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黃裕凱副教授
在你想成為慈濟教師前,你所認識的慈濟教師印象是什么?是不是實施靜思語教學、個別著重品格教育及環保教育、常辦一些應對活動、教學創意很多、班級經營及親師生互動好、常常獲獎……?這些慈濟教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很忙”,但卻“忙得很充實”!
對我而言,參與慈濟活動后逐漸認識的“慈濟”,在社會上,祂真的是安定人心、凈化人心、搶救生命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上,祂是讓老師們能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諦及本質,真正守護慧命的磐石。而更重要的,慈濟真的是“為佛教,為眾生”,一個真正且完整地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予以具體實踐的團體。
從老師的角度應該認識的慈濟
先問二個問題:一、你怎么知道慈濟及種子教師課程的?
跟慈濟的緣分,每個人都不一樣。可能因為你親友的建議、勸說、利誘甚至受騙上當而來,或是你曾參與過一場活動、看過一集大愛劇場、一張海報,甚至僅聽過一句靜思語,而促成你知道并參與這個課程。但不管你的原意是自愿或非自愿,建議你學習放下,全新學習,因為慈濟是個寶庫,不僅是新教材教法的“經師寶庫”,更是教大家怎么做人、教人的“人師寶庫”。
你來上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研習時數嗎?是為了來這邊挖寶?還是為了了解教育的真正理念及精神?在這邊,你會學習到很多靜思語教學的意義、內涵、五段式教學法、教材及教法;了解并深入慈濟四大志業,八法法印的足跡及內涵,而這些其實就是上人的理念及慈濟人文,也就是慈濟四十年來所推動之慈濟宗門、靜思法脈。(2006年衲履足跡冬之卷曾記載著:靜思法脈是理相,是精神原則內涵,是上人的思想、法髓及行儀風范,衲履足跡、人間菩薩、生活系列、佛典系列、慈濟法髓叢書、大愛臺靜思晨語等;而慈濟宗門是事項,是具實踐之志業,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在認識慈濟的過程中,給培訓教師及新發意老師的學習建議:
“要多背”—多背靜思語
“要多用”—多運用靜思語教學
“要多做”—多參與慈濟活動—各類研習、志工(環保、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活動
“要多讀”—多閱讀上人的著作慈濟月刊、靜思文物
“要多寫”—把靜思語教學新的或實踐過程筆耕出來
“要多聽”—上人開示、師兄姐分享、慈濟歌曲
“要多看”—大愛臺;“要多體會”—慈濟大藏經。
認識慈濟的過程中應有的認識
一、不要有太多的懷疑
懷疑是老師慣有的理性表現,但過多的懷疑會造就藉口,繼而衍生怠惰。偶爾把理性懷疑舍下,你在慈濟學得更多,體會更深。不管你到慈濟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學習他、感受他,收獲絕對超乎你想像。要認識慈濟,不是用聽的,也不是用看的,是從親自參與及身體力行中感受而來的。
二、學習放下、包容及善解
在教室,你一言九鼎,一呼九諾;在慈濟,眾“生”平等,要學習放下老師的身段及堅持。在學校,你教學卓越,是全校楷模;在慈濟,你要學習包容很多的不同想法及作法;在教室,你講求效率,從心所欲;在慈濟,你要學習善解很多制式的行儀坐臥理解。因為,這就是慈濟人文:做中學,做中覺。
初步認識慈濟后應有的省思
上人說“做就對了!”那為何還要省思?(因為不論從身為老師自己專業所學的教育方法上、從理性而非盲從、從“心”去實踐才是真實踐、以及從靜思語教學“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生活實踐”五段式教學法,均必須要經過“實踐”的過程,也唯有透過省思及實踐,所認識的慈濟才是真慈濟。)
請大家先省思,上人為什么要創立慈濟克難功德會?為何那么多人無怨無悔地跟著上人走?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是什么?為何要推動?對社會的貢獻?為何要推動落實社區?琉璃同心圓?慈濟四十年為何要建立“慈濟宗”:靜思法脈及慈濟宗門?
同樣的,請各位老師們進一步想一想,在教學上:除課本及廠商提供的教材外,還有什么?除了盡量讓學生不胡鬧、不出事外,還有什么?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外,還有什么?除了自己的孩子,還有什么?除了努力干渴、傳授知識外,還有什么?學習慈濟過程中除了感動外,還有什么?
想這么多,是你欲望無窮嗎?不是。其實是所有慈濟人的共同體會:那就是“來不及了”。因為省思過后,你會真正體認到人生無常,要珍惜并把握現在,要充分發揮生命的良能,以及一個身為人師的真正使命。
省思之后要進一步靜思:為什么上人要這么做?為什么慈濟人會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多人參與慈濟志工?為什么慈濟教師們會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多會眾愿意捐款給慈濟,認同慈濟?為什么現在的臺灣人這么有愛心?但為什么還是不少人在退轉、在扯后腿、甚至在批評慈濟?重點是你的堅定信念。心念的建立及不斷堅持很難,我的作法及建議是:
一、 學習:持續學習上人理念及慈濟人文精神。
二、 認同:認同教育是大舍無求的志業。
三、 信念:將“慈悲喜舍”作為自己教學的信念。
四、 警惕:隨時提醒自己就是慈濟教室。
最后是時間。時間是要無私奉獻出自己的時間、金錢、體力及腦力。從自己實踐起,繼而擴展至家里、學校、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時間的頻率從偶爾,繼而常常,以迄永遠實踐,甚至生生世世奉行。
結語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舍為末位,最難企及,如上三心舍之而新不存著也。在慈濟,以大舍無求代表教育志業,顯示上人對教育的重視。舍是要舍自我、舍堅持、舍自尊、舍時間、舍金錢…等。但真的無求嗎?半慈濟人還是有點反復思想,但只要是求學生更好、求教育更好、求社會更好,應該不是奢求吧!
曾問在場的老師們,當教學、輔導或行政碰到困境或不如意時,會不會有挫折感?甚至因此逐漸銷蝕教學熱誠?參加慈濟活動,特別是教室相關研習活動時,當你發現你身邊還是有一大群發信向學向善的老師們,至少會讓你認為教育還是很有希望的。這就是我多年來,一直說慈濟是能延續我教學熱誠動力的主要原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