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5 February 2012

『好文分享』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小女子大事業

2004年的夏天,我參加了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博覽會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出版集團,各家設有大大小小的展區、展臺,各種琳琅滿目的書籍,摩肩接踵的人群,嘈雜喧鬧的活動……這一切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而有一群人,一群身著藍色服飾的人們,卻永遠留在了記憶深處。

這些人都是來自一個叫做“靜思文化”的臺灣出版社。她們綰著一樣的髮式,幾乎都是女性,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之間,穩重幹練。說來令人不敢相信,令我震動的僅僅是由於她們的微笑。看慣了五星級酒店、飛機上空姐那“標準式微笑”,極其難得地看到這種發自心底,真誠又善意的微笑,心底不由得溫暖起來。展廳門口幾位接待者,不僅微笑,而且對每一個參觀者都鞠躬示意。這個鞠躬,不是禮貌性地點頭彎腰,而是莊重誠懇地九十度鞠躬。我略加留意了一下,那天展覽會人極多,一段時間裏幾乎每秒鐘都有人進來,門口的女士竟能保持都認真地九十度鞠躬且真誠地微笑。這份微笑絕不會讓你感到她的疲憊,她的辛苦,只會傳遞給你她的親切,善意,祝福。這份善意傳遞給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臉冷漠、目光呆滯的陌生人也都不由動容。我被她們深深地吸引了。更令我驚訝的是,她們竟然不是員工,而是義工,做這一切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並且連往返的機票都由她們自己負擔!對我而言,這真是聞所未聞的奇事!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什麼文化、什麼領導人有這等魅力?!

於是,我開始對這個“靜思文化”出版社背後的主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靜思文化出版社是由臺灣慈濟功德會創辦的,而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就是證嚴上人。

證嚴是誰?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很多人是比較陌生的,然而在臺灣省乃至全世界卻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她曾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獲得“社會服務獎”、“麥格塞社會領袖獎”、“國際和平獎”、“醫療奉獻獎”等等,被臺灣民眾選為“最美麗的人”,有人稱她為“東方特蕾莎”,有人則把她看做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

1966年,證嚴29歲時,正式創辦了慈濟功德會。從最初竹筒裏節省下的五角錢到今天募集的上百億資產;從最初只有30多個信眾到現在有400萬會員;從救助第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太太到賑濟臺灣幾萬戶貧病無依的大眾,甚至援手大陸,遠涉南非、阿富汗、朝鮮、科索沃等世界各地;從小小的臺灣花蓮起步到全球60多個國家都設有分支機搆!

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以超過政府的速度最先趕到協助救援。無論印尼的海嘯、中國的SARS,包括骨髓配對,其中都有著慈濟的救助;不管是做環保、幹細胞移植,慈濟都做到了其他組織無法做到的境地。

人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慈濟志工,他們中有老闆、巨富、高級行政人員、明星、家庭婦女、學生,不同國籍、種族、宗教信仰的人,紛紛投身於慈濟事業中。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跡的“一步八腳印”。在證嚴的慈濟事業中,有自己的慈濟醫院、慈濟醫學院、慈濟護專,有從慈濟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專科學校和大學完整的慈濟教育系統,有出版社、電臺、電視臺……這一切龐大事業井井有條,欣欣向榮。

創造這一切的領頭人證嚴只是一介貧尼,她並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也不會行醫治病,也沒有經營過電視臺,也不會搞建築設計,卻能夠啟迪了那麼多的愛心,管理幾百萬會員,創建如此龐大的事業,她創造了一個人間奇跡。

在2002年底,英國著名管理學大師查理斯·漢迪拜訪了慈濟,他說“慈濟在全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創造了很多奇跡,對我而言,法師能夠鼓舞這麼多人付出心力、愛心與金錢,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而《天下遠見》雜誌的創辦人高希均則認為一門“慈濟學”誕生了。

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這麼大的事業卻不過是從竹筒裏省下的五毛錢開始的。最苦的時候,跟人家打毛線賺錢,沒有菜只有吃野菜,下雨天無法拔野菜只能吃鹹豆腐。慈濟功德會1966年成立,2006年是它成立40周年,當時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型展覽紀念。比起許多企業,慈濟由小做大,算是長壽組織、基業長青組織。

證嚴這樣一個清瘦、平實、羸弱的女性,從五毛錢起家,為何能夠創建起一個掌握了上百億資產的長壽組織、擁有千秋萬世、濟世救人的宏大事業?這偉大奇跡的奧秘究竟在哪里?

人人都是一個寶藏 五百個人合一尊觀世音

證嚴上人在創建慈濟功德會時,條件異常窮苦。最初成員只有證嚴上人和30多位信徒。由4名弟子和2位老人,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4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24元,一個月平均多720元;而30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證嚴自己一貧如洗,她耕種花生,到工廠拿原料進行加工,買水泥袋糊成小紙袋賣,或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縫製成嬰兒鞋。最苦的時候,一塊鹹豆腐可以吃一個月。

在這種窮苦的條件下,證嚴還要決心濟世救人,怎麼辦呢?她無權無勢無錢,既不會點石成金的法術,也沒有改天換地的權謀,怎麼樣才能普度天下眾生呢?

證嚴腦海中靈光乍現佛教的那句“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她突然悟透了。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500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了嗎?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于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她心底紮了根: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500個人就是一尊觀世音,就可以救苦救難了,只要人們都參與進來,就會有很多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四十年來,慈濟各項事業的點點滴滴都是靠這種“千手千眼”的精神創建的。無論是早期的救濟貧戶、興建醫院還是到後來成立骨髓庫、大愛電視臺,都是如此。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於1993年,建在花蓮市,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依靠民間善款構建起來的骨髓庫。截至2007年1月31日,志願捐髓者總計295064人;骨髓移植人數共計1230例;尋求配對病患總計16230人。這個中心已完成的1000筆捐贈骨髓配對中,向大陸捐贈得最多,有300多名大陸的白血病患者在慈濟骨髓中心找到了相匹配的骨髓,重獲新生。慈濟的大愛電視臺,也是義工們花了10年的時間,靠著回收資源垃圾所得的1000萬美金興建而成。

正是憑著500人就可以成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信念,才創造了慈濟今天的奇跡。這也驗證了證嚴上人的那句話:“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依靠的是普天大眾的力量!

建醫院堅拒兩億美元

1979年,慈濟事業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證嚴上人看到窮人常常因為無法繳納保證金而不能進醫院,就立下宏願決心創建一家不需繳納保證金的綜合醫院。

要建造這樣一所設備完善、兼具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綜合醫院,談何容易!光是資金就需要大約8億台幣,這對於她這樣一位貧苦的出家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剛開始,多數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勸說證嚴:你還是放棄吧,你累死也籌集不到那麼多錢。此時的證嚴患有嚴重的心絞痛病,隨時都可能因操勞過度而猝然死亡。然而,她並不掛念個人生死,仍然四處奔走呼籲。

籌款的過程異常艱辛,在建慈濟醫院之初的幾年間,只募到了3000萬台幣的款項,對修建醫院只是杯水車薪。這時,有一個日本人提出願意為建設醫院捐款2億美元(相當於80億台幣)。這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只要有其中的十分之一便可以建成這座現代化的醫院了。

然而,面對這筆巨額捐助,證嚴上人卻說:“我不能接受。”

證嚴上人說:“為救眾生而蓋醫院,真正可貴的是每個人發願付出那顆心,涓涓滴滴。除了將錢聚少成多,更可貴的是同時也彙聚了千萬顆誠意可感的慈心。若憑空獲得這2億美金,我們如何體會聚沙成塔那種力量?又如何體會自己做主人的踏實感?蓋一所醫院救助自己的同胞,是我們分內的責任,難道還要外國人來幫我們做嗎?”在她那瘦削卻莊嚴的眉頭上,實有一分氣魄非凡的擔當和風骨。

證嚴心中的醫院不是由哪一個人興建的醫院,而是要辦成臺灣所有人共建的醫院。所以,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日本人的2億美元,而要靠臺灣民眾一點一滴的捐助來籌建醫院。

募捐工作的艱辛,自不待言,但最終仍獲得社會各階層的支持,無數人——上自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證嚴精神的感召下,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

一位做苦工的會員,幾乎是以賣身的方式,向雇主預支了一年的工資,然後,把那整整一年的工資,原封不動地拿到證嚴的面前,贊助建醫院;更有麻風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來籌建醫院。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

經過7年的辛勤籌措,1986年8月17日,慈濟醫院終於在一片荒煙蔓草間落成了。

慈濟醫院正式開始“免收保證金制度”,使得臺灣衛生署因此通令當地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證嚴,不僅依靠民眾的力量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醫院,而且還推動當局不得不改寫了當地的醫療制度!

大眾化與精英化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慈善認為是富豪的事,有錢人的事。某某富豪興建了某個學校,蓋成了一所醫院,人們聽起來這是心安理得的事。這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慈善。然而,證嚴上人卻告訴我們:慈善不是富人的事,慈善是大家的事。慈善不是冀望於某一個人捐出一大筆錢來,而是熱切地關注每一個人盡己所能地播種一份愛心慈濟功德會也不提倡一次性地捐助鉅款,比如有人要一年一次性地捐120萬元,那還不如每月捐10萬。因為愛心應該時時培養,心中應時時存有愛,而不應將善舉作為任務,貪圖方便,一次性了事。

慈濟的慈善基金越來越大了,在慈濟的委員中有不少是工商業的人士,對管理基金都很有經驗,有人提出建議說,可以發展一些房地產,然後用賺的錢來投入這個基金更好地運作。然而證嚴拒絕了這樣的想法,堅持要每一個人來募捐,她期望讓每一個人年年月月都有這一份為社會奉獻的善心。

可見,證嚴上人要啟發的不是單個人的慈善,而是大眾的慈善,不是少數富豪的金錢慈善,而是廣大民眾的善心慈善。這也是她以一弱小女子而能創造如此宏大奇跡的根本原因。

我們必須珍視大眾的力量,不要一想到慈善就是富人的慈善。慈善只能與奢侈品、富有階層相聯繫。只有紮根大眾,才有千手千眼,這是證嚴奇跡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慈濟奇跡·中國革命·WEB2.0·WIKI維琪百科·朱學恒的OOPS

一切偉大的奇跡,都在於喚起大眾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小米加步槍”勝過“飛機加大炮”,就在於依靠民眾,發動民眾,與民眾心心相印,生死與共,創造了革命史上的偉大奇跡!

證嚴以一介貧尼而能做成如此宏大事業,也得益於喚起社會大眾的力量。證嚴上人本人也說她確實什麼都沒有。她說:有時候靜下來想想,我一無所有,任何力量、任何金錢我都沒有。我能夠做成如此巨大的事業,靠的是社會大眾的力量。

今天,互聯網出現了一個新概念——“WEB 2.0”。與其說WEB 2.0是一種技術上的進步,不如說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飛躍。過去的網站從單純地發佈資訊,用戶流覽變成了強調用戶的貢獻,用戶不僅是流覽者也是發佈者。從博客到SNS,從豆瓣到維琪百科,莫不如此。人們越來越發現,1.0的狀態就是只強調運用自身的力量,強調自己的價值,強調自己的主導作用,而2.0的狀態,就是關注大眾,關注如何調動大眾的積極性,喚起大眾的智慧,推動大眾成為宏大事業的一部分。大眾既是被服務者,又是生產者、貢獻者!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引發了目前互聯網深刻的革命!

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證嚴的慈濟不正是社會改造領域的“WEB2.0”嗎?證嚴所做的工作不是什麼管理和建設的工作,她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調動和喚起大眾的廣泛參與,把大眾的力量彙集到宏偉的事業中!大眾不僅是慈濟組織的“客戶”,同時也是慈濟的“生產者”和“貢獻者”!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開始搞開放式課程計畫,把所有講座做成網路課件供上網者免費學習。但是,中國大多數人不懂得英文,仍無法享受麻省課程。臺灣的一位名叫朱學恒的年輕人看到這些後,決定完成一個大工程:把這些麻省課程全部翻譯成中文!他怎麼做呢?也是WEB 2.0的思維方式,充分利用網路的力量,號召來自全球各地的700多位華人義工共舉盛事。在這些參與翻譯的義工中,有世界各地的律師、總裁、在校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把麻省課程進行中文翻譯。在無一人支薪的情況下,課程全部翻譯完成!朱學恒的幾乎為零的預算、義工廣泛參與的“WEB 2.0”模式,太值得我們深思了!

孫權說得好:“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證嚴上人,本是沒有任何權勢的小小的出家人,但卻是善用眾力眾智的典範,果然她創造了“無畏于聖人”的奇跡。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大眾,需要重新認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真義。這個“人民”,不是虛無的一個辭彙,也許她就是路邊的老太太,也許他就是賣燒餅的大爺,也許他就是架著1000度近視鏡的程式師,也許他就是鄰居家正在上初中的小弟弟……每一個個體,都蘊含著奇跡般的力量。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我們要重新發現個體的能量,發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

對於中國人而言,民間的智慧、民間的愛心,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臺灣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參加了慈濟,成為了貢獻社會的義工。如果中國大陸也有慈濟,5個人就有一個做義工、獻愛心,那麼中國13億人口就有2億多人爭做義工、爭獻愛心,這對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有多麼巨大的作用啊!

我們到底為什麼工作?

在慈濟組織中有許多盡心盡職、全心付出的志工,他們中間有腰纏萬貫的老闆,也有深諳辦公室政治的高級白領,還有養尊處優的闊太太,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為什麼肯放下公司事務、自己的家庭來到慈濟伺候傳染病人呢?這些都市里的“大忙人”竟然可以又貼時間又貼精力地來慈濟做志工,而且個個都幹得樂樂呵呵,十分開心,就是再苦再累也都歡歡喜喜。通常都市白領們朝九晚五,拿著高收入還個個患上了職業倦怠症,對工作沒興趣、沒熱情、沒感覺。兩相比較,反差巨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你在為誰工作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為自己而工作的人,每天都充滿幹勁;覺得自己是為他人工作的,就沒有什麼興趣和幹勁。

慈濟的義工不是為了錢而工作,也不是為了得到外在的肯定而工作,他們是為自己而工作,為愛而工作,為喜悅而工作,所以才能幹得那麼投入、開心,不需勸勉,不需管理,完全自動化地勤奮工作!

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如果只強調從工作中獲得外在的酬勞,那麼激動人心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來的報酬。人們的很多工作往往在反復地做同樣的事情。如果手裏做的是工作,眼睛盯的是金錢,你就會對工作感到厭煩,就會受制於令人厭煩的工作,而不會去想其他什麼了。

如果組織的工作不僅強調提供報酬,更加強調給個體所帶來的自身成長、自我發展,比如多讓個人問問自己:“我學到了什麼?”“我體驗到了什麼?”“我在這裏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一個組織裏,一定要讓人們能夠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長,那麼他們將會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且會大大有助於提高組織的績效。

沒感覺·有感覺·好感覺

今天,許多人對工作都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倦怠感,人們常說的口頭禪是:最近混得怎麼樣?“混”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沒勁、麻木、枯燥、消極、機械、應付……

如同一樁婚姻裏,雙方從最初的感覺熱烈、感覺良好到平平淡淡,最後完全沒有感覺,這樁婚姻就要開始亮紅燈了。如果一個組織的成員對工作越來越沒有了感覺,這個組織也正在走下坡路,離糟糕的狀況為期不遠了。員工的工作感覺越來越會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狀態的重要指標。

馬克·吐溫在一本小說裏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小男孩湯姆被姨媽罰刷柵欄,這個工作量很大,又枯燥,湯姆實在幹不下去了。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啃著蘋果得意地走過來嘲笑湯姆被罰的慘樣。湯姆靈機一動,裝著一副特別享受、特別專注的樣子幸福地刷柵欄,引得小朋友們都以為刷柵欄是件十分有趣好玩的美事呢。漸漸的,整個鎮上的小朋友都爭著搶著來刷柵欄,而且他們還拿出自己最好的寶貝來交換刷柵欄的機會呢!

刷柵欄給人的感覺本來是無聊、痛苦、受罰,然而湯姆營造出的感覺是新鮮、有趣、光榮的,一下子就由原來沒人幹的倒楣活,變成了人人爭搶的有趣美差!這就是感覺的變化!

慈濟的工作,使人們認為“能做就是‘幸福’”,而不是“做事很‘辛苦’”。在慈濟大林醫院興建時,嘉義的慈濟義工,總是對工地的工人們貼心地問候說:“辛苦了!”以表示感恩之意。不料,工人們竟然回答說:“能在慈濟的工地工作,我們覺得很幸福!一點都不辛苦。”於是後來慈濟義工向工人們問候時,改說:“幸福了!”他們則回答:“美滿哦!”來表示他們能為慈濟工作的榮譽與滿足!大林醫院工地工人們的“幸福”與“美滿”的觀念,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慈濟人在各種場合中,彼此的問候與祝福語。

從“辛苦”到“幸福”,這就是慈濟組織的秘密!在一個組織裏,你是讓人們都感受到辛苦還是讓人們個個有幸福感,這就是平庸組織與優秀組織的分水嶺。

證嚴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她讓慈濟人把犧牲作為享受,感恩有服務他人的機會。她說:“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如何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大衛·伯恩斯坦在採訪慈濟的時候曾經因此而大為震驚。他說,許多故事的開始,就跟慈濟一樣,只有5毛錢,但最終卻能影響數百萬人。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靜思堂見到的一張黑白放大照片,慈濟的師兄師姐們在海外賑災工作開始前,齊向災民90度鞠躬的身影,走遍世界各地,這還是他首次見到有施助者向受助者鞠躬感恩。

這種樂意付出、奉獻,這種因付出而幸福、感恩的感覺,是慈濟能夠吸引那麼多熱心義工的又一關鍵。

一個組織應致力於改善每一個人的工作感覺。如果有人一想到工作就覺得枯燥痛苦,另一個人想到工作就是開心振奮,顯然後者更能為組織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

人們從來不是被道理所推動的,而是被感覺推動的。如果一個組織致力於讓每一個人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愉悅感、親密感、充實感、滿足感,就不難獲得慈濟那樣的成功。

員工·義工·志工

在每個人一生中,工作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生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工作。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工作呢?有的人說,工作是為了生存;有的人說,工作是為了錢;有的人是為了自我實現等等。

人們把義工通常理解為義務工作者,是義務的、沒有報酬的做好事。美國3億多人口中,有1.1億人每週都會花幾小時去做義工。在2000年,美國義工工作時間高達155億小時,創造出2390多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美國,教育的核心就是義工教育。五六歲的小孩會去參加童子軍,做義務推銷餅乾等工作;而成年人、白領則把義工工作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慈濟創造了一個更有意義的詞——志工。義工是不拿報酬,志工是做一種志業,一種追尋人生意義的工作。在慈濟的志工中,很多志工很有錢,但他們說過去只為自己賺錢卻並不快樂。後來,他們在證嚴法師啟發下懂得了去幫助他人,才體會到了真正的快樂。一家建設公司的董事長,擁有億萬財產的何先生,工作繁忙,卻甘心利用僅有的假日,奔走於臺北花蓮之間,做慈濟的志工。他說自己發現了一線曙光,那就是證嚴法師所領導的慈濟功德會,慈濟的濟貧工作是那麼實在地嘉惠於民。慈濟的每個會員都是像他一樣的想法,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行政首長或家財萬貫的企業鉅子。他說:“該感謝的是師父,她不僅是救貧,同時也教富,是她老人家的慈悲才讓我們這些人有福田可耕。”慈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她不僅啟發了人性中的善良,也啟發了人們心底的一種高尚的快樂,使行善之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得到了高層次的心理滿足,同時體驗到一種人生的尊嚴與價值。此時,人們已經不是簡單地捐贈,也不是單純地募集資金,而是使捐贈者都變成了奉獻者!

在我們的角色裏,不僅有員工,還要有義工、志工的角色。真心地期盼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對你人生有意義的工作,它不僅能夠滿足你的物質幸福,如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福利、保險和升遷;還能夠滿足你的社會幸福,如你的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力、受尊重和被愛戴;更能夠滿足你的精神幸福,它會讓你覺得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有創造性、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如果這三者都能夠統一到你的工作中,真的要恭喜你,你找到了最好的工作。

真正理解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本文摘自《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