁貴勝】
 
洪愛真翻找著一本本的手語冊,選到了適合的手語後,用原圖印在紙下手繪《記一段緣》手語圖。【攝影:何溫儀】
 
 
JY_KL20111002_48d_pyz
JY_KL20110914_10a_szh
在《水懺》經藏裡演繹工畫師的李思齊,懺悔自己的驕慢心;在經藏彩排時,他漸漸學習放下自己的堅持,做一個歡喜的配合者。【攝影:彭宜焯】
周紫琳帶著懺悔心回來慈濟,洗滌自己的心靈污垢。期盼自己找回初發心,繼續堅持走在慈濟路上。【攝影:蘇稙涵】
     
JY_KL20111007_01a_pyz    
有史以來動員最多畢業慈青的一項活動,大家趕在活動前一晚展開貼地標工作,為十月八日的“慈青十五週年晚會”作最好的準備。【攝影:彭宜焯】
 

文章轉載自:慈濟大藏經 - 慈青十五週年籌備 燕子歸巢緣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