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者:廖右先)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社會學教授理察麥德遜(Prof. Richard Madsen),2009年5月21日受邀於花蓮靜思精舍演講。
講題為:【傳承與轉化---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貢獻】
(以下為:理察麥德遜教授演講內容)
上人、各位師父,敬愛的師兄師姊、朋友,非常感恩我有這個機會和您們在一起,我心裡覺得非常的榮幸,因為可以和慈濟這麼偉大、這麼美麗的組織;不好意思,是我應該和你們學習,你們的經驗非常寶貴,我的經驗不是很好,我應該和你們多多學習和修自己的心。
從社會學與宗教歷史
探究宗教博愛運動的產生與可能
我是一個學者,學者在社會上作用不是很好,可能從學院來看,我們有一點貢獻。我近來在思考慈濟對世界歷史的貢獻與地位。今天因為我是一個社會學家,也學過宗教的歷史,免不了會用一些社會學的框架與宗教歷史來講社會學的概念。
當代歷史,世界上正有很多國際性的衝突,或是單一國家、社會之內也有很多的衝突;近年來,這些衝突不少和宗教有關係。這個現象有的時候很可怕;有時候為世界帶來希望,像是慈濟的僧團、慈濟的群體利益、慈濟的宗教、慈濟的社會是非常了不起。宗教還是能讓大家有博愛的精神,也就是超越小群體的範圍到全世界去幫助別人,而慈濟就是那樣一個組職,有那樣的精神;而我近年來特別對這樣精神要繼續研究,在哪些環境之下,能產生這樣到全世界發展博愛精神的運動。
我從社會學和歷史學不斷的研究,近來宗教的世界地位越來越高,40年以前我們社會科學家覺得,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世俗的世界,宗教對現在社會和現代化都沒關係;但40年以後,現在宗教在世界有很大的地位與很大的用處,以前世俗社會學的看法需要改變,而慈濟就證明,我們應該要改變我們的思想,慈濟的創造性從哪裡來的,研究這個問題可能之中要從歷史、宗教發展,包括佛教發展。
大約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世界上某些地方發生超越世界的大觀點,四大文明之下,彼此沒有互通的地方,卻都發生超越世界的思想,例如:以色列,想像在這世界就是唯一的上帝;古典的希臘,同時也有希臘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想像超越世界的大理想;在中國戰國時期,有孔子、孟子的哲學家,跳躍具體之外的大原則;同時印度有釋迦摩尼佛,超越世界的精神。非常有創造力的這些人在二千五百年前左右都出現了,那樣的精神超越我們個己小群體的思想和精神。那時印度、以色列、中國、希臘都是受到很多外面來的壓力與內部有很多的分裂現象與問題,都是在歷經大的環境危機,中國在戰國時期即是如此、以色列也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在這樣有危機的情況,可是還是保留傳統的文化、傳統的意識、傳統的神話、傳統思想的一部份,並沒有完全失掉了那些傳統,因此最有名、與影響力的偉大宗教都出來了。
從歷史經驗檢視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軔
歷史學者與比較宗教學者,從歷史的觀點,發現這些文明會為一些爭執而消失,但博愛的精神卻沒有完全消失,它偶爾會爆發出來,這是我們文化文明的遺產。現在,我們的世界遇到同樣的問題,慈濟是非常好的例子,表現很大的創造力和博愛的精神。
台灣的情況,從某個方面來說,和兩千五百年前左右的環境有些相仿。台灣有很多的危機、不穩定的狀況,在現在的國際環境下,是相對弱勢的社會,但是台灣還保有了傳統倫理和道德的思想。這從社會學的看法來說,這是具備了發展宗教創造力的環境。這樣的條件,相對而言,在強國的首都例如華盛頓或北京,對於宗教創造力不容易發展的,他們的權力太大了(錢也很大)。因此,台灣的危機是一個機會,足夠創造成世界上偉大宗教的道德精神。台灣的人間佛教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慈濟就是人間佛教很重要部份。
群體利他與個體利己的拔河
可是從歷史上來看,你可以看到從超越群體的博愛精神,還是很容易消失或受政治所影響,真正創造博愛精神與實踐是不簡單的。在某一些情況之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是我們本有的能力,我們可以超越自己,雖然我們的社會還是有需要家庭、朋友,我們還是有小群體,但是社會的利益仍是不可或缺。從歷史上常常可以看到現在的情形,例如在二十世紀的中國,人間佛教的歷史即是如此。
二十世紀初,有位偉大的法師---太虛法師。在十九世紀,有些知識份子認為,十九世紀中國的社會腐敗、法師未受太多的教育…等等,因此他們認為中國佛教是不夠現代化的,就把宗教排除在社會發展之外;但是太虛法師卻覺得,要把佛教改革成現代化的、適合中國精神的宗教。太虛法師碰到許多問題,其中戰爭、革命是佛教現代化改革不容易完成的關鍵,因為太虛大師的觀點還是偏向中國而不是國際性,當時要救中國、會較偏向中國主義。
台灣的法師受到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影響,將佛教的現代化、組織、精神透過很多的創造力展現出來。而證嚴上人想了很多的方法,特別是將博愛的精神擴展到國際上,我覺得這樣的創造力和台灣的狀況有很大的關係,這份創造力如果要繼續是不容易的,因為還有一些因素永遠想要把這些博愛精神,作為小群體的精神,或把這些在全世界幫助人的工作成為台灣精神,而不是全世界的。而若是這樣發展,那麼這運動會變成是政治性或政治利益的。
慈濟的創造力與宗教"可能”面對的限制性
人間佛教的特點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慈濟超越小團體、小家庭、小社會,強調全社會的利益,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非常感動。慈濟最寶貴的地方在於人和人關係不是很抽象的哲學、大規模的紀律;每個人去大量的接觸人、外面的人,這是最寶貴的。
可能有一些人覺得,很多在世界上的大宗教也是這樣,但是我要舉出一個例子,加拿大的哲學家著作《基督教的腐敗》一書,談到基督教發展到近代所遇到的問題。耶穌基督的精神是「博愛」,一直透過個人與個人傳遞愛的精神,這不是創造甚麼哲學,而是一直給別人愛;因此,原始的基督教組織像是一個網絡一樣,但是腐敗的就是因為後來變成一個大的組織之後被羅馬征服,產生了帝國的意識形態,這是基督教的歷史。那位哲學家,就認為這樣的過程是從直接接觸傳遞博愛的過程變成一個組織,雖然應該有一些組織、應該有一些道理,這都很好,但是如果完全代替了,這是對創造力非常不好,這從是歷史的角度來看。
因此在這裡,祝福我們要繼續幫助別人,我們要不斷創造博愛的精神,祈禱、唸經並修養自己的心靈,慈濟可以為未來全世界有非常偉大的貢獻,也希望這樣的運動,也可以和別的同樣的運動結合起來。
何日生主任的詮釋與分享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精神與宗教都是超越族群、國籍,邁德遜教授認為慈濟也是這樣崇高的偉大的宗教精神,耶穌時代把基督教從猶太人部落神帶入全世界、穆罕默德將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帶向全世界,都是很偉大的時代。慈濟也是在很偉大的時代把傳統的佛教適應於現代性,並跨越族群帶向世界每個角落,這最大的動力就是上人給我們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是不分種族、國籍和政治的互動。
任何組織都有危機,當組職利益大於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的時候、當教條過度發展超過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的時候,這個偉大的精神就會出現危機。邁德遜教授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當組職利益過度龐大取代人與人愛的互動和自我淨化,組織危機就會出現,上人給我們最珍貴就是利他度己、幫助他人不分國籍、博愛(或大愛)和淨化自己,要同時進行需持續做,這樣慈濟在世界上就是能帶動偉大精神的團體。
所有偉大的精神與偉大宗教領袖都出生最混亂的時代,雅典是很弱的國家卻有很強的斯巴達;當時的希臘、以色列、阿拉伯世界都出現很偉大宗教與哲學家;戰國時代的孔子、老子;台灣生逢這樣不穩定的時代卻能雕塑一個偉大的靈魂, 上人就是在這樣時代裡因應而生。當然台灣還有不同人間佛教,慈濟是最顯著,能夠跨越社會、種族、宗教、國家的藩籬的團體,祝福我們能夠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不能夠被取代的,同時也要持續淨化自己的心。
Richard Madsen小檔案‧
Richard Madsen教授,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社會學教授、該校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主任,同時也擔任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 )所資助在中國協助發展社會學計畫的協同主持人,目前於中國大陸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擔任客座教授。
趙文詞是Madsen教授的中文名字,與台灣的關係淵源長久,曾於1960、1970年代之交,來台灣從事天主教瑪利諾會神父(Maryknoll Fathers)傳教工作,並在輔仁大學學習中文,在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修習社會學。從2004年迄今,Madsen教授並且擔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學術諮詢委員。
Madsen教授早年研習哲學,神學、東亞研究,獲神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為文化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道德人類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研究。Madsen教授多年來的研究,針對中國大陸、美國、台灣的社會變遷經驗,關懷道德與政治權力、宗教與公民社會、民主政治與公共文化、社會變遷與個人情境等議題。除了對於美國當代社會的觀察之外,Madsen教授經常來往於太平洋兩岸,長年於中國大陸、台灣進行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對於中國農村、宗教、與其它廣泛的社會變遷,尤其有持續深入的關注與研究。
著述甚豐的Madsen教授,除了為數眾多的期刊論文,研究著作其中之一《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2007)》一書中,探究台灣的慈濟、佛光山、法鼓山與行天宮四個宗教團體所代表的宗教復興與現代性、中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的關係。
本文轉載自慈濟大愛網 - ﹝當代論述﹞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