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0 November 2008

全球慈濟人的家


全球慈濟人的家

最近,精舍的整建工程已經動工了。噪音和灰塵難免,生活出入也多少有些不便,但是,爲了讓全球慈濟人有個穩固而永久的心靈的家, 還請大家暫時遷就一下。

其實,我這輩子都沒有想過我們自己要蓋房子。三十幾年前我們會蓋大殿,是因爲功德會成立時,我們還借住在普明寺。那時候我總覺得,人來了有地方拜佛就好。可是漸漸地,跟師父的人也有五、六位了,那個小地方實在住不下,而且普明寺有管理委員會,也不是我們能長久安住的地方。
當時剛好有一個因緣,師媽來為我助緣,土地就有了。拿著土地權狀去貸款,加上常住自力更生所得,就這樣拼拼湊湊二十幾萬元,蓋了一間大殿。

大殿蓋起來之後,幫我們蓋房子的蔡先生,他的太太也是慈濟委員,她就問我:「師父,你們大殿蓋好之後,人不是全部都搬過來住?」我說:「是啊!」她說:「這裡沒有廚房,你們到底要怎麽生活?」

我說:「我的錢就只有這些。」她說:「沒關係,你再多買幾包水泥,一些磚塊,我們把剩下的鋼筋湊一湊,就可以有一間廚房。」所以那一間廚房小小的,很小間。不過,我們也住得很安心,也開始可以打佛七。


師公造訪促成擴建因緣

我們在大殿裏面拜佛,在裏面辦公,裏面睡,也是很溫馨,很好用。從來沒有想過往後是不是要再加蓋?就只是認真做慈濟,認真修行、拜佛,就是這樣過。一直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有一天,我們在大殿外面曬豆子,師公突然到訪。大家固然高興,但是,晚上要讓他住哪裏?當時我住的地方就是現在大殿地藏菩薩那個位置,就把那一間挪出來,讓師公住幾天。

兩、三年後,我有一次去臺北外雙溪探望師公,我就問師公:「師父,你什麽時候再來花蓮?」他就回答我說:「我去你們那裏,你們那裏又沒有地方住。」我就回答師公說:「師父,您如果肯來,我就會想辦法再蓋。」他就說:「那你就蓋啊,我就去啊!」
所以,我回來的時候就想,我們大家認真一點工作,大殿後面再加蓋。蓋好之後,有了中庭和寮房,我們就開始打佛七。每次打佛七,常住們就要大掃除,床都要拆了騰出空間,然後自己到別處去打地鋪。好幾年也就這樣過去了。

我們蓋好了,就請師公來。師公來了,就住久一點,也來了幾次。後來我們的人就愈來愈多了,他來,看到我們的地方很密封,他常常念他們說:「你們的師父住在那樣小而密封的地方。」這樣又過了好幾年。有一次,我又問說:「師父什麽時候要來花蓮?」他還是跟我說:「你住的那個地方,一點空氣都沒有,你最好是搬過來,搬到我住的那個地方。」我說:「師父要來啊!」他說:「你再有空間,我再去。」
我就想,應該要再加蓋了。所以,就是這樣一次再一次的,很克難,只覺得夠住就好。後來人愈來愈多,蓋這邊,蓋那邊,都沒有規劃。當然也是因爲經濟拮据,再者我也認爲,修行人隨遇而安,有得住就好了,所以就是這樣過來。

後來在逐次加蓋中,爲了省土地,都挨著蓋,所以我的寮房又被遮得不透光、不透氣。師公又跟他們說:「你們的師父又是住在那樣的地方,又是沒有空氣。」那樣也是維持了很久一段時間。
中庭以前是露天的,因爲要開會擠不下,才搭了屋頂。搭起了屋頂,打佛七就有場地,就這樣一直到現在。後來漸漸的,人來的時候真的很擁擠,才會把中庭再填高,蓋成了觀音殿。總而言之,我們很簡單,就是四四方方,長方形的蓋起來。

前幾年覺得,師公年級這麽大了,我們這裡有醫院,可能對老人的照顧比較方便。所以爲了接師公來花蓮住,我們的後面棟才會安裝電梯。我們精舍唯一比較豪華的設備,就是那部電梯,就是要讓師公上下樓方便。


龍王發威,颱風夜驚魂

最近,精舍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一直漏雨了。昨天早上,我在走道遇見一位志工在放桶子,又滴水了。其實,每一次遇到颱風,我們這裡面到處都可以看到桶子在接水。

最近我一直這麽想,真的還是要再蓋。本來我都沒有那個念頭,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精舍會有多大的建設。直到去年的龍王和海棠颱風,實在很嚇人,屋子到處都在漏雨,晚上我就跟他們在那裏塞紙、堵門縫。這裡開始漏,那裏也開始漏,看了心很痛,我覺得真的很對不起發心跟著師父修行的這些弟子。

看到他們那邊想跑過來照顧這邊,也跑不過來。其實,這邊萬一被掀了,我們想跑過去也難啊!強風一颳起來,真的很難。尤其是三樓,有一年師公在這裡,颱風來的時候,鐵門也是被颱風吹歪了,要出來不能出來,要進去不能進去,沒地方跑。所以從去年開始,我生起了這個念頭,覺得我們的精舍應該要整建。

其實,助這個因緣的人是師公。每次颱風來,我上樓去看師公,師公就會跟我說:「聽説颱風來,到處都有漏水。你們這個精舍有這麽多人,應該要重建啊!」我就跟師公說:「師父,還可以啦,現在大家都住得還不錯。」他說:「不錯?你都不知道哪裏漏水,你都不知道哪一扇門被吹壞。」我說:「我不知道。」

後來,有一次我就跟他說:「師父,假如真的要蓋,後面的可以動。但是,大殿是慈濟人心靈的故鄉,我捨不得敲。」他就說:「怎麽捨不得?同樣啊!蓋大一點啊!」我說:「啥!連大殿也要敲啊?」他說:「對啊!把它敲掉啊!」

有時候我也很固執,我心裏實在捨不得敲掉大殿。因爲當年也沒有什麽建築設計師,這個大殿是我自己設計的,應該我後面的弟子要尊重師父,再怎麽也要保留這個大殿。

昨天他們又跟我說:「要不然把大殿往前推一點。現在有這種技術了,把它往前推一點沒有問題。」我也不太高興,因爲我覺得這叫做「飲水思源」,這個源頭,師父一開始選擇在這裡定下,而且它確實很堅固,就別去挪動它,這也是尊重啊!

但是,有的時候,早課後的晨語開示時間,我就看到有的人在大殿拜佛聼經,也有的人在觀音殿,會議室也有,簡報室也有。覺得這實在是不像道場,沒有道氣。哪有一個道場像這樣?再加上龍王和海棠颱風,真的是嚇到了。所以,終於下定決心要整建。


師徒之間的約定
也因爲我們裏面的出家眾,我真的很感恩他們,跟著師父不怕吃苦,永遠保持自力更生。我常常跟他們說,無論如何「靜思法脈」你們永遠要代替我承擔。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家,靜思的弟子們,一定要讓師兄、師姊們回來就是回到了家。絕對不是到一個道場,而是回家。所以,常住也需要有穩定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逐漸穩定,是從做蠟燭開始,然後有了豆元粉,再來就是「靜思文化」,逐漸的穩定下來。

真的很感恩郭建築師,他就像在蓋自己的家一樣的用心。還有我們的慈誠,這麽多年來,從蓋「三十三天」、慈誠樓,大家已經對建築愈來愈有經驗。尤其是九二一地震援建工程,讓他們學了很多,對建築從外行到内行。所以,慈誠聽到我們精舍要整建,他們就一直回來跟我說:「師父,這是我們的家,你一定要讓弟子自己來蓋,我們大家自己來承擔。」

我就跟他們談條件,說:「好啊,你們回來蓋,師父也安心。」因爲這裡是一個修行的地方,如果是慈誠回來,出出入入的都是自己人,我會比較安心。就不用擔心很多陌生人在這裡出入,很複雜。

但是師父的條件就是,有些人是從事營建爲生,我們請他們回來貢獻專業,就要按規矩發給工資。因爲你們回來蓋自己的家,已經給師父一份安心了。其他的師兄、師姊,大家利用時間回來,前前後後出個力,大家有參與感;自己的家在拆、在建,都有參與感。

再來,有一天我走到後院,剛好某一區的慈誠跟委員,他們載蓮藕回來。我問他們說:「你們怎麽有這麽多蓮藕載回來?」他說:「向人家包購的。咱們精舍在蓋房子,有這麽多人吃飯,所以載回來。」我心裏很感恩,但是我過意不去,就當面告訴他們說:「你們看總共花了多少錢?記得要報賬喔!」

我心裏明白,既然被我遇到一次,就表示未來應該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我走到後院,我就叮嚀工地的慈誠幹部,說:「你們聼不聼師父的話?你們護持師父,我很感恩,但是要記得,要疼惜我的慧命。不要爲了我們要蓋房子,去跟人家勸募,無論是勸募食物或別的東西。我不要喔!你們要疼惜我的慧命。」

我真心的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要做這件事情。你們如果真的愛師父,就要疼惜我的慧命。你們可以回來,學著節儉過日子,但是不能爲了減輕常住的負擔,就從外面募錢回來。

我們的菜園裏有菜,甚至菜頭、菜尾都可以用。例如,空心菜的長梗,摘下來灑點鹽巴搓一搓,這樣也很好吃。蘿蔔削下來的皮,洗乾淨,用鹽搓一搓,炒一炒也很好吃。這都是節儉。我們可以盡量節儉,你們也可以回來這裡學習節儉。

檢是養德,靜是修心。我們要怎麽回來這裡學靜?雖然工程在動,到處在敲,來來去去的人很多,但是我們回來這裡,就是要學會動中心靜。外面在動,但是我們的心要很靜。所以「靜以修心,檢以養德」。

記得,我剛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時,自己的生活很清苦,卻在募錢做救濟,於是就有傳言,說我平時說不受人供養,其實募錢救濟必定有油水可拿,否則天下哪有自己吃不飽還去救別人的事?所以,我要求你們,若是愛護師父,就要守護我的慧命。其實跟這件事情不無關係。我一定不要人家誤會我接受了什麽好處。我就是這樣一直做過來的,我現在也要很清,不可以有一點點濁。

你們如果真的想回來幫忙,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絕對不要讓師父聽到那種話,說:「我們出錢買東西回來。」你們也不要悄悄地說:「別讓師父知道。」你們不講師父知道,師父還是會知道。所以拜托你們要把這一點守好,才准許你們回來參與建設。這樣做得到嗎?(眾答:可以。)


精神中心,宗教形象

你們瞭解了,師父的能力就只有這樣而已。靜思精舍是慈濟人的家,所以寮房還是一樣,如果不是很大型的活動,人數不多的話,還是回來我們的精舍住。

「靜思法脈」就是「為佛教」。為佛教,一定要保持宗教形象,而出家修行者,就是最好的佛教形象。靜思精舍永遠都是慈濟的起源,慈濟的起源就是這一群出家人。所以,寺院、精舍,就是「為佛教」的形象中心,也是精神的中心。

「精神」是看不到的,但「形象」可以留下來。所以,我們現在要蓋的屋舍,必須是樸素而莊嚴,要襯托出建築物之美。這是精神的形象,是慈濟人的家。

宗教的精神就是要由出家人來作證。所以,精舍整建,就是要讓出家眾有個穩定的修行道場,也是爲了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無論在精神上或在形象上,這樣的道場一定要有。所以,我非蓋不可,這也是原因之一。

再來,我們這裡是慈濟宗門,全球慈濟人的家,應該要有足夠的空間。除了安住常住以外,醫療志工白天在醫院服務,晚上回來我們的家,這樣慈濟人的家才會永遠存在。國外的慈濟人回來,我們還有家,有一群修行者在,那就是我們心靈的家,佛教精神形象的家。

再來就是顔惠美他們這些常住志工。像他們那樣,一生已經是盡形壽、獻生命。還有我們現在宗教處的一群年輕人,抱持單身,終身奉獻給慈濟。雖然他們形象上沒有出家,但我把他們視同出家—用出家的心,但是用入世的形,投入人群。

慈濟宗門就是立體琉璃同心圓。所以我們這個家,將來要容納小圈圈、中圈圈、大圈圈。那個小圈圈,就是精神中心、宗教的形象的「靜思精舍」。

大圈圈就是全球的慈濟人,大家有自己的家庭,又有慈濟大家庭,在全球各地護持慈濟。

還有一個中圈圈。中圈圈就是現在精舍已經立了一個這樣的法;因爲我年紀也大了,所以要傳承下去。我需要的人是必須抱著出世的精神,他願意承擔入世的志業,他沒有小家庭的牽挂,他可以用心投入大家庭去付出。

他的將來,雖然身沒有出家,可是他是精舍的家人,永遠都以精舍為家。他是一位修行者,但是四大志業要推動在社會,無論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或是國際救災等等,他以在家人的身份,到每一個地方都很方便,可以去推動四大志業。

所以,這樣的中圈圈,可以連接中心的小圈圈和外圍的大圈圈,他要去推動全球慈濟的精神與愛在人間。這就是「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把這股清流湧泉,源遠流長,綿延流傳下去。

當初我的師父給我的是「為佛教,為衆生」,而我要給你們的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就這樣一脈相傳。這個立體琉璃同心圓,就像漣漪一樣,由一滴擴散,小圈圈、中圈圈、大圈圈。這就是佛法人間化。

(資料來源:2006慈濟年鑒)

No comments: